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宗教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学术理由,完全由盲目排外情绪所驱使了。按杨光先自己的说法,是“宁 

  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1664年,汤若望、南怀仁等传 

  教士被捕。次年,礼刑二部决定将汤若望肢解处死,临行刑时,忽地动山摇, 

  发生大地震,此后皇宫发生连续13天的一场大火,会同定案的官员们认为这 

  是上天示警,释放了一批传教士以求免灾,但对汤若望仍维持死刑。这时, 

  太皇太后出面干预,传谕说:“汤若望向为先帝(指顺治帝)所信任,礼待 

                                            ① 

  极隆,尔等欲置之死地,毋乃太过!”汤若  望因此保住了性命,几位中 

  国教徒处斩,另有一些信天主教的中国官员被革职。杨光先被任命为饮天监 

  监政。 

       京城开了头,各地方争相效仿,全国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反天主教热。 

  各省查封教堂,焚毁经像,将各地西方传教士押解北京,除南怀仁(字敦白, 

  比利时人,1659年来华,先在陕西传教,1660年奉召进京,参加汤若望等入 

  修历工作,授饮天监监副)等四人留京外,其余遣送广州,不准出城,不准 

  再传教。 

       1668年,康熙帝亲政。这位皇帝很有见识,也有原则性。此时距请入关 

  不远,内地及边远地区仍有反抗势力。为稳定局面,缓和矛盾,清政府在意 

  识形态上采取兼容并蓄的方针。康熙帝由此立场出发,正确处理了此次历法 

  纠纷。他说:“历法关系国家要务,尔等勿怀夙仇,各执已见,以已为是, 

  以人为非。务当平心考虑谁是谁非,是者从之,非者改之,以成至善之法。” 

  ②他让南怀仁和杨光先当着众大臣的面,实地测量日影和星象,以比较中西历 

  法。此可谓以理服人,让事实说话,揭了杨光先虚妄无知的底儿。南怀仁的 

  测量准确无误,杨光先却不知如何下手。然而,杨光先并未死心,又上书皇 

  上,危言耸听,说:“中国乃尧舜之历,安有去尧舜之圣君而采用天主教历? 

  且中国以百刻推算,西历以九十六刻推算,若用西洋历法,必然短促国祚, 

                 ① 

  不利子孙。”此言一出,不但未吓倒康熙帝,反被斥为妄言,随即以诬陷罪 

  名将杨光先革职,遣回原籍安徽。汤若望已于1665年去世,遂命南怀仁接替 

  他任钦天监监正。恢复汤若望制定的西洋历法,发还宣武门内天主教堂,为 

  汤若望平反,康熙帝还为他写了祭文,赞誉他“鞠躬尽瘁,臣子之功劳,卹 

  死报勤,国家之盛典。”还其“天微教师”称号(即顺治帝赐“天玄教师”, 

  因讳“玄”字,改为“微”)。原遣往广州的天主教士准予返回原所在教堂。 

  历法案风波至此结束。 

       经过这次劫难,于以后康熙帝在位的50年间,天主教基本上再没有遇到 

  清政府方面的压制,传教事业又有较大发展,据统计,到 18世纪初,全国 

  13行省共有传教士117人,传教士住所114处,大小教堂250处,教徒达30 



① 王友三主编:《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908 页。 

② 同上书,第909 页。 

① 王友三主编:《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909 页。 


… Page 81…

       ② 

  万人 。 

       康熙帝对天主教的态度是明确一贯的。他认为,天主教教义与中国礼教 

  大致相符,政府既容得喇嘛教、佛教、回教,也无禁绝基督教的理由。他们 

  很器重有丰富实务技术知识的天主教传教士,与他们私交甚深。不少传教士 

  经常出入宫中。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刘应曾用奎宁治愈康熙帝的疟疾;外科 

  医生罗德先修士为康熙帝治愈心悸症和上唇症;白晋(法国人,1687年来华) 

  在宫中设有化学实验室,他还将一部法国外科专家的著作《根据血脉循环及 

  最新发明编写的人体解剖学》译成满文,并附有满文说明的插图,康熙帝交 

                                      ③ 

  御医参考(但禁止印刷至宫外)。南怀仁也经常被康熙帝召见,为皇帝讲解 

  数学和天文学。自 1670年被任为钦天监监正后,南怀仁又连续加任太常寺 

  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工部右侍郎。南怀仁、张诚(法国人,1668年来华)、 

  徐日升(葡萄牙人,1672年来华)在平定三藩之乱和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时 

  曾有功于清廷,对此,康熙帝念念不忘。  1691年,当又发生浙江地方当局 

  迫害天主教事件时,徐日升、张诚曾见皇上,请求皇上出面干预。康熙帝命 

  礼部议奏,结果令其不满,命再议,国舅佟国纲深解皇帝心意,拟一议决结 

  果:“臣等会议,查得西洋人仰慕圣化,由数万里航海而来,现今治理历法。 

  用兵之际,力进军器火炮。差往俄罗斯,诚心效力,克成其事,劳绩甚多。 

  各省居住之西洋人,并无为恶乱行之处,又并非左道惑众,异端生事。喇嘛 

  僧等寺庙,尚容人烧香行走,西洋人并无违法之事,反行禁止,实属不宜。 

  相应将各处天主堂俱照旧存留,凡进香供奉之人,仍许照常行走,不必禁止, 

                                   ① 

  臣等未擅使,谨具题请旨。”康熙帝对此很满意,批示“依议”,全国照此 

  执行。这等于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业绩做了一个历史性的总结。天主教传教活 

  动也因此获得了法律上的认可。这是它进中国10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 



        (3)中国礼仪之争 

       17至18世纪,天主教会及其在华传教士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礼仪风俗 

  上发生激烈争论,罗马教廷和清朝政府都介入进来,其核心还是中西双方如 

  何把握两种文化对话的关节点问题。在天主教内部,争论不会有什么实质性 

  结果。罗马教廷的态度也前后不一,摇摆不定,既要坚持天主教的纯洁性, 

  又不愿失去在中国传教的机会。康熙皇帝对此很不满意,遂开始了以后的“百 

  年禁教”。 

       所谓中国礼仪之争的背景很复杂,交织着天主教内各修会,主要有耶稣 

  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奥斯汀会之间,罗马教廷与各修会之间,葡萄牙、 

  西班牙、法国王权政府之间,教权与王权之间的矛盾,各方对在华传教权的 

  争夺,等等。天主教内并非是神圣、屯洁的天国,而是“人人皆为自己打算, 

  人人专求己国利益。正如此,方有如此众多的纷争与不幸。” (罗文藻语) 

       对利玛窦的传教路线,耶稣会内也有不同意见,如龙华民就反对。利玛 

  窦生前曾任耶稣会中国传教会会长,龙华民尊重他,并未表示自己的反对意 

  见。利玛窦逝世,龙华民曾接任会长,提出了不同于利玛窦的传教主张,在 

  耶稣会传教士中获一部分人的赞同,另有一部分人仍坚持利玛窦的路线。 



②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基督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年版,第65 页。 

③ 参见《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第50—51 页。 

① 王友三主编:《中国基督教史》,第914 页。 


… Page 82…

1628年,耶稣会在江苏嘉定召开会议,形成妥协:对敬孔祭祖问题,仍沿用 

利玛窦的方式,即允许中国教徒维持原有习俗;在造物主的译名上,采用龙 

华民的办法,不用天、天主、上帝等词,只用音译。 

     随之,耶稣会之外的其他西方势力推波助澜,把问题搞得越来越大。 

     天主教传入中国之初,耶稣会曾垄断在华传教事务几十年。葡萄牙政府 

又从教皇那里争得了在远东,包括中国的保教权,葡萄牙—耶稣会似成为一 

整体。这种局面引起法国和西班牙王权政府的不满,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和 

罗马教廷也担心耶稣会的势力不断扩大。为限制耶稣会的权力,罗马教廷在 

管理体制上做了一些调整。 

     天主教教会体制是主教管理教区制。教区由教皇创立。主教由教皇任命。 

远东最初只设印度的果阿主教区,中国的教务属澳门教区,澳门教区隶属果 

阿主教区。耶稣会最高首领是总会会长,下是省,省下是传教区会。利玛窦 

所任即为中国传教会会长。由于耶稣会曾垄断东方传教事务,属罗马教廷果 

阿的教区实际上也就为耶稣会独占,并要受制于葡萄牙政府。 

     1658年,罗马教廷在东方实行宗座代牧制。宗座代牧为教皇派出,代表 

教皇管理一宗座代牧区的教务。这是企图限制葡萄牙的保教权,冲破耶稣会 

对东方教务的垄断。巴黎外方传教会的陆方济被指派为中国华南宗座代牧区 

代牧。  1683年,陆方济到福建,以总理全国教务的身份宣布,在华传教士、 

各修会会士、传教员必须宣誓服从代牧。西班牙、葡萄牙禁止本国传教士对 

他宣誓,法国仅同意法国传教士向本国主教宣誓。陆方济的代牧权力实际没 

能实现。这期间,耶稣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巴黎外方传教会、法国耶 

稣会等各行其是,在中国形成了几个相对峙的传教权力机构。后来,罗马教 

廷又同意在葡萄牙保教权下设北京南京教区,又改为在陕西、四川、福建等 

9省设9个代牧区,然而矛盾,一直没有解决,并转移到中国礼仪之争上表 

现出来。 

     所谓中国礼仪之争的直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