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宗教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一个内容。该派认为,文武之于国家,犹如天地之有阴阳。文之弊在弱, 

  可以武矫弱;武之弊在愚,可以文医愚。 

       海西派的朱子学是从朱子学出发,向具体科学上发展,实际上是开了日 

  本近代科学之先。海西朱子学的代表人物有贝原益轩(1630—1714年)、室 

  鸠巢(1658—1734年)、新井白石(1657—1725年)。贝原益轩的特色之一 

  是反对迷信朱子。他认为作为学问贵在敢于提出疑问,大疑则大进,小疑则 

  小进,不疑则不进。他抱这种态度研究朱子,认为朱子书中有不少属佛老的 

  东西,背离了孔孟之教,是不可取的。当然,他坚持朱子的符合孔孟之道的 

  思想。他所说的朱子的佛老成分,主要指静心守性,体贴天理的心性修养功 

  夫。他注重实践,注重对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的研究,视经验知识高于抽象的 

  关于“天理”的教条。贝原益轩曾著《大和本草》一书,被认为开日本本草 

  之基。 

       宝鸠巢也是从朱子学说出发,强调治世要从技术入手,提倡“农桑之学”、 

   “工人之学”、“商人之学”。 

       新井白石本是浪人的儿子,出身卑微。德川幕府初期实行重学术,广人 

  才的政策,他很受重视,曾一度失势,后又被起用。新井白石精通和汉之学, 

  出自京师朱子学之门,著述颇丰,但却没有一部关于朱子学的著作。他的兴 

  趣在实证科学,包括经济和外交,他都有专门研究。西方文化传入日本之后, 

  他很重视,利用审讯西方传教士的机会,热心地搜集世界地理和西洋文化的 

  材料,认真研究。正当江户幕府严厉禁止基督教的时候,他大胆向幕府提出 

  禁教不禁学的主张,是日本倡导西学的先驱者。 



① 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汪向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305 页。 

① 中国文化书院编《日本文化概论》,第31 页。 


… Page 111…

       (2)阳明学 

       阳明学是指中国王阳明的思想,16世纪初由禅僧了庵桂悟传入日本,在 

  日本禅宗各山寺流传。当时,他们并未严格区分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不同。 

  阳明学派的真正创始人应是中江藤树(1608—1648年)。 

       中江藤树初奉朱子学,逐渐对它生疑,遂转向阳明学。他的学风是不重 

  记诵,而以体察求道为要。33岁时,中江藤树读到王阳明著名弟子王龙溪的 

  语录,疑其近禅,后直接研读王阳明原著,才深深信服。他以王阳明的“致 

  良知”说为基础,融贯《大学》、《中庸》、《论语》,认为良知是至善, 

  一念至于良知,则满腔子皆善而无恶。 

       日本阳明学也坚持神儒相结合的立场。他们认为,神道以正直为本,以 

  爱敬为心,以无事为行。正直、爱敬、无事与中庸相通,同智、仁、勇是一 

  一对立的。神道有三种神器:镜、玉、剑。认为“三种神器即神代之经典也。 

                                                         ① 

  上古无文字,作器而象”。玉象仁,镜象智,剑象勇 。阳明学虽主张神儒相 

  通,但反对照抄儒学,认为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具体情况,因而,各国思想 

  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他们看来,印度好幻,所以生出佛教的那些神奇东西, 

  中国好文,才喜欢文饰任何细小的事情,日本好质,所以性情急。不过,思 

  想内容虽然不同,词语文字又可以借用,所以,可以借中国经典说明日本的 

  神道,也表达日本学问独立的意向。 

       阳明学并不固守王阳明的一词一句。他们接过王阳明的基本观点,往往 

  做出自己的解释发挥。譬如,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万物皆在我 

  心中。而心即是理,理在心中。关于理的表现,就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纲常。 

  为了更合理说明心与理与物的同一性,阳明学派将心归结为太虚。又根据张 

  载“太虚即气”的观点,将心看作是气。他们在道德纲常中特别推崇孝,认 

  为“孝”是道德之本,无时无孝,无物无孝。而“孝”又以太虚为本。“孝” 

  即是“良知”的核心,“良知”即元气之精灵,天地万物非元气则不生。从 

  而就确立了心是万物统宰的观点。此说的出发点和结论都与王阳明相同,而 

  论证的基点则放在形而下的“气”上,就与王阳明有区别了。这可能也是注 

  重实务,不尚空洞思辨的日本民族精神的体现。再譬如关于“知行合一”的 

  观点,王门后学做两种发挥,一是说“行”是“知”的体现,知而不行,不 

  得称为真知;二是说“知”本身就是行,“一念发动之处便是行”。前者强 

  调“实行”,后者重在“致良知”。日本的阳明学派着重发挥了前一种解释, 

  强调“实行”的重要性,反对读书讲学,徒为空言,不及当世之务。他们认 

  为,如果只是空谈圣贤之书,好比观人剑术,一旦较量格斗,唯败逃而已。 

  所以,日本阳明学并不看重类似“坐禅”的心性修养工夫,而提倡“有用之 

  学”,在实用中发挥自己的良知之本心。于是,阳明学派对于传入日本的西 

  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取欢迎态度,认为西洋所发明的新学术,其要都是实理, 

  可借此充实阳明学说,斥责反对西学的人都是庸人,不知穷究事理。这在日 

  本被称为实学,是为日本跨入近现代历史做了舆论准备的。 

       日本的阳明学派并不把阳明学当做纯学术,而是力求将其化为社会生活 

  的实践,特别将它运用到人格塑造和政治实践上去。 

       在人格塑造方面,日本的阳明学派特别提倡自尊无畏和立志上。王阳明 



① 参见中国文化书院编《日本文化概论》,第37 页。 


… Page 112…

  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这是他的宇宙观、认识论、道德哲学的基点,也 

  是在人格上安身立命的根本。譬如历来有“人言可畏”的说法。对此,王阳 

  明认为,“人言”是自外来的东西,不用将它看得过重。“依此良知忍耐做 

  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诽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 

                      ① 

  致良知的主宰。”很有点我行我素的味道。日本的阳明学派就很看重这种人 

  格,即使身陷囹圄,只要心无愧怍,内心仍平静如故。在立志方面,阳明学 

  派发扬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观点。既然宇宙万物都在我心中,“万物皆备 

  于我”,合乎逻辑地就要引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结论。阳明学派中人 

  在实践上也确实将此作为人生目标,声称有志者要当以古今第一等人物自 

  期。这种精神确是深入日本国民的人心。 

       王阳明既然以“致良知”为第一要义,就包含以“我心”作为判断是非 

  标准的意思。阳明学发挥了这一思想,强调心贵自得,不做经典的思想奴隶。 

  他们认为,“为学之义,当就我心上理解,朱注委实细备,然靠其注而理解, 

                                      ② 

  则朱子之奴隶,非学之真义。”这与王阳明的下述说法极相似。王阳明说: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而况 

  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 

                        ① 

  况其出于孔子乎。”阳明学派的这一思想在日本社会的大变革时代,确是起 

  了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 

       阳明学派的唯我主义在江户幕府时代的时运很不济。幕府确定朱子学为 

  官学,给思想界规定的任务是为幕府森严的等级秩序服务,为确立幕府的绝 

  对权威地位服务。阳明学派发挥的思想似与此不甚合拍,因而屡遭幕府的迫 

  害。中江藤树的高足熊泽蕃山(1619—1691年),就是被德幕府幽禁至死的。 



        (3)古学派 

       儒学中的古学派既反对宋明新儒学,也反对汉唐经学,主张直达孔孟。 

  这也是与德川幕府树朱子学为官学的政策相违背的,因而受到幕府的镇压。 

       古学派儒学的代表人物有山鹿素行(1622—1685年)、伊藤仁斋(1627 

  —1705年)伊藤东涯(1670—1736年)父子、荻生徂徕(1666—1728年)。 

       山鹿素行9岁起就随林罗山学朱子学,后来认为朱子学埋没人才,窒息 

  社会,不足以救世,便对宋明理学采取批判态度。他排列一个中国古代圣贤 

  的道统序列,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为十 

  大圣人。其后是孔子。孔子之后,一代不如一代,道统之传到宋明就泯灭了。 

  在他看来,战国诸子,汉唐训诂,宋明理学,说的都不是孔子的正道。于是, 

  他明确表示自己师周公孔子,不师汉唐宋明诸儒。 

       山鹿素行不同意朱子理学的“理在气先”的观点。他认为,充斥天地之 

  间,行造化之功能的,只是阴阳(即气)。“理”是“气”的条理,“理”、 

   “气”相对,不可论先后。这是其他古学派的儒学家都坚持的基本观点。山 

  鹿素行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尚武。他将儒学与兵学结合起来。他认为,“士” 

  必须具备文武之德知。他说,“士”的职责就是专门卫道的。得主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