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惊变-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猜忍好杀”,部下稍有不如他意的地方,动辄就要诛杀九族,因而又出现了当年安禄山统治下的黑色恐怖。史思明说了不只一次要杀史朝义,只怕也不是说说就完,如果真的拿下陕郡,不知他究竟会不会下手。当然,就算真想下手,史思明也没有机会了。 

  当时史思明住在鹿桥驿,命令心腹曹将军率军值班守卫。而史朝义则在旅馆住宿,他的部将骆悦、蔡文景劝他说:“我们和您都已经死到临头了,自古以来从不乏废立之事,请您召见曹将军,与我们共商大事。”这等于是劝史朝义像安庆绪那样行事。不过,史朝义和安庆绪倒也真的很相像,都是其父的长子(安庆绪本是次子,但他哥哥早死了,所以他最年长),而且还都是不怎么得其父喜欢的儿子,还都有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是他们的小弟弟。但史朝义面对的形势更紧迫,不过他一时也决定不了,低着头没有作答,似乎还在犹豫之中。骆悦等人又劝道:“假如您现在不答应的话,我们就去归附李唐,那么您也就完了。”言外之意,要死你自己去死吧,我们不奉陪了。这倒有点像是当年尉迟敬德对李世民说的那些话:“你要再不干事,我们就去山中落草了。”闻听此言,史朝义自是着急,一来他不想把事情弄到那种地步,二来如果这些人逃走,那他连个帮手都没了,处境更加不妙,说不定史思明还会迁怒于他。所以史朝义哭着对他们说:“请诸位好好处理这件事,不要惊吓到我父亲。”他是想从史思明手中夺权,的确目的不在于要杀史思明。这一点,史朝义就比安庆绪要强了很多,要知道,安庆绪的出发点就是要杀掉安禄山。但出发点不同,不代表结果就一定不同,宫廷斗争能够避免杀人的可太少了,尤其是身为君主的人,很难逃过一劫。既然史朝义点头了,骆悦等人就命令许叔冀的儿子许季常去召见曹将军。等曹将军来到后,骆悦就把他们的计划都告诉了他。反正你人在我们手里,同意就一起干,不同意先杀了你。曹将军自然也是清楚眼前自己的处境,知道诸将都心怀怨恨,害怕自己真会受害,当然也就不敢违抗。就这样,一场阴谋正在进行中…… 

  当天傍晚,骆悦等人率领史朝义手下的三百名士兵,全付武装来到驿站,值班的卫兵看到这付阵势都觉得很奇怪,但他们也看到了上司曹将军在里面,因此不敢动手。骆悦便带兵闯入了史思明的卧室,实在不巧的很,史思明正好上厕所去了,所以是间空房。设想一下,如果当年安禄山也是去了趟厕所,也许那一次内讧就要复杂许多了,安庆绪能否成功还是另说。一看史思明没在,骆悦就问史思明的侍者,可还没等他们回答,骆悦就已经杀掉了好几个,于是有人就指出了史思明的去向。这么大的事不可能毫无动静,史思明在外知道情况有变,卧室是不能再回去了,就跳墙出来进入马厩,想要骑马逃跑。不料被人看见,骆悦的侍从周子俊立刻放箭,射中了史思明的手臂,于是史思明从马上掉了下来,被骆悦等人抓住。史思明的反应比安禄山慢了不少,安禄山当时就知道是“家贼”做的好事,而史思明还问:“这是谁在作乱?”骆悦回答说:“我们是奉怀王史朝义的命令。”史思明听后说:“早晨我失言了,得到这样的下场也是该着的。可是你们这样杀我太早了,怎么不等到攻克长安之后呢?可惜不能成就大业了。”史思明的意思是:我还是有用的,等攻克长安后,大业完成了,我也就知足了。其实他还是想争取时间,但也不排除他真想干番大事的“志气”。但骆悦并没有现在就杀史思明,因为史朝义之前的吩咐就是不要惊吓到史思明,也就是说不让现在杀他。于是骆悦等人将史思明押送到柳泉驿,囚禁好之后,回去报告史朝义说:“大事已办成。”史朝义这时还放心不下,说:“没有惊吓我父亲吗?”骆悦回答:“没有。”其实史思明怕是吓的不轻。 

  当时叛军中周挚、许叔冀率领后军驻扎在福昌,骆悦便派许季常前去通知他们这件事,周挚听后惊倒在地。史朝义率军赶回来,周挚、许叔冀连忙出来迎接。骆悦劝史朝义杀掉周挚。而后军队开到柳泉,骆悦又害怕人心不一,便将史思明勒死了。史思明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一死,不过比安禄山死的好受了很多。史思明死后,和安禄山一样,被人用毡毯裹了起来,然后用骆驼运回了洛阳——作为战将,最慷慨悲壮的结局是马革裹尸而还,胡人看来喜欢用毡毯,可惜史思明并非死于沙场,虽然同样是被裹着回去的,意思可大不一样,前者是英雄,后者有点像狗熊。史思明先前杀了安庆绪,当时他万难想到自己居然和安禄山遭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安、史两家的轨迹差不多,都是爸爸打江山,然后被儿子杀了,然后儿子又丢了江山,而这场战乱最终也被冠上了各领风骚三四年的两家的姓氏,所以是“安”“史”之乱。 

  然而叛军这一次内讧,并没有因史思明的死而终结。不久,史朝义即帝位,改年号为显圣。他又派人秘密的回到范阳,暗令张通儒等人杀掉史朝清和史朝清的母亲辛氏,另有数十个不愿意归附自己的人也都一并杀掉。这样一来,叛军自相残杀,范阳城中直打了好几个月,死了数千人,方才安定下来,之后史朝义任命他的部将李怀仙为范阳尹、燕京留守,掌管范阳事务。安史之乱中范阳一直还算平稳,这一次史朝义大开杀戒,于自己也并没有什么好处,至于洛阳,就更惨了,经过了几年的战争,洛阳四周数百里的州县都是一片废墟。更要命的是,叛军里幸存下来的诸节度使,都是和安禄山、史思明同辈的人,当初安庆绪凭借安禄山的影响可以支的动他们——虽然安庆绪是杀了安禄山,虽也基本上人所共知,但总归他是从前君主的儿子,而且那时叛军未乱,所以安庆绪还有一定的指挥权力——可是史思明原本和他们同殿称臣,凭借实力尚可使众人服从命令,可是一旦他死了,史朝义便没了指挥他们的威望。再加上几年来叛军中发生了这么多内讧,大家也不敢保证史朝义将来就没事,所以还是保存自己实力重要,何必听一个黄口孺子的命令?每当史朝义召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不肯前来,大致也就是维持君臣关系而已,却不为史朝义所用。 

  史朝义虽然通过政变,一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这一次内讧,却使叛军刚有起色的势头,一下子又跌落了。这一次内讧,可以说为史朝义埋下了更大悲剧的种子。 

  二、细数叛将 

  一直没有好好说说叛军这边的事,其实不是我偏心,而是史官偏心,因为史料上叛军那里的事情也就是这么多;不过也不是史官偏心,而是不偏不行,因为他们显然无法获得更多的叛军内部的消息。不过,这一节里就要好好说一下叛军里的将领了。 

  叛军集团里都有些什么人呢?通鉴载:安禄山以高尚、严庄、张通儒及将军孙孝哲为腹心,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润容、李庭望、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庆为爪牙。 

  本来安禄山、史思明都是比较能打的蕃将,不过他们都做了首领,前文已经介绍过了。个人感觉,史思明的能力更强一些,可惜战乱之初他便遇到了自己的克星,也是相当不走运了。史思明可能更善于野战,至少攻城战他和李光弼对决的时候就从来没占过优势,所以显不出来。当然了,像李光弼、张巡,这都是非常出色的“钉子型”守城人员,碰上他们实属不幸。 

  在介绍诸将之前,先介绍一下叛军里的军师,主要有两个,严庄和高尚。严庄是跟着安庆绪杀安禄山的那个人,在广平率军收复两京时投降了唐军,做了唐朝的司农卿。后来有人告鸿胪卿康谦和史朝义暗中勾结,连累到了严庄,一起被下狱,不久又被放了出来。由于他在狱期间京兆尹刘晏为防有变曾派人去守着他的家,所以严庄很恨他,和肃宗说刘晏常把皇帝的话外泄,惹得肃宗很是不快,便把他们一并贬职,此后,就再也没什么消息了。而高尚,从早年的经历来看,似乎有些文人无行,他抛下老母不管,还与别人的一个婢女通奸,此后一心求飞黄腾达,说“高不危宁当举事而死,终不能咬草根以求活耳!”就是遗臭万年,也要让自己富贵。后来果真应了他这句话,也算是谶语吧。跟着安禄山反叛的高尚,也出了不少的主意,后来在安庆绪到相州的时候,任命他为侍中,在邺城里和张通儒等人争权。当史思明杀掉安庆绪的时候,高尚也被杀了。同时被杀的还有孙孝哲、崔乾祐。孙孝哲本是契丹人,但是他的母亲和安禄山私通,因此得到安禄山的亲信,至于仍然被重用的张通儒,后来帮助史朝义杀了史朝清等人,但是再后来他的结局如何?居然哪都没记,估计也是死于乱中了。 

  至于叛军中的将军们,即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润容、李庭望、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庆这些人,他们是怎样的情况呢?安守忠是和阿史那承庆一起奉安庆绪之命去谋图史思明的,后来被史思明抓住,其下场,猜测可能是被杀掉了;何千年是被颜杲卿打败的,还给颜杲卿出过一个好主意,后来被送到了朝廷,下场如何,不晓得;李庭望则是与唐朝叛徒令狐潮一起攻打雍丘的那个人,基本上被张巡绕的团团转;武令珣,就是攻打南阳鲁炅的那位将军,在他死后田承嗣接替他继续攻打南阳;能元皓,后来投降了唐朝,转而又去攻打史朝义;至于牛廷玠、向润容,这二位知名度不高,也不见有何具体作为。这些次要人物也差不多讲完了,下面开始讲那些比较重要的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