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胡之西晋灭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补充力量。
  如果说蜀汉对氐、羌是利用的关系,魏国就是赤裸裸的掠夺和强行迁居了。
  马超战败后,曹操〃分徙其前后两端者,置扶风,美阳,今之安夷,抚夷二部抚军所典是也。其守善,分留天水,南安界,今之广魏郡所守是也。〃
  刘备夺取汉中后,曹操〃以武都孤远,欲移之,恐吏民恋土。杨阜威信素著,前后徙民,氐使居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余户,徙郡小槐里,百姓镪负而随之。〃
  〃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遂讨羌迷当等,安抚柔氐三千余落,拔徙以实关中。〃
  可以看到,曹操失去汉中后,是以关中为基地对抗蜀汉,但是关中历经董卓、李催等人长期的破坏,早已变成一片废墟,要恢复汉中昔日的荣光,要使汉中承当起对抗蜀汉的总基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长期的建设,而这个时候的关中人口锐减,一时之间根本无法找到这么多苦力,于是魏国从迁徙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关中。
  可想而知,这样的强行迁徙对少数民族是十分残酷的。
  这些少数民族的命运大概也和近代被贩卖到美洲的黑奴一样悲惨吧。只是汉人正统的史学家对这点一直记载很少,或许是不愿,或许是不屑,或许是不敢。今天我们只能靠史学家们不经意间遗留下来片言半字来猜测他们的处境了。
  244年,魏国伐蜀的时候。
  〃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
  那时少数民族已经被强行迁徙于关中,并且开始承当起巨大的军费开支了。
  即算是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也很少注意到这些少数民族的悲惨命运。纵然是我们今天看三国演义,对少数民族的遭遇一样抱以冷漠的态度。
  我们很容易的把他们当成文化落后、尚未开化的蛮夷,当成可以任意鞭打凌辱、利用玩弄的奴隶。在中原遭遇他们的侵犯时,我们把他们当成为祸中国的灾星,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却不反省自己的原因。
  大量的引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且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少数民族,这些就是五胡乱华在三国时期深埋的隐患。
  我开始有些明白,为什么五胡十六国时期出现了那么多的大屠杀,杀得如此的残忍和惨烈,即使是今天读史书都能让人喘不过气来。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少数民族会将汉人恨得那么深。这时才有所了解,原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今天,这些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消失了,有的被杀光了,有的融入了汉族,五胡之后的隋唐继承了民族融合后的优势,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引以为自豪的文明。
  然而又怎么样呢?
  盛唐也没多久,马上就陷入了民族矛盾之争的安史之乱,继承正统的宋朝一直被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欺凌,最后被蒙古人征服,好不容易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击败了其他的汉人起义军,重建汉人王朝,可是江山最后又被白山黑水的满人夺了过去。
  当我们终于把满人皇帝当成中国圣君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了。而我们好不容易忘怀了脑后那根辫子的时候,日本人就开始狠狠教训我们。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
  也许,这些没有什么了不起。
  过去了的,其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今天,重要的是以后。
  可是,到今天我们改变了自以为是的偏见了吗?
  那千年的陋习还是阴魂不散,飘荡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里。
  难道,是我们还需要另外一次教训吗?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明白这些。
  我们不是天朝大国,我们不是世界中心,我们只是世界上一个普通的民族。
  我们需要的是共同和平的进步,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冷静的自强,我们需要的是万众一心的团结,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反省的思考,我们需要的是摒弃传统的糟粕,我们需要的是学习先进的理念,我们需要的是发扬文化的精髓。


4。最后盛宴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开篇这句总结性的话很有博弈论的风格。但是却没有说清楚一件事:当〃分久〃而最终〃合〃的时候,是否一定是〃久合〃呢?
  司马炎在位期间,三国归晋,天下一统。
  三国演义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然而谁又曾料想到,这不过是更长时间分裂动乱之前短暂的统一和平而已。
  虽然,司马炎能够避免这一切的发生。但是,他没有这么做。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想当然的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王,宗室削弱的结果,所以他才能从孤儿寡母手中轻取江山。现在司马炎自己当皇帝了,自然要想方设法避免悲剧的重演。固然司马炎他本人从曹魏的孤儿寡母手上来得痛快,可是想到别人如果争相效仿,再从他司马氏手中取得政权,那可是大大的不妙。
  于是,晋武帝一即位,就把司马氏家族的子弟大肆封王,并且让他们拥有军队,抽取赋税。一些同姓王更是担任地方重镇的军政长官或是中央军队的统领。晋武帝的本意是想借此巩固晋室的统治,希望他们能够在危机的时候誓死捍卫他晋家王朝。谁知适得其反,此举非但没有有助于西晋,反而因为宗王势大,埋下〃八王之乱〃的祸根,导致了西晋的速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明明种下去的是豆子,还以为是个西瓜,此一相情愿,徒惹后世笑也。
  其时人评价司马炎是〃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
  这位〃超世之才〃于280年灭吴; 统一全国。10年后,病逝,紧接着是16年的八王之乱。316年,遣刘曜攻陷长安,俘晋愍帝,灭亡西晋。
  在历史上,统一全国而又如此短命的王朝,大概也不多了。
  总的来说,司马炎时期的君臣们还是过得比较滋润的。不过,这也只是他们最后的盛宴而已。
  当然,总有几个〃杞人忧天〃的家伙在鼓噪。
  也许看待那〃最后的盛宴〃需要从欣赏的角度罢。
  不妨先来看看《世说新语》的几个故事。
  〃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沈香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着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
  石崇,就是那位用蜡烛做材烧的大富翁。
  这里有另外一个故事。
  当时有个叫王恺的皇亲国戚很不服气石崇,靠着皇帝的支持,搞了一棵世所罕见的高二尺的珊瑚树,很是得意,把京城的大官们都叫过来炫耀,想在石崇面前威风一把。石崇跑过来一看,想也没想,拿过一个铁如意就把珊瑚树给打碎了。王恺当时又气又心痛,想你石崇也太不义道了,你没有这个宝贝也就罢了,为什么要打碎了我的,那时候王恺是脸色铁青,说出口的话也不太好听。石崇倒是满不在乎,对王恺说:您老人家不要再伤心了,我赔给你就是。于是要手下人把自己家里的珊瑚树拿过来,让王恺挑选。王恺这一看,登时傻眼了。石崇随随便便拿出来的珊瑚树,其中高三、四尺,而且流光溢彩的都有六、七株,像皇帝给王恺的那种低级货色,更是多的数不胜数。于是王恺这下子脸丢大了,自知财力远远不及,〃惘然自失〃,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
  而厕所就是石崇家里的另外一个得意之作。
  想想看,上个厕所都有十来个美女伺候着,小便一次还要换一身衣服,这在当时可是吓煞不少正人君子,甚至有的人纵有〃三急〃也宁愿憋着,不敢享受这个规格如此高档的厕所。
  然而世界上总有不信邪的人物,王大将军粉墨登场了。
  王大将军,王敦。后来东晋〃王司马,共天下〃的铁血大将,手握重兵。东晋时候如果他不是突然病死,只怕南方的天下都改姓王了。
  这位王大将军毫不犹豫〃往,脱故衣,着新衣,神色傲然〃。这下可轮到石崇家那些见过世面的群婢惊讶了,〃相谓曰:此客必能作贼〃。
  石崇和王敦还有一个最著名的故事。
  《汰侈篇》记载。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指王导,东晋中兴名臣,王敦堂弟)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好个〃已斩三人,颜色如故〃!
  好个〃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我不知道这场酒会最后是怎么收场的,如果王敦坚持不肯饮酒,石崇是否还会继续杀下去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没有说。
  但是我想,石崇会继续杀掉那些美女,王敦也会继续坚持不饮的。最后很有可能的是,最不善饮的王导出面代饮,下了这个台阶。
  仅仅因为某人不肯喝酒,就要累及这么多无辜的人被杀,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难道那些美女不是人吗?他们死了后家人怎么办?会怎么办?能怎么办?
  然而,这还不是那个时代最骇人听闻的。
  可怕的是冷漠,是视人命如草芥的冷漠。
  纵然是后来身为东晋中兴名臣的王导,也没有一句话指责石崇。
  当然,更没有人提起〃人命关天〃之类在酒桌上扫兴的话了。
  那个时代,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吧。
  虽然石崇最后因财召祸,身首异处,荣华富贵,转眼如梦幻,如泡影,回想他波澜壮阔之一生,只怕颇有感慨,可惜没有在临死前留下一句警言告诫后人。不过说了又怎么样,谁会听呢?
  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不过是骄人富贵,谁还会替古人担忧。
  也许我们更应该站在欣赏的角度看待那些真实的故事罢。
  就像今天某些人专门去喝婴儿汤一样,大滋大补啊。有钱人的思维又怎么能够以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呢?所以我们需要的只是努力成为有钱人而已。
  以为有人能够怡然于非人间的残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