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哇哇老师”。
    他们是一帮爱踢球的小男孩,踢起球来可有创意了。他们一路踢,一路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争论不休。踢到一半,马儿帅嚷着要转会到林晓琪一方,林晓琪不愿意,杜家严说不许转会他就不踢了。林晓琪只好同意,因为球是杜家严带来的。可是转会过来的马儿帅却连进自家大门两球,大家才明白,原来他是个“足球特务”。
    “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在故事的不少细节上和绘画的风格上,大量借鉴了《小淘气尼古拉》,整体上也是那种逗人发笑的漫画式的儿童故事。不过梅子涵并没有停步于对尼古拉的模仿,他在戴小桥的故事里添入了新的元素,使它在根本上与尼古拉的故事区别开,成就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首先,他努力尝试使自己的故事能够让孩子自己阅读。戴小桥的故事适合已经初步识字的学龄前到小学三年级之间的孩子阅读。为了做到这一点,梅子涵精心拣选着所使用的文字,确保它们不会超过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难度。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其实相当困难。不信你自己试试。
    其次,他努力使这个充满笑料的儿童故事成为真正的“本土化”的故事。我们常说“拿来主义”,但要做好也很不容易。这需要眼光,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梅子涵从不避讳戴小桥的故事是从尼古拉的故事中借鉴而来的,他很认真地向两位法国的老师学习,琢磨儿童心理的普遍规律,也探讨中国孩子所面临的特殊问题。他对问题的处理很现实,也很艺术,戴小桥的故事绝不是尼古拉的故事的翻版,而是一种全新的创作。
    梅子涵非常清楚中国孩子在学校和家庭里遭遇的问题。早在70年代末,他就开始创作以学校生活为背景的成长小说。他在1979年发表的处女作《马老师喜欢的》,就获得了“第二届江苏儿童文学评奖”的一等奖第一名,并从此走上了为孩子们创作的道路。为他获得声名和人气的中篇小说《女儿的故事》,也是一部讨论孩子成长问题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他把中国孩子的成长问题谈得非常透彻、非常诚恳,以致于引来社会上广泛的共鸣。甚至在海峡彼岸台湾,不少亲子读书会也将它作为阅读和讨论的素材。
    在涉及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望子成龙的社会心态,以及孩子在课内外的负担等问题方面,这位学者型的作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地,而他以一位父亲的身份讲述的故事,给家长和老师们以很大的启发。
    在“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的系列故事中,梅子涵站在孩子们的角度,继续在讨论上面这些问题。
    他给这帮调皮捣蛋的小家伙们带来了一个很另类的班主任——毛小弟,这个年轻未婚的班主任居然也是孩子们的哥们儿,他对付这帮孩子另有高招。比如孩子们打打闹闹得过火了,他也不生气,只是过来让打闹的孩子重新示范一下,然后根据“实际战况”让孩子们补打一下,扯成平手;两个孩子“骑马”去吓坏了”哇哇老师“,他并不严厉责罚他们,只是让他们去赔礼道歉,而且特别交代“不要骑马去”;当他发现这帮淘气包脱了鞋子,光着脚丫翘在课桌上比比看谁的脚不臭时,他命令他们不要把脚放下去,赶忙取来照相机要为他们摄影留念,让他们将来有机会告诉自己的孩子,自己小时候原来是多么调皮……
    你看看,戴小桥的故事与尼古拉的故事根本是不同的。戴小桥的故事有更多的负载,梅子涵并不打算让我们纯然一笑了之。因为现实本来就是如此,中国的孩子就是比法国的孩子有更多的负载。
    梅子涵毕竟是一位师范大学的教授,他总是忍不住要对学校的教育问题“指手划脚”。最为典型的例子要数毛小弟老师上的作文课。这位另类的语文老师教孩子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要学会“两面派”,“考试的作文”和“自己写而不交的作文”要有两种不同的写法。汪小中有一篇自己写而不需要交的作文,毛小弟大加赞赏。我在这里敬录如下:
    昨天,妈妈帮我洗澡,把我短裤、棉毛裤和外面的裤子一起脱下来。我说:“你为什么把我裤子一起脱下来?”妈妈说:“洗澡呀!”我就说:“那么你早饭、中饭、晚饭可以一起吃吗?”妈妈说:“这和早饭、中饭、晚饭一起吃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你可以把我三条裤子一起脱下来,那么就可以三顿饭一起吃!”
    妈妈没有办法,只好把我的裤子穿上,重新脱,我说:“一定要一条一条脱知道吗?”
    妈妈说:“知道了,知道了。”
    事情应该一件一件做,饭应该一餐一餐吃,洗澡的时候,裤子也应该一条一条地脱。这个道理,不但我们小孩儿应该知道,大人也应该知道。
    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的作文,是法国人葛西尼和桑贝想不出来的,他们做梦都想不到。不过他们想不到,反倒是法国孩子们的幸福。真让人羡慕!
    


成长故事(4)


  【调皮的日子】
    国内在专门给少年朋友讲故事的作家中,秦文君是最为著名的一位。2002年,当她获得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的提名后,更是声名鹊起。如果你熟悉她早期创作的那些少年成长故事,肯定会对《调皮的日子》这样的故事感到很惊讶——这位相当严肃的作家居然在用一种“独角戏”式的语言讲儿童趣事。
    我叫朱多星,但许多人都叫我智多星,这样我就等于有了两个名字。
    我养的那只猫也有两个名字,大名叫朱咪咪,意思是朱家的猫;小名不怎么好听,叫臭美。朱咪咪是天下最爱出风头的猫,总蹲在窗台上左右顾盼,还爱拍风景照,另外,它似乎还有跳迪斯科的天才。
    ……
    姑妈不能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是个超级胖子,胖得简直就像是熊的亲戚。如果,她弯下腰抱住腿,那就成了一个地球仪。姑妈名叫朱好好,名字中有两个好字,真是非同一般。
    ……
    姑夫很瘦,谁都别指望在他胳膊上找到隆起的肌肉,他的脸颊凹下去,仿佛永远做着吸麦秆的动作。所以姑夫很羡慕胖子,总说:“什么时候我能壮实一点。”
    ……
    小沙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不妙,像小傻。即使别人搞清楚他不叫小傻叫小沙,也没什么好处:沙子本来就不值钱,何况还是小沙,若要起个外号就太容易了,现成的就可以给他一个:豆沙。
    故事里的主要人物就这样登场了。一个调皮捣蛋的智多星,被寄养在姑妈家,与另一个调皮蛋小傻一起生活;姑妈是个超级胖子,心地非常好,姑夫是个牙医,超级瘦子,心地也不坏,就是不懂孩子的心思。另外,同学中还有总拿倒数第一的林第一,胆小如鼠的张潇洒,名字听起来像小妖的曹小娇,班主任则是一个喜欢穿绿裙子、绿发夹、绿鞋子却不长绿手指的绿裙子老师。总之,这是一个漫画谱似的家庭和学校。在这个故事中,秦文君就是用漫画的方式描摹人物、讲述故事。
    大体上,故事是以小猫朱咪咪的失踪、朱多星和小沙的寻找为线索,不过这条线索并不强,大多数穿插其中的故事基本上是独立的。你可以随意翻开读其中任何一个故事,甚至可以忘记那条线索。从这个角度看,《调皮的日子》实际上是由40多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小故事一般不超过2000字,语言俏皮而浅显,特别适合有一搭没一搭的悠闲式阅读。这大概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效果。
    这些短小的故事中有发生在孩子们中间的趣事。比如林第一为了逃避期中考试假装咳嗽,可一听说要郊游咳嗽马上又好了;朱多星和小沙拿一块肉去逗楼下的狗,想讨曹小娇的欢心,却不小心砸到女孩的身上;他们为了练就“半分钟吃完两个烧饼”的高超本领,赢得一百元的奖励,天天去买烧饼,眼看功夫要练成,烧饼小贩却不见了;等等。还有一些故事是孩子眼中大人的趣事。比如姑夫想要增肥,两个孩子向班上最胖的同学要了一份胖子食谱,想用5块钱卖给姑夫,姑夫看到食谱后,却跑去找胖同学,帮他治起了牙齿;姑妈想要减肥,喝一种减肥药水,一天要上十几次厕所,结果确实是瘦了,人也病得不轻。
    在《调皮的日子》中,秦文君尝试放下各种负载,努力捕捉童年的一点一滴的幽默情趣。她后来在一篇散文中谈到,两个调皮蛋的故事是以自己两个弟弟小时候的顽皮故事为蓝本的。他们现在都已成为威严的爸爸,当然未必会承认了。而故事中的童趣味道也多多得益于当时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小才女戴萦袅还欣然为这本书插图并设计封面,发自孩子内心的纯真烂漫,为这本书增色不少。
    不一样的成长,一样的感动
    曹文轩在《草房子》的跋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是否’必须写今天的生活才能感动今天的孩子”?曹文轩的回答是:“感动今世,并非一定要写今世。‘从前’也能感动今世。我们的早已逝去的苦难的童年,一样能够感动我们的孩子,而并非一定要在写他们处在今天的孤独中,我们表示了同情时,才能感动他们。”
    我猜想,这位著名的作家兼博导肯定是在理论上遇到了一群强大的对手,否则不会如此严肃地提出这个命题。不需要用理论去讨论这类问题,是我们这些书虫的一大乐事。我们虽然偶尔听听“××事迹汇报会”也能感动一把,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前人们的事迹中获得感动的。我们不用论证,就知道一百年以前的人们同样是要吃饭、睡觉,或许方式不同,但大体上也差不多。当我们正在对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