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惊变-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鸬牟凰担ゴ用迳夏且环骄鸵己艽笥攀疲顐S不过是一介藩王,还是个没什么作为、威望的藩王,李豫不敢轻易介入,他又有什么资格、实力介入呢?李係的想法大概是想取巧,也许张皇后的意思,是想和他联手搬掉李辅国,而不可避免的也得把太子搬掉,然后由李係来继承大统——如果没有这一层利益,李係怕也不会答应的这么快。可是他这又欠考虑了,张皇后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早死,一个年幼,此时当然无力支持他们为皇帝。假如他们这一方获胜,等将来定王李侗长大了,张皇后焉能不眼馋李係的帝位?而且张皇后既然有能力把李辅国和太子都干掉,将来也大有可能和他摊牌,如果把当初这些事情都推到他的身上,尤其是一旦大家清楚曾经颇得众望的太子李豫是被李係所杀,那么李係只怕会面临失道寡助的局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像李豫那样不插进来,不干涉,保持中立,太太平平的继续当他的越王。李係这些情况都没有考虑到,只想着利益,却看不到代价,这样的利益薰心,不说他蠢,反正也不大聪明。 

  之后,李係命令段恒俊挑选了孔武有力的二百多个宦官,在长生殿后面授给他们铠甲和兵器。这部分人当然就是张皇后、越王所依赖的士兵了。先不提别的,单看这个基础,人家李辅国手下掌握的是禁军,是正式的士兵,而他们只能找宦官,而且还是临时挑选的。还有,他们又是用什么方法说动这些人为自己干这么危险的事呢?只能是高官厚禄,但是用利来收买的人心从来都不可靠,所以这一条他们就已经输的太多了。 

  四月十六日,张皇后假以皇帝之命召见太子李豫,这次召见,如果李豫应召前来,只怕是十分凶险,因为张皇后既已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那么李豫已经没有用了,不但没用,反而有害,所以必欲除之。但程元振探听到了张皇后的阴谋,将此事悄悄报告给了李辅国,又在陵霄门埋下伏兵,等待太子的到来。等李豫来到后,程元振告诉他皇后要发难于他。李豫觉得不可信,就说:“不会吧,父皇病重召见我,我怎可怕死不去呢?”程元振说:“社稷事大,太子万万不可入宫。”于是派士兵将太子护送到飞龙厩,并且让全副武装的士兵守着他。说是保护也好,说是监视也好——其实主要还是保护,也是不让他插手此事,否则有人挈肘就不好行事了。而且他们也很清楚,张皇后主要目的在于铲除他们两人,皇后要想杀他们,起码有个名义上的优势,他们要想扳回来,就需要有太子的支持,只要挑起保护太子这面大旗,谁也不能说自己不对。而且,他们拥立太子,将来新皇登基,他们便是功臣,那可是大大的利益啊。 

  李辅国和程元振把太子保护起来后,可以毫无顾虑的下手了。当天夜里,他二人率军来到三殿,一下子就抓住了越王李係、段恒俊和掌管内侍省事务的朱光辉等一百多人,把他们全都囚禁起来。又以太子的名义将张皇后迁到别殿。当时肃宗正在长生殿上“高卧”,使者进来逼着张皇后离开,把她和左右数十人一起幽禁在后宫,宦官和宫女都吓的纷纷逃散,长生殿里一片混乱,肃宗看在眼里,却也毫无办法,此时他便是想保自己的妻子,也是无能为力了。这更加重了肃宗的病情,仅过了一天,四月十八日,肃宗便驾崩了。肃宗一死,李辅国等人更肆无忌惮,将张皇后和越王李係,还有一个貌似并未参与进来的兖王李僴,都杀掉了。 

  肃宗在大唐二十多位皇帝中,排名既不靠前,也不特别靠后,人气指数不高,悲惨指数不低。别的不说,当二十年左右的太子,每日谨小慎微,甚是不易;好容易熬到当上了皇帝,还有个太上皇在上头,虽说玄宗并非干涉他什么,但总也会有所顾虑;总共做了六七年的皇帝,可是形势却不容他好好享受,即位时都只是在一个破城楼上,后来辗转了很多地方这才回到长安,而且他当皇帝的这些年完全是处在安史之乱中,甚是郁闷;还有啊,就是死都不太平,居然就在自己眼前发生宫廷里的变乱,分明是不把他这个将死的皇帝看在眼里,自己一直支持的太子却是无影无踪……好命苦啊。从政绩上看,肃宗政绩平平,不太好,但也不坏,如果是让他处在和平时期,也许还算是个不错的守成之君,但动乱时期,也根本没法用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来衡量他的政绩。肃宗朝的宰相变换的很勤,而且宦官干政还很严重,这些都不利于政治。经济上,肃宗后来搞出的以一当十、当三十的这种大钱,导致物价上涨,本来是为了应付经济危机,但是这下使得经济更加混乱——不过这也实在很没办法。但肃宗毕竟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他没有去偏安,而是坚持统一,还有他对于平叛的将军们还是很不错的,基本没冤杀一个,而将领们的才干也差不多都得到了发挥。总之,这是一位很令人同情的皇帝。不过,肃宗不幸中的万幸,也是安史之乱,使得玄宗提前退位,否则按正常情况,只怕他不见得能熬过玄宗,那么二十年的太子就白当了。 

  直到肃宗驾崩这一天,李辅国才带着身着素服的太子李豫,在九仙门与宰相们相见,述说了太上皇驾崩以后宫里面的一系列变故,说罢伏地大哭。皇帝、太上皇都已逝世,太子与宰相见面之后等于得到了地位上的确认,于是这时开始行使监国的权力。第二天,李豫在两仪殿为肃宗发丧,并宣读了遗诏(当时混乱的情况下,肃宗这遗诏哪来的?可能是空白的那一天写下的,但也不排除是李辅国、李豫他们有伪造的可能)。然后,四月二十日,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就是那个把一生都献给了铲除朝中四大祸患的代宗皇帝,不过我们只是讨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过后的事情,就不多说了。 

  新皇即位,天下大赦,高力士这时也返回了长安——由于玄宗已死,高力士失去了靠山,所以李辅国会同意让他回来。当高力士到朗州的时候,听到了玄宗死去的消息,顿时放声大哭,最后呕血而死。高力士很忠于玄宗,两人虽然是上下级的关系,但几十年来交情深厚,玄宗也不拿他当奴才看待,而是当作一位朋友,高力士也不负玄宗所望,一生对他忠心耿耿,最后也是因闻听老友去世的消息而亡,这样深厚的友谊很难得。高力士确实不算坏,比李辅国之流可是强多了。高力士死后,陪葬在泰陵,也是唯一一个陪葬在玄宗身边的大臣。可怜当年“万国衣冠拜冕旒”,如今除了自己的妻子,就只有一位好友相伴了。 

第十章 大燕的第三次内讧 

  史思明在邙山终于得偿夙愿,然而他还没有高兴完,自己便大祸临头了,这似乎是上天有意如此安排的,就是要安慰他一下,所以才在他败亡之前让他打了场胜仗。 

  然而,史思明的死,是对叛军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为史思明是叛军中少有的名将,更是少有的实力派人物,有他在,叛军尚可撑住局面;假如他是寿终正寝,那也最终挡不住叛军的颓势,何况,还是非正常死亡呢? 

  一、史思明:第二个安禄山

击败唐军后,史思明决定乘胜追击,西进入关。这比在潼关前延误了十天的安禄山强了不少。当时史思明派自己的儿子史朝义率兵作为前锋,从北道袭击陕郡,他亲自率大军由南道进攻。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三月初九,史朝义率军行至礓子岭,遭到唐军神策节度使卫伯玉的反击。卫伯玉当初是和鱼朝恩一起出兵,后来唐军大败时,他们退至陕州。李光弼主力大军败退,幸好有卫伯玉在后面拦截,否则如果潼关再次不保,后果不堪设想,那时就算肃宗不想发火都不行了。正是有了卫伯玉的反击,将史朝义击败。史朝义后来又数次进攻,均被打败。 

  史思明此时锐意攻打潼关,也许认为会和安禄山击败哥舒翰那次的结果一样,自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潼关,可是不想史朝义却是怎么也拿不下来一个礓子岭,自然十分气愤,只好退守永宁。史思明认为之所以不能取胜,原因是史朝义怯阵,所以颇有不快的说:“史朝义终不能成就我的大事!”然后就想要按照军法诛杀史朝义以及他部下诸位将领。三月十三日,史思明下命让史朝义修筑三隅城,打算在这里贮存军粮,限期一天修完。史朝义只好加紧工程,大家倒也很卖力,果然修完了,可是还没来得及往墙上抹泥,史思明就来了。也就是说,房子盖好了,但是还没装修。史思明来到这一看,泥还没抹好,又是十分恼怒(要求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大肆怒骂史朝义,并让随从监督他们抹泥,结果在史思明的淫威下,大家齐动手,片刻之间就完成了。可是史思明怒火未消,又说:“等攻克陕州之后,终究要杀掉史朝义。”这话传到史朝义那里,史朝义十分害怕,不知该如何是好。 

  其实史思明对史朝义的不满,可能由来已久。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经常跟随史思明带兵打仗,为人比较谦恭谨慎,又爱惜士兵,所以将士们也都很喜欢他。按说史朝义应该算是不错的,可是却得不到史思明的宠爱,史思明偏爱的是他的小儿子史朝清。其实父母偏爱小一点的子女都属于正常的,但史思明的偏爱,有些太过了,他派史朝清镇守范阳,同时时常想着要杀掉史朝义,立史朝清为太子。这又何苦呢?史朝义纵然不能成大事,但好歹也是自己的儿子呀,怎么可以这么不讲情面?史思明左右的人也时常泄露他的打算,所以史朝义过着这种惊恐的日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史思明是不是只是这么一说而已呢?从史思明本性来看,按史书的说法就是“猜忍好杀”,部下稍有不如他意的地方,动辄就要诛杀九族,因而又出现了当年安禄山统治下的黑色恐怖。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