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 
治霍乱,转筋入腹,不可奈何者方。 
极咸作盐汤于槽中,暖渍之。(《千金》) 
又方,以酢煮青布 之,冷复易之。(同上) 
《医门方》治霍乱转筋方。 
取热 灰以酽醋和,令微温,炒令极热,以青布裹,及热熨筋上,冷易之,随手消散也。(《医心》) 
治转筋不止者方。 
若男子,以手挽其阴牵之;女子,挽其乳近左右边。(《千金》) 
洗法,治霍乱转筋。 
蓼一把去两头,水三升,煮取二升,放温重洗。(《济生》) 
《梅师方》治霍乱转筋,皂荚末吹一小豆入鼻中,得嚏便瘥。(《本草》) 
治霍乱吐泻转筋,以大蒜研炒熟,敷脚心,瘥。(《琐碎录》) 
盐熨方,治霍乱吐泻,心腹作痛。 
炒盐二碗,纸包纱护,顿其胸前并腹肚上,即以熨斗火熨,气透则苏,续又以炒盐熨其背,则十分无事。 
(《直指》) 
x灸法x《葛氏方》灸之,但明按次第,莫为乱灸,须有其病,乃随病灸之。灸霍乱,艾丸苦不大,壮数 
苦不多。本方言七壮为可,四、五壮无不活,便火下,得眠。(今案《范汪方》,凡得霍乱,灸之或时虽未瘥, 
终无死忧,不可不逆灸。)(《医心》) 
霍乱吐泻,尤当速治,宜服来复丹、镇灵丹等药,以多为贵,尤宜灸上管、中脘、神阙、关元等穴,若水分 
穴尤不可缓。盖水谷不分,向后泄泻,此穴亦名分水,能分水谷故 
也。或兼灸中管穴,须先中管而后分水可也。(《资生》) 
灸法,霍乱已死,腹中有暖气者,盐内脐中令实,就盐上灸二七壮。(《济生》)霍乱吐泻病剧者,以盐 
实脐中,大艾灸一百壮。(《王氏》) 
x调摄法x 《短剧方》云∶霍乱吐下,汗出全冷,转筋呕逆,烦闷欲得冷水者方。可与浓朴葛根饮,进 
沾喉中而已。慎勿与米饮及粥,但与此单行饮,以代米饮水浆也。(《医心》) 
凡霍乱务在温和将息,若冷即遍体转筋。凡此病定一日不食为佳,仍须三日少少吃粥,三日以后,可恣意食, 
息七日,勿杂食为佳,所以养脾气也。(《千金》) 
霍乱之后,不可早与饮食,恐胃中邪物吐泻不尽。若新谷入胃,不能传化,则必危矣,慎之慎之。病安 
之后,宜以粥饮渐渐养之,候其胃气平复则愈矣。(《选要》) 
大忌火酒、姜汤、蒜、乌梅、梅酱、热汤,及一切收敛温热之药。(《嵩 尊生》) 
一方,治吐泻后,胃气大弱,不进饮食,可进陈胡醋在鼻边,闻气开胃,或用醋浸蒜,粥送亦好。(《寿世 
仙丹》) 

脏腑类
关格
属性:关格一病,《内经》未言其证为何,《平脉法》始举不得小便、吐逆、食不得入,至巢氏则唯云大小便不通 
而不及他证,要俱不出阴阳否绝之候。前人所说,纷纠不一,今略存之,以俟有识。盖霍乱为三焦失守之病,关 
格为三焦隔塞之病,故今以关格,列于霍乱之后。若夫《难经》之言,专系脉体,自是一义,学人须分别看焉。 
x《内经》、《伤寒论》之异x 关格之脉证不一也,而马 
仲化释《内经》。谓关格之义,非隔食癃闭之证,而张介宾《类经》,直将越人、仲景之言非之。医道贵乎丸 
通,若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故释《内经》之关格,但当言是表里阴阳否绝之候,不当与上吐下闭之关格混同 
立论则可;若言上吐下闭,当称隔食癃闭,不得名为关格则不可。(《医通》)(节录) 
关格之证,《内经》、《伤寒论》所指不同,《内经》所云是不治之证,《伤寒论》所云则卒暴之疾,当于 
通便止呕方法随宜施治可也。(《轨范》) 
x病由阴阳不和x(三焦约)关格者,二便俱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 
不通,为关格也。由阴阳气不和,荣卫不通故也。阴气太盛,阳气不能荣之,曰内关。阳气太盛,阴气不得荣 
之,曰外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曰关格。关格则阴阳气否,结于腹内胀满,气不行于大小肠,故关格而大小 
便不通也。又风邪在三焦,三焦约者则小肠痛内闭,大小便不通,日不得前后而手足寒者,为三阴俱逆,三日死 
也(按∶《灵枢·四时气篇》曰∶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诊其脉来浮牢且滑直者,不得大小便也。 
(《病源论》) 
四明陈氏曰∶腑有邪则阳脉盛,脏有邪则阴脉盛。阴脉盛者阴气关于下,阳脉盛者阳气格于上,然而未至于 
死。阴阳俱盛则既关且格,格则食不下,关则二阴闭,不得大小便而死矣。若脏腑气和而相荣,阴不复,阳不溢, 
何关格之有。(《统旨》)(按∶此说亦出《医统》。) 
《内经》云∶人迎脉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脉四盛以上为关阴。夫脉至四盛以上亦太盛矣,阳太盛则阴不 
能荣,阴太盛则阳不能和,阴阳阻绝,天地不交而成否矣。夫饮食虽 
运夫阳,而无阴则不能下,故格则吐逆者,阳独盛于上也。便液虽生乎阴,而无阳则不能通,故关则不得小便 
者,阴独盛于下也。而云岐子乃谓阳反在下,阴反在上,岂通论哉。若阳果在下,阴得阳而和,小便且通矣, 
阴何由而关耶。阴果在上,阳得阴而济,饮食自下矣,阳何为而格耶。(《汇论》)(按∶《纲目》载洁古及 
云岐子说,以关格为上寒下热。马氏此辨,极为明 。盖病有上热下寒而无上寒下热。《金匮辑义》湿家条详 
论之。但《灵·刺节真邪论》有云上寒下热,先刺项太阳,是言经络病,非言病于里者,难以为征矣。故洁古 
父子说,今不敢录入。又《统旨》举陈氏及洁古说曰∶其说虽相反,要之皆病机之所有也。是骑墙之见,今亦不 
从。) 
关格证在《内经》,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阳,寸口察五脏之阴。人迎盛至四倍以上,此阳明经孤阳独见,水 
不济火也,故曰格阳。格阳者,阴格于阳也。气口盛至四倍以上,此太阴经元阴无主,气不归精也,故曰关阴。 
关阴者,阳关于阴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数,此其阳气不藏,故阴中无阳,阴气不升,故阳中 
无阴,阴阳相离,故名关格也。凡见此者,总由酒色伤肾,情欲伤精,以致阳不守舍,故脉浮气露,亢极如此。 
此则真阴败竭,元海无根,是诚亢龙有悔之象,最危之候也。(《景岳》) 
关格,即《内经》三焦约病也。约者不行之谓,谓三焦之气不得通行也。惟三焦之气不行,故上而吐逆曰 
格,下而不得大小便曰关。(《尊生书》) 
x脉候x《内经》以人迎、寸口并诊关格,今后世诊法,则但取寸口而不察人迎,似于法有未尽。然寸口 
为脉之大会,而脉见于彼,未有不见于此者。所以但察气口,则人迎 
之脉亦可概见。故凡见寸口弦大至极,甚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数者,便是关格之脉,不得误认为火证。余尝诊此 
数人,察其脉则如弦如革,洪大异常,故云四倍。察其证,则脉动身亦动,凡乳下之虚里,脐旁之动气,无不舂 
舂然、振振然与脉俱应者。察其形气,则上有微喘而动作则喘甚,肢体无力而寤寐多慌张。谓其为虚损,则本 
无咳嗽失血等证,谓其为痰火,则又无实邪发热等证,此关格之所以异也。然惟富贵之人,及形体丰肥者,多有 
此证。求其所因,则无非耽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是虽与劳损证若有不同,而实即劳损之别名也,此老成之人 
所以当知慎也。(《景岳》) 
关格之脉,必弦大至极,夫弦者为中虚,浮大者为肾虚,此肾水大亏,有阳无阴之脉也。治此者,宜以峻 
补真阴为主。然又当察其虚中之寒热,阴中之阴阳,分别处治,斯尽善也,(同上) 
x证状诸说x 姚氏云∶风寒冷气入腹,忽痛坚急如吹状,大小便不通,或小腹有气结,如升大胀起,名 
为关格病。(《肘后》)(从《医方类聚》录) 
戴云∶关格者,谓膈中觉有所碍,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谓气之横格也。(《钩玄》) 
阴阳易位,病名关格,多不可治。若邪气留着而致者。犹可治之。(《医通》) 
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同上) 
关格若头汗者(阳脱)死,脉细涩者(知阴亦竭)亦死。(《医碥》) 
至于寻常腹痛,二便不通而呕吐,其脉沉静不紧盛倍大者,非关格也,乃痰食之证,宜二陈汤加白芥子、 
山楂、枳 
实、青皮治之。(《汇补》)(按∶寻常二便不通,自有专门,宜参。) 
x补泻两难x 本经《脉度篇》所云,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 
故曰格,阴阳俱盛,不能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此举脉证而兼言之也。若以脉言,则如前之 
四倍者是也。若以证言,则又有阴阳俱盛者,以阳病极于阳分,而阴病极于阴分也。凡阳盛于阳者,若乎当泻, 
而阴分见阴,又不可泻。阴极于阴者,若乎当补,而阳分见阳,又不可补。病若此者,阳自阳而阳中无阴,阴自 
阴而阴中无阳,上下否隔,两顾弗能,补之不可,泻之又不可,是亦关格之证也,有死而已。此与真寒假热、真 
热假寒之证大有不同,学人当辨其疑似。(《景岳》) 
x热剂从治x 人有一时关格,大小便闭结不通,渴饮凉水,少顷即吐,又饮之又吐,面赤唇焦,粒米不能 
下胃,饮一杯吐出杯半,脉亦沉伏。人以为脉绝也,谁知是格阳不宣,肾经寒邪太盛之故乎。夫肾属少阴,喜 
温而不喜寒也。寒邪入肾,则阳无所附,阳欲杜阴而不能,阴且格阳而愈胜。于是阳不散居于下焦,而尽逆冲于上 
焦,咽喉之间,难于容物而作吐矣。夫阳宜阴折,热宜寒折,似乎阳热在上,宜用阴寒之药以治之。然而阳热在上, 
而下正阴寒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