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 
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 
胃论》) 
寻常理脾助胃之道,当用以平和之药。(《大成》) 
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吞酸,或嗳气,或 
恶心,用治中汤。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缩二陈汤、枳术丸。胃不和者,平胃散。脾胃虚损者,补中 
益气汤、四君子汤。脾胃虚,饮食不进,呕吐泻利,四肢无力,怠惰嗜卧,或病后脾胃受伤,元气不足,参苓 
白术散、建中汤。脾胃停食,不能消导,曲 橘半枳术丸或保和丸。脾胃有寒,脉迟,理中汤。脾胃虚冷,心 
腹胀满疼痛,浓朴温中汤。胃寒不进食,香砂养胃汤、进食散。脾胃郁火,二陈加芩、连、山栀。脾胃虚热, 
津不足,白术散。脾胃有热,消谷善饥,三黄枳术丸。脾热口臭,泻黄散(是钱氏方)。胃火齿痛,清胃散( 
方见《口齿》中)。脾胃中湿者,平胃散。脾胃中湿泻利者,胃苓汤,脾胃寒湿脾泄者,椒术养脾丸。(《指掌》) 
(养脾丸系理中加麦芽、茯苓、苍术、砂仁、川椒) 
若人脾胃素弱,饮食虽化,食多即腹中不和,疼痛泄泻,此虚寒也,宜温补兼消导。若人性多气恼,夹气 
伤食,气滞不通者,宜行气而化食。若人能食好食,而食后反饱难化,此胃火旺而脾阴虚也,宜清胃以扶脾。 
若年高人脾虚血燥,易饥易饱,大便燥难,宜润之养之,消之升之。(《医彀》) 
脾虚,忌下、降泄、破气、苦寒,宜甘温,佐以辛香、酸平。饮食劳倦伤脾发热,忌破气、发散、下、苦 
寒,宜补中益气、甘温升、酸。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忌破气、消导克伐、苦寒,复忌燥。胃虚,忌下、破 
气、苦寒、燥热,宜益气、甘平、甘淡、酸。胃弱不纳食及不思饮食,忌同胃虚,宜同胃虚,仍分寒热治。脾 
实,即湿热邪胜,忌湿润、收涩、滞腻、热、咸、甘,宜除湿清热、利小便、辛散、风燥、苦寒。胃实,忌升、 
补敛、辛温、燥热、湿润,宜下,如邪未结,宜清热、发散、苦寒、辛寒、甘寒。(《本草经疏》) 
x不嗜食x(妇人不食)(食挂)不嗜食有数端,有三焦客热不嗜食,有胃热不嗜食,有胃寒不嗜食,有 
六腑气寒不嗜食,固当随证用药治之,而针灸者亦当知补泻之法可也。(《资生》)(按∶《医通》载绝粒不 
食,用鹅血效,录在《膈噎》中,宜参。) 
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予授此方(按∶即二神丸,用破故纸、肉豆蔻,方见《泄泻》),服之 
顿然而愈。此病不可全作脾虚,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 
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黄鲁直尝记服菟丝子净淘酒浸曝干,日抄数 
匙,以酒下,十日外,饮啖如汤沃雪,乃知此理也。(《本事》)(按∶《要诀》以不喜食分为四证,其说 
颇为嗳昧,不录。) 
不能食者,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满而恶食也。治当补 
益以开豁之,丹溪导痰运脾之法皆是也。(《赤水》) 
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口苦,宜消导。虚则倦怠面色痿黄,必心下软和,宜异功散加砂仁;有 
虚痰者,六君子汤。(《汇补》) 
恶食非止一端,有胸中痰滞者,宜导痰以助脾。有伤食恶食者,宜消化以助脾。有病久胃虚者,宜参术以健 
脾。(同上) 
不能食者,胃中元气虚也,然有虚冷虚热之异,宜分别治之。(《金匮翼》) 
一妇人年三十余,忽不进饮食,日饮清茶三、五碗,并少用水果,三年余矣,经行每次过期而少。余以为 
此脾气郁结,用归脾加吴茱,不数剂而饮食如常。(《内科摘要》) 
一妇人年逾二十,不进饮食二年矣,日饮清茶果品之类,面部微黄浮肿,形体如常,仍能步履,但体倦, 
肝脾二脉弦浮,按之微而结滞。余用六君加木香、吴茱,下痰积甚多,饮食顿进,形体始瘦,卧床月余,仍服六 
君之类而安。 
(同上)(按∶《丹溪翁传》一女子病不食且半载,翁诊之,肝脉弦出左寸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气结于 
脾故耳。乃以怒解之。当参。) 
朱思古,眉州人,年三十岁时,得疾不能食,闻荤腥即呕,惟用大铛旋煮汤,沃淡饭,数数食之,医莫能治。 
史载之曰∶俗辈不读医经,而妄欲疗人之疾,可叹可骇,君之疾正在《素问》经中,名曰食挂。凡人之肺六叶, 
舒张而盖, 
下覆于脾。子母气和,则进食。一或有戾,则肺不能舒,脾为之敝,故不嗜食。遂授之一方,以清气润肺为治。 
服之三日,病者鼻闻肉味觉香,取啖之甚美。此事宋人载于传记(按∶此出《闲窗括异志》),余考之岐黄书, 
皆无食挂之说,或记者假托耳,或史公妄言,以欺世惑人欤,二者皆未可知。(《续医说》) 
x善饥x(善食而瘦)(不能食而瘦) 舍侄偶食罢即饥,再食又饥,自碎生姜,浓泡二碗服愈。(《资生》) 
易饥属脾家邪火,忌升、辛温、大热、香燥,宜清火除热、生津液、益脾阴、甘寒、苦寒、酸寒。(《本 
草经疏》) 
善食而瘦者,多因有火(按∶此本于东垣,既见上),然当察火之微甚。微火者,微清之,如生地、芍药、 
丹皮、沙参、麦冬、石斛、竹叶、地骨皮、黄芩、知母、细甘草之属是也。若火甚者,或随食随饥,随饮随渴, 
或肌肤燥热,二便涩结,则石膏、黄连、栀子、黄柏、龙胆草、苦参之属所不可免。此当察其三焦五脏,随所 
在而治之。然阳盛者阴必虚,如一阴煎、二阴煎、四阴煎之属,皆当择而用也。不能食而瘦者,必其脾胃虚弱, 
不能健运而然,故或为嗳气吞酸、痞满不饥等证,宜四君子汤、归脾汤。(《景岳》) 
x湿热x 湿热之原,盖因寒温饥饱失常,喜怒劳役过度以伤脾胃。夫脾胃乃水谷之海也,今脾胃受伤而 
动火,火则熏蒸水谷而为湿热者也。又按胃司纳受,脾司运化,今脾不能运化饮食,饮食停积而生湿热,亦良 
多矣。为治之法,人壮实则专攻其湿热,人弱虚则攻补兼施,而补脾、消谷、导水三者不可阙一也。(《丹溪 
附余》) 
《脉理提纲》曰∶湿热,脉缓大。(同上) 
x血虚脾弱x 今之人治脾病,不曰补,则曰健。《内经》 
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参、苓、白术,补之燥之者是也。又如易所称天行健,易老作枳术丸,一消一补, 
健之者是也。二者世人知之矣,至于血虚脾弱,鲜有论及其理何哉?人之五脏,二脏属气,三脏属血。脾血藏也, 
善统血者也。血枯脾弱,致失其职,亦不能司转输。用参术补之燥之则误,一消一补健之则非。吾乡溪南吴隐君 
(讳正学)传一秘方,名正中散,用当归、白术、香附、茯神、黄连、木香,共为末,胸胀伤食气逆,随意米饮、 
酒、水皆可调服,传之数世,皆谓神方。客问曰∶血虚脾弱,外证何似?曰∶思虑则伤脾。心脾相连,心生血而 
脾统血。血枯脾弱,外证则大肠干燥而秘结,非若饮食不节,脾气损伤,大肠多溏也。当归补血药,故用之最多。 
然不外乎实脾土,故次多白术。思虑者,开郁为主,香附次之。宁神者,茯神为先,则又次之。血少火生,黄连 
用以清火。然气又不可不顺,故少加木香。(《星海》) 
x东垣内外伤辨概略x 外感八风之邪,乃有余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其内伤亦 
恶风自汗,若在温暖无风处,则不恶矣。与外伤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颇相似,细分之特异耳。外感风邪,其恶 
风、自汗、头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时,增加愈甚,直至传入里作下证乃罢,语声重浊,高厉有力, 
鼻息壅塞而不通,能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便着床枕,非扶不起。其内伤与饮 
食不节,劳役所伤,虽亦恶风。居露地中,遇大漫风起,则不恶也。惟门窗隙中,些小贼风来,亦大恶也,与伤风、 
伤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 
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 
口不知五谷之味,小便频数而不渴。初劳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黄,大便常难,或涩或结,或虚坐,只见些小白脓, 
时有下气,或泄黄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结而不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闭塞,如刀 之痛,二者亦互作,不并出 
也。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必脐下相火之势,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阳明之经逆行,乱于胸 
中,其气无止息,甚则高喘。热伤元气,令四肢不收,无气以动而懒倦嗜卧。以其外感风寒,俱无此证,故易为分 
辨耳。(《辨惑论》) 
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按∶外伤 
胃实,必手心热,此岂指表证而言欤。)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证头痛,常常时作,直须传入里实 
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者也。外感风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也。内伤饮食失节,劳役 
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也。初劳役形质,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炽上,克于 
肺金,故渴也,又当以此辨之。其外伤贼邪,必语声前轻后重,高厉而有力。若是劳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