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胡之西晋灭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洛
1。前言
  五胡的提法,我是极不情愿的。
  不管二十四史如何说,谁是正统,谁是蛮夷。可是事实上,五胡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祖先,今天还以五胡的叫法,实在难以接受。
  可是中国传统的影响力这么深远。不用五胡这个词,我又想不出别的词代替,还有哪个词能像〃五胡〃一样,一提起来人们就能想起中国的那段历史,又能反映出少数民族和汉族冲突的特点呢?
  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继续援引〃五胡〃的说法,但并不等于我赞成这种态度。
  我们先简单的看五胡的历史。
  304年,巴氐李雄建立成汉帝国,五胡史正式开始计时。
  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开始。
  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十六国结束。
  其时,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南北对峙,南北朝开始。
  589年,继承北方霸业的隋帝国大军扫荡江南故陈帝国残余势力。江南、岭南诸州郡归降隋帝国,陈帝国灭亡。
  至此,北朝并吞南朝,南北朝结束,隋帝杨坚统一中国。
  大随帝国正式开始,五胡史结束。
  从304年到589年,将近300年的历史里,基本上一直是少数民族占据北方,汉族占据南方,最终的结果北方征服了南方。
  这段历史如此错综复杂,以至于根本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能够说完整。我的计划是从西晋灭亡谈起,一共写上四到六篇,以总结归纳的形式,从大战略的高度来分析,各篇有一定联系,但是独立成篇。
  我试图从大历史角度来把握,而不是按历史的发展来写。这样的文章对作者的学问要求比较高,而我既是外行,又没有时间来准备,只能做到尽力而为,勉强成文,所以也更需要同好者的批评和指正。
  我强调一点的是,任何的批评和指导,即算是与我不能达成共识的批评,对我而言,也比我的所有文章要有价值。
  我写的并不是史书,只是谈历史性质的随笔散文。
  我尽量做到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引用史书中的原文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是文章中通篇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取向,仅仅只是表达我的看法,根本上还是属于我的主观臆断,阅读者请谨慎对待。
  如果文章能使人有所启发和思考,那是我的本意,但如果有人以为这就是真实历史,那是我表达的失败。


2。序
 
  三国演义最后一章。
  (晋军)迁吴主皓赴洛阳面君。皓登殿稽首以见晋帝。帝赐坐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至此,三国归晋,长达数十年军阀割据、中原混战的局面结束。
  然而谁会想到,这不过是个短暂的统一和安定,过不了多久,中国大地上将展开长达三百年之久,更为惨烈的分裂和争端。
  那三百年的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太多的暴君和太多的屠杀,民族矛盾以最为强烈的形式尖锐对立。少数民族的英雄们纵横在中国的北方,被视为正统的晋朝只能流落到昔日东吴的位置,保全一片甚至比当年东吴还小的地盘,苟延残喘。
  这时想起孙皓那句话,〃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竟仿佛是一语成谶。
  莫非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司马氏的后人要到南方去维持自己的政权?
  的确,这样的结论对于坐井观天的人来说,也许就能满足了。
  然而,我们都知道,孙皓不是预言家,虽然他的口才很好。
  贾充曾经问孙皓曰:〃闻君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皓曰:〃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
  贾充是什么人?司马昭、司马炎的亲信,司马衷的岳父,曾经逼曹奂修禅坛,禅位给司马炎的人物,位高权重,厚颜无耻,居然还会〃默然甚愧〃,可见孙皓口舌之利。
  相比刘禅来说,当初司马昭责后主曰:〃公荒淫无道,废贤失政,理宜诛戮。〃后主面如土色,不知所为。以及千古传颂的〃乐不思蜀〃这些刘禅的拿手好戏,孙皓可算是能干得多。
  不过孙皓的这些能干,都用在了大兴土木、酷溺酒色、奢侈无度和凶暴日甚上。
  史书记载,正是〃吴主皓每宴群臣,皆令沉醉;又置黄门郎十人为纠弹官。宴罢之后,各奏过失,有犯者或剥其面,或凿其眼。由是国人大惧〃,才使得晋朝的边疆大臣以为良机不可失,进言伐吴,司马炎在张华的支持下,终于拿定主意出兵,最终突破长江天险,将东吴版图收为己有的。
  刘禅和孙皓,一个弱智,一个能干,都是亡国之君,一西,一东,倒是相得益彰。
  不过使我感到奇怪的是,在胜利者司马炎面前,孙皓居然还会说出这么有胆气的话来。更使我奇怪的是,司马炎听到了这句话,竟然会大笑。
  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偶尔读另一篇历史考证,其中指出,所谓的〃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实际上省略了两个字,完整的句子应该是〃皓(指之)对曰〃。
  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真实情况是:孙皓指着司马炎的皇位,谄媚地说:其实我在南方就给殿下您设好了这个位置,一直等着您的光临呢。
  然后我们再把三国演义里那段话看全。
  帝赐坐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帝大笑。
  原来, 〃帝大笑〃是这么回事。
  这下就很容易理解了。听到孙皓这么讨好的话,〃帝〃当然会〃大笑〃了,不要说〃帝大笑〃,那坐在下面的孙皓也是在笑。即算是今天,我再次读起这段话时,也忍不住会心微笑:毕竟还是孙皓会做人,不服不行。
  是为序。
  然而,接下来的亡国史,就不会有这么轻松了。


3。祸根深埋
   
   我们看三国,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争霸天下的英雄豪杰身上,却很少关注导致将近三百年五胡之乱的隐患。
  引红楼梦秦可卿的一句判词。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纵观西晋灭亡、五胡乱华,实在和三国时期的祸根深种有莫大关系。
  156年时候,即东汉永寿二年,中国人口大约是5649万,但是到280年,即晋太康元年,中国人口1616万,人口骤减3000多万。
  站在西晋的角度看,东汉末年的大动乱是致命打击的开始。
  东汉末年,戚宦纷争、党锢之祸本已使政局极端动荡不安,而严重的土地兼并令使得贫者无立锥之地,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绝境。再加上各地水、旱、蝗、风、瘟疫等天灾连绵不断,以致流民暴动时有发生。
  《后汉书.桓帝纪》载〃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
  董卓当权时期,已经是〃人相食啖,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的局面。
  《魏书.宣武帝本纪》载〃四州大饥,民死二十万余口〃。
  西晋初年傅咸上书中说:〃户口比汉十分之一〃。
  《晋书.食货志》载〃晋末。。。。。。或毙于饥馑,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七哀诗》中对汉末现实有真实写照。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一代枭雄曹操,也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
  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东汉末年的大战乱几乎使整个社会毁灭,而被破坏的大多是中原富庶地区,相反对少数民族的杀伤力没有那么大。
  这个时候,少数民族已经迁入中原地带,南匈奴附汉之后大量内迁,史载〃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落〃的意思是户,每户以五口计,五千余落就有二、三万人之多。这样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入,到西晋时期,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入驻中原。
  甚至有的历史学家考证出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50%以上比例。
  汉族人口比例急剧下降,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上升,中原地区民族构成发生变化,自然就会产生民族融合的问题,这也是五胡十六国成因的一个关键问题。
  然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问题是,民族矛盾也逐渐尖锐对立起来。
  看看那时候的汉人是怎样对待少数民族的吧。
  为了解决劳动力减少的问题,统治者开始有意识的引进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入塞,充当劳动力。
  魏晋末年太原诸郡〃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
  西晋初年(公元265年287年),就先后有几十万少数民族入塞。他们大量沦为世家豪门的佃客。晋初江统在《徙戎论》中说:〃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其时关中戎狄有四百万人口,可见比例惊人。而且他们大都是沦为奴隶的命运。
  这么多少数民族是怎么到关中的呢?
  三国时期,中原的统治者们对少数民族是压迫和利用,这个时期更是积累了深重的民族矛盾。
  回顾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其中提到过〃西和诸戎,南抚彝、越〃。
  〃西和诸戎〃,实质上就是和西北地区的氐,羌交好,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马超的利用上。
  马超之父马腾的母亲是羌女,而且马腾将军长期在氐羌的聚居区内驻屯,所以马超家族在氐、羌很有威信。
  马超曾经数次起兵攻击曹操,有〃兴国氐王阿贵,百顷,氐王(杨)千万各有部落万余,从马超为乱。〃
  〃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
  蜀汉拉拢马超后,蜀军北伐,就有氐酋雷定等统率七部万余部落响应。此后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都把氐、羌作为其伐魏的补充力量。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