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焦,咽喉之间,难于容物而作吐矣。夫阳宜阴折,热宜寒折,似乎阳热在上,宜用阴寒之药以治之。然而阳热在上, 
而下正阴寒也。用阴寒以折阴寒,正投其所恶也,不特无功而反有大害。盖上假热而下真寒,非用真热假寒之法 
从治之,断不能顺其性而开其关也。方用白通汤治之,方中原是大热之味,得人尿、猪胆以乱之,则下咽觉寒,而 
入腹正热,阳可重回而阴可立散,自然脉通而关启矣。(《辨证录》) 
x治宜开通x 凡治关格病,不知批 导窍,但冀止呕利溲, 
亟治其标,技穷力竭,无益反损,医之罪也。(《法律》) 
此证危急,法难缓治,宜先投辛香通窍下降之药以治其上,次用苦寒利气下泄之药以通二便(按∶沈氏袭 
洁古之谬,故用苦寒)。盖证既危急,纵有里虚,亦宜通后再补也。(《尊生书》) 
x用吐之谬x 丹溪书云∶必用吐,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又云∶有痰,二陈汤吐之,吐中便有 
降。中气不运者,补气药中升降。此盖窃其治小便之法,填于条下,蹈世俗之弊而不悟,悲夫。(《准绳》) 
丹溪则曰此证多死,寒在上,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法当吐,以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愚 
谓两寸俱盛四倍,又安得为寒在上耶?且脉大如此,则浮豁无根,其虚可知,又堪吐乎?谬而又谬,莫此为甚 
矣。(《景岳》) 
x疏利方法x《集验》疗关格之病,肠中转痛,不得大小便,一日一夜不瘥欲死方。 
芒硝三两,纸三重裹,于炭火内烧令沸,安一升水中(按∶今《肘后》作汤中),尽服之。当先饮温汤一 
二升以来,吐出乃饮芒消汁也。(《肘后》同)(《外台》)(按∶今《肘后》系《医方类聚》所收。) 
《广利方》关格不通,胞胀妨闷,大小便不通方。 
冬葵子(三大合绵裹碎) 滑石(十二分碎) 芒硝(十分汤成下) 
切,以水二大升,煎取八大合,去滓空腹,分温再服,服别如人行四五里,忌肉面。(《医心》)《圣济》 
名芒硝汤。 
奉职赵令仪妻,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渐冷,无脉,凡一日半。与大承气汤一剂,至夜半,渐得大 
便通,脉渐生,翌日乃安。此关格之病,极为难治,兆所见者,惟 
此一人。(《鸡峰》) 
加味麻仁丸(《会编》),治关格,大小便不通。 
大黄(一两) 白芍药 浓朴(姜汁炒) 当归 杏仁(去皮尖) 麻仁 槟榔 南木香 枳壳(各五钱) 
麝香(少许) 
上为末,蜜丸,熟水下。(《准绳》)(按∶此盖云岐子方。) 
x通壅诸方x 孙真人治大小便不通,关格不利,烧大皂荚细研,粥饮下三钱,立通。(《本草》)《准 
绳》引《会编》名皂荚散。 
人参散,治胃虚津枯,关格吐逆。 
人参(五钱至一两) 麝(半分至一分) 冰脑(三厘至半分) 
为散,水煎和滓,分二三次温服。(《准绳》作右末,甘草汤调服。)此云岐子治噎膈胃反关格不通九方 
之一,用独参汤峻补其胃,稍加脑、麝以发越其气,得补中寓泻之至诀。若瘦人津枯不能出纳而大便秘结者,即 
以此方去脑、麝,加芦根汁、竹茹,未尝不为合辙也。(《医通》) 
既济丸,治关格,脉沉细,手足厥冷。 
熟附子(一两,《准绳》童便浸) 人参(三两) 麝香(少许为衣) 
为细末,陈米饮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米饮下。此云岐子第三方,用参、附加麝,单刀直入, 
以破中下二焦之结,药虽峻而用法最缓,不可不详此义,而擅改作汤也。 
x调停方x 进退黄连汤方,格则吐逆,进而用此方为宜。关则不得小便,退之之法,从胃气以透入阴分, 
桂枝亦在所不取。(节录) 
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参(人乳拌蒸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 
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盏,煎一半,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但空心朝服八味丸三钱, 
半饥服煎剂耳。(《法律》) 
x外治法x(宜参小便不通外治诸方)葛氏疗卒关格,大小便并不通,支满欲死,二三日则杀人方。 
以苦酒和硝,涂腹上,干复易。(《肘后》)(《外台》作盐,以苦酒和,涂脐中,干又易之。) 
《短剧》疗小便不通及关格方,取生土瓜根,捣取汁,以少水解之筒中,吹下部,即通秘。(同上) 
x灸法x 治关格证,吐逆而小便不利,急宜先灸气海、天枢等穴各三七壮,其吐必止,然后以益元散等 
药,以利小便。(《正传》) 

脏腑类
脾胃病
属性:脾胃位于中而最易受伤,巢太医书于五脏六腑外,更立脾胃诸病候,而后世诸家多从之,良有由也。今仍 
其例,采掇方论,以冠伤食等证之首。至如东垣所谓内伤,则自是一种病,盖当时兵荒,人多劳役以致之,而 
学人沿袭为说,不知其实非今日所见,兹仅存梗概,以备参照已。 
x中焦义蕴x 胃处腹中,犹灶中之火;谷在腹外,犹灶外之薪。薪不得灶内之火则不燃,故谷气要胃气 
腐之;火不得灶外之薪则易熄,故胃气要谷气充之。究竟火之燃薪,只是要变其体质,以为发端。既变后,莫 
非取波之体,助我之用。薪在灶内燃动,薪势莫非火势,谷在腹中运化,谷气莫非胃气。当此薪火合势,炎炎 
不息时,自有一种升腾簇动之象氤氲而发为焰者,充盈于灶内,此即胃家之有中气也。胃气指 
腑言,中气指焦言。凡火之能腐熟一切,使釜中之气,充盈蒸润,能升能溢者,皆焰之力也,焰力到则釜中之 
气足。釜中之气在人身,即膻中之气也,凡所谓洒陈六腑、和调五脏者,皆此气透上华盖,而肺得之以输布周 
身者也。故凡肺气虚者,膻中之气乏也,膻中之气乏者,釜底之焰微也。欲盛其焰,须是火足;欲足其火,须 
是薪添。薪之为言谷也,谷入于阴,长养于阳,则实此谷者,非阳而何。然则胃之有阳气,又何气也?曰∶阳气 
之与胃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胃气从发宣处见,虽是发宣,只有具体;阳气从包蕴处见,虽是包蕴,用则 
无穷。究而言之,阳气即胃中所禀之性,犹夫火之云热也。火性热,故釜底热,则釜上无火之处无不热。火不 
能化一切之非火而为火,而火性之热,则能化一切之非热而为热。故谷气足则胃气充,尚是后一层事;而阳气 
充则谷气化,实是先一层事。犹之夫火,将欲化彼之非热而为热,自不得不先化此薪之非火而为火也。所以此 
处之阳,专隶在胃上言,非与阴字对看,乃胃之所具,以统乎五脏六腑者也。其所以统乎五脏六腑者,正以其 
能长养谷气也。谷气者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能养此者即能统彼,以中气在我,凡四旁上下之气,皆从我布也。由中气 
列之为阳气、为胃气、 
为谷气,此皆就其气候未成,物交物则引之者而言;若已经融化后,则数气只抟为一气。一气者,何气也?中 
气也。以其于数者完全具足,而又能扩而充之,天地已于此分造化,更何诸气之偏隶乎。故治法,只以中之一 
字该之,而助阳化谷,以宣行胃气,则皆理字内功夫也(按句曰脏腑不调,中气不运,病久不愈,俱理中证, 
故测云尔)。若脾之为气,不过为胃行其津液,平常只可与胃作对峙,而在此处,犹之薪火接合处,用之作抽 
添扇扬力者。火非抽添扇扬则不炎, 
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故言胃气,内已该括及脾气,不可抽出与中气、阳气、谷气等并提而互举也。此则中焦 
之义蕴,大略尽此。盖人身之有气血津液,皆从中焦造作酝酿出来,到得膻中而上,则有升有降,皆从自然处 
布宣,无待于五脏六腑之为造作、为酝酿也。然则中之一字在人身,其为义之大何如也。(《医径句测》) 
x脉候x 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胸中。关上 
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饮食,如疟状。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脉经》) 
实紧,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一作时时呕,稽留难治)。滑疾,胃中有热。(同上) 
趺阳脉浮而涩,浮即胃气微,涩即脾气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为脾家失度。趺阳脉微而涩,微即 
无胃气,涩即伤脾,寒在于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虚下实, 
谷气不通,为秘塞之病。凡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伤则中气,阴阳离别,阳不从阴,故 
以三分候死生。(同上)(按∶三分未详其义,或者三部,当考。) 
尺中伏,水谷不消。寸口弦,胃中拘急(一作心下 )。关上弦,胃中有寒,心下拘急。关上数,胃中 
有热。关上芤,胃中虚。(同上) 
人身之脾胃,专借之以容纳五谷而克化之。脾属土而居五脏之中,寄旺于四时之内,以土能容载万物,故 
好静。其脉常喜沉细而缓,带浮紧洪数者,即有病之脉也。(《大成》) 
x证治诸说x 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 
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实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泄,不能饮食,所以谓 
之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也。(《病源论》)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 
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饥肉削,即食 
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 
其面。《黄帝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