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后放心,我是符医,只会治病救人,别的左耳进右耳出,不会记在心上。”
太后一脸疲惫,深深叹了一口气。
慈宁宫那场问话好似风吹过湖面,过而无痕,宫里一派风平浪静。
很快就是四月过半,北齐、西姜两处打得如火如荼,战事越发紧张。
这一日昌庆帝来了长春宫,对华贵妃道:“今年母后比往年喜欢热闹些。朕想着一个多月后就是她老人家六十大寿,不好如往年那样悄无声息过了。这样吧,贵妃管着后宫,此事朕就交给你了,你可要依着母后喜好把这件事办妥了。”
华贵妃满口应下来,回头就命邓安前去慈宁宫给太后请安。
第448章 逼问往事
在邓安印象里,他已经许久未曾踏入慈宁宫了,久得仿佛是上辈子的事。
太后虽久不管事,深居简出,可慈宁宫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依然透着股生机勃勃的劲头,特别是牡丹花丛里那一株豆绿,饶是跟着华贵妃早已对奢华之物习以为常的邓安,依然忍不住看了好几眼。
大梁人好牡丹,尤以娇贵难以开花的“豆绿”为最,如慈宁宫园子里这株豆绿牡丹,绿色如此纯正,可以算得上稀世之宝了。
“邓公公?”领路的内侍见邓安驻足,忍不住喊道。
邓安回神,态度客气了许多:“走吧。”
由此可见,太后虽不是皇上生母,又多年很少见面,皇上对太后还是很上心的。
进了殿里往内走,光线渐暗,层层叠叠的纱帐因开了门窗而轻轻拂动着,把一阵阵淡淡香味送来,熏人欲醉。
邓安恍惚记起,太后与皇后都好熏香。
不知为何,这层叠如雾的纱帐,袅袅不绝的暗香,都令他心头莫名有些不安,脚步不由迟缓起来。
“邓公公,太后就在里面等您呢,请吧。”一位头梳高髻的宫娥迎上来,款款引路。
邓安把心头莫名的紧张挥去,默默跟着往里走,便见到了太后。
见到太后时,邓安有些吃惊。
宫里女人,哪怕身份再尊贵,到了六十来岁的年纪,又郁郁深居多年,瞧着都会有几分暮气。
可太后非但没有给人迟暮之感,眼神反而格外明亮,就像是一株老松。虽然历经风雨,却苍翠如初。
“奴婢拜见太后。”
太后眯了眼,仔细打量着邓安。
四十左右的年纪,身材高大,一点不似宫中常见的内侍,身材纤细矮小不说,还常常佝偻着身子。那股卑微从骨子里就透了出来。
这个邓安。相貌堂堂,若是在外面遇到,哪里会想到他是一名内侍。说是侍卫反而更让人相信些。
这就是他成为华贵妃心腹,哪怕参与了那般惊天的秘密,依然安稳活到现在的原因么?
尽管太后知道这种想法有些迁怒,可眼底依然闪过一抹厌恶。
太后迟迟不语。邓安一派沉稳,规规矩矩低着头。
许久后。太后轻叹:“你就是华贵妃身边的总管吧?哀家记得,华贵妃还是婕妤时你就跟着她了吧?”
邓安恭敬回道:“太后好记性,奴婢一进宫就跟着贵妃娘娘了。”
“一进宫?”太后拧眉,“你是哪一年进的宫?”
“奴婢是承平元年进的宫。”
“承平元年?你那时应该是少年了吧?宫里像你那个年纪才进宫的可不多。”
邓安摸不透太后的想法。但是有一点他明白,能当上太后的女人当然不是那么简单,恐怕不会与他一个内侍闲话家常。
无论心中如何猜想。邓安还是老老实实回道:“您说的没错,奴婢那年十四岁了。”
“十四岁?是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吗?”太后淡淡问道。
邓安悄悄皱了皱眉。回道:“奴婢进宫之前,父亲过世了,母亲重病卧床,家中尚有几个幼弟幼妹要养活,没有出路,恰好赶上宫中招内侍,就进了宫。”
太后深深看了邓安一眼,忽地笑了:“是,哀家知道,你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如今两个妹妹嫁人多年,一个嫁给了京郊富户,一个嫁给了宫中侍卫,呃,现在那位妹夫已经是侍卫长了吧?”
“太后?”邓安终于忍不住抬头,心中一跳。
太后仿佛没有察觉邓安的异样,继续道:“你三个弟弟前程也不错,其中一个还做了官,好像是在户部当主事吧?官职虽不高,却是个好差事。邓安,你很会为弟弟们安排啊。”
邓安扑通一声跪下来,冷汗淋漓。
到这时他再不知道太后是冲着他来的,就真是白在宫里混这么些年了。
甚至,太后低调了这么多年,皇上忽地提起要为太后庆寿,贵妃娘娘自然而然接手了这件差事从而派他前来,都很可能是太后为了顺理成章见到他。
还有什么比贵妃娘娘主动派他前来更不引人怀疑呢?
邓安细思恐极,终于忍不住看了太后一眼。
太后紧绷着唇角,从这个角度看去,两颊法令纹有些明显,终于显出几分老态来。
这老态,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冷厉与坚韧。
太后缓缓笑了:“看来邓公公是聪明人。只是不知,你可否舍得用自己换几位弟弟妹妹及其一家老小的安危呢?”
从太后一提起他的家人,邓安就已经预料到了这种结果,此刻心头惊骇不亚于狂风暴雨。
不过他能成为华贵妃的左右手,遇事的镇定果断是常人不及的,当即双手伸出,以额贴地,颤声道:“奴婢哪里犯了错,请太后明鉴。奴婢定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太后满意笑了:“很好,哀家喜欢识时务的人。那邓公公就说说,二十二年前你从关雎宫抱走的小皇子,后来怎么样了吧?”
邓安颓然倒地,愕然抬头紧盯着太后:“太后,您——”
“哀家只想知道,当年的小皇孙如何了!”太后嘴唇微颤,尽管心中明白那个本该是大梁嫡皇子的可怜孩子恐怕早已化作枯骨,可还是执着地想要亲耳听到。
邓安心念急转,一时沉默。
“说!”太后狠狠一拍桌子,陡然站起。
那一刻,邓安忽地明白,有些人哪怕一直沉睡,依然是猛兽,你若是把他当成柔弱的羔羊,那就错了。
“奴婢……不知道……”
“不知道?”太后声音扬起,“邓安,不要考验哀家的耐性。该疯的疯了,该死的死了,比起撬开你的嘴图个死心,哀家亦不介意先出口恶气。”
邓安闭了闭眼,缓缓道:“太后,奴婢真的不知道小皇孙是生是死。当年奴婢从关雎宫把小皇孙抱走,就把他放入木桶,偷偷放进了护城河里。”
太后绝没想到会听到这样一个答案,要知道这后宫里的女人一旦出手,哪有斩草不除根的道理。
“邓安,你别告诉哀家,你的主子会有这等好心,给小皇孙留一线生机。”
邓安抬头,轻声道:“太后,奴婢是燕州人。”
第449章 五两银子换来的一线生机
太后眼神猛然一紧。
燕州冯家,正是她的娘家。
“说下去!”太后重重道。
邓安垂眸,袅袅熏香中,声音几乎听不出来内侍特有的尖细,而是带着一种轻柔,仿佛把人带到了他年少的时光里。
“那一年母亲久病不起,父亲为了给母亲治病,带着奴婢起早贪黑去河边砸开冰窟窿捞鱼去集市上卖。结果有一天父亲滑了一跤跌进冰窟窿里,等奴婢把他救起来时已经昏迷不醒了。卖鱼的钱换成了父母的药费,很快就所剩无几,父亲没过多久就去了。奴婢不忍心父亲裹着一张草席走,便去路边卖身葬父。”
说到这里邓安一声苦笑:“奴婢当时还小,是个傻的,不知道这买卖下人自有去处,在路边跪了很久都无人问津,甚至被路过的顽童砸过雪块。就在奴婢快绝望时,恰有一辆大户人家的马车路过,车里下来一个丫鬟,给了奴婢五两银子,说是她家姑娘给的。那个丫鬟给完扭身就上了车,等奴婢反应过来去追时已经追不上了,只隐隐看到车子上一个“冯”字。“听到此处,太后挑了挑眉。
邓安接着道:“奴婢花二两银子买了一口薄棺葬了父亲,没过多久母亲也去了,又用剩下的钱葬了母亲。奴婢记得很清楚,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冷,雪下了整整半月,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悄无声息冻死在街头。而奴婢带着几个弟弟妹妹,却凭着剩下的一点银钱挺过了那场大雪,等到了官府富户施粥的时候。因为在当地已经没有任何亲人了,转年春天,奴婢就带着弟弟妹妹们来了京城。谁知京城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好讨生活,凭着奴婢一人根本无法养活五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后来赶上宫中招内侍,奴婢就一咬牙进了宫。”
邓安深深看太后一眼,眼角微湿:“这么多年过去,奴婢永远不会忘了,当年那位姓冯的好心姑娘给的五两银子救了奴婢一家六口人的命。”
“那位姓冯的姑娘,就是皇后吗?”太后问。
邓安缓缓点头。
太后咬牙:“既如此。你为何恩将仇报。替华贵妃做事?”
邓安匍匐在地:“奴婢一开始不知道的。奴婢一进宫就被分到了华贵妃身边,因为识几个字,又有着在外面讨生活的经历。比一般小太监要机灵些,渐渐就得了华贵妃的赏识。那时候,华贵妃就是奴婢的主子,奴婢只有好好听主子的话。弟弟妹妹们才能过上好日子……直到小公主没的那一年,皇后伤心过度。当时的承恩伯夫人专程进京来探望皇后,身边还带了一位年轻妇人,机缘巧合被奴婢看到了,一下子认出来那位年轻妇人就是当年给奴婢银子的那个丫鬟。奴婢悄悄打听。这才知道她曾是皇后娘娘的贴身丫鬟,因为年纪大了没有跟着皇后进宫,留在了燕州。奴婢这才知道。贵妃娘娘最想扳倒的人就是奴婢的恩人!”
太后直直盯着邓安:“当年皇后被诬与人有染,华贵妃指使你做了什么?”
邓安摇头:“这件事奴婢没有参与。当时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