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露星饮,常山一味,细锉,每用五钱,半酒半水,煎去滓,于当空以薄绵封盖碗,露至天微明时,取烫温服, 
些小呕泄无妨。(《得效》) 
主疟经数年不瘥者丸方。恒山三两末之,以鸡子白和, 
并手丸如梧子,置铜碗中,于汤中煮之令熟,杀腥气则止,以竹叶饮服二十丸,欲吐但吐,至发令得三服,时 
早可断食,时晚不可断食,可竹叶汁煮糜少食之。(《千金》)《济急仙方》加槟榔(三钱,常山七钱),每 
服三十丸,温酒或醋汤吞下,未发先夜一服,发日五更初又一服,必效,若大病则多服取效。(按∶此与胜金 
丸同,但鸡子清和为异。) 
《延年》疗疟丸方。 
常山(三两) 甘草(一分炙) 知母(四分) 
上三味捣筛,蜜和为丸,丸如梧子,未发前饮服十五丸,临发服十五丸,得快吐则愈。(《外台》)《千 
金》治脾热为疟,恒山丸,于本方加鳖甲末,发前酒服十丸,临发时一服,正发时一服。 
x泻下诸方x 《备急》桂广州法醇 汤方。 
大黄(三分) 甘草(一分半炙) 常山(一分半)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更以水二升煮滓,取一升,未发服 , 是后煮者,相次服醇,醇 
是前煮者,差,忌菘菜、海藻、生葱、生菜等。支云∶极验。文仲、《经心录》方,无甘草,用石膏三铢,余 
同。一方有桂心一分半。(《外台》) 
录验方恒山汤。治疟十岁二十岁方。 
恒山(二两) 甘草(一两) 大黄(二分) 桂心(六铢) 
凡四物切,恒山以酒渍一夜,诸药以酒三升,水二升,煮取七合顿服,下吐愈。(《医心》)《外台》∶ 
《备急》华佗常山桂心丸,本方,各四分末之,蜜和,如兔屎,平旦服,每欲发服六丸,饮下之。欲服药时, 
先进少热粥良。 
一少妇身小味浓, 疟月余,间日发于申酉,头与身痛,寒多,喜极热辣汤。脉伏而惨晦,作实热痰治之 
(《类 
按》评曰∶脉伏喜热汤,无不作虚寒治,此按治法可法),以十枣汤为末,粥丸黍米大,服十粒津咽,日三次, 
令淡饭半月,后大汗而愈。(《丹溪》) 
x温散诸方x (附调停方)大正气散,治山岚瘴气,发作寒热,遂成疟疾。 
附子(炮去皮脐) 浓朴(姜汁制) 桂心 甘草(炙) 干姜(炮) 陈皮(各一两) 茱萸(半两微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不拘时,兼治霍乱吐泻一切气疾。 
(《三因》) 
有宗室以恩添差通判常州,郡守不甚加礼,遂苦 疾,久而弗愈。族人士蘧为钤辖,素善医,往问,正聚 
语, 作而颠,撼掖不醒,尽室骇惧。蘧云∶无伤也。是中心抑郁,阴阳交战,至于陨厥,正四将军饮子证也。 
先令灼艾,灸至四百壮了,无苏意。于是急制药,以一大附子炮去皮脐,四分之,诃子四个,炮去核,陈皮四 
个全者,洗净不去白,甘草四两炙,各自切碎为四服,用水二盏,姜枣各七,煎去五之三。药成,持饮病者, 
初一杯灌之不纳,至再稍若吞咽,三则倏起坐,四服尽顿愈,更不复作,一时救急如此。(《医说》引《类编》) 
如冷人,宜真武汤加草果。(《如宜》) 
果附汤,治脾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 
草果仁 附子(炮去皮脐) 
上等分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 
冷附汤,治疟疾痰实痞不通。(按∶《朱氏》治虚疟。) 
附子(一只,重九钱,一两,去皮炮,去皮脐。) 
上切作片,分二服,生姜十大片,水两大盏,煎至一盏,隔夜煎下,用绵蒙盏,露一宿,至五更初取冷服 
。凡患疟疾,无过是痰实,痞塞不通,脾气弱虚,热在上,停于胸膈,不得入于脏腑,所以五更冷服,乃使药 
下达,壮脾胃,去痰实,除虚热,降心气,屡用屡效。(《事证方后集》)(按∶盖是张承节方。) 
治久疟诸药不效者,一服立愈,五积散一帖,用水一碗,于发日隔宿,将水露至五更,大枣七枚去核,丁 
香七粒,同煎至六分,入无灰酒二分,再煎数沸,于未发前一时辰,先食枣,乘热服之。(《魏氏》) 
露姜饮。医称疟为鬼疾,谕其倏去倏来也,世不知察,遂谓鬼物为祟,盖寒涎以时而潮,故寒热以时而作 
。彭氏云∶幼喜啖柑,岁发疟,以药得大吐而后止。一日道中病作,或者授以诗曰∶四两生姜,和皮捣汁,夜 
露至晓,神号鬼泣。如其说冷冻饮料半碗,不吐不斗,至今不发。盖姜能发散寒涎,露气极寒,以类导之,故其效 
也速,所谓以所喜者诱之,以所恶者攻之也。(彭氏方)(《澹寮》) 
猪胆膏,治脾胃虚弱,遂作疟疾,寒多热少。大凡寒发于胆,以猪胆引高良姜、干姜入胆去寒,燥脾胃。 
二姜热,猪胆冷,阴阳相错,所以作效,仍治秋深寒疟。 
高良姜(一两切作小块油炒) 干姜(一两炮) 
上件为细末,分作四服,每服用 猪胆汁调成膏,以好酒半盏热调匀,发时服。(《杨氏》)(按∶此方 
既出《圣济》等,或无猪胆,《澹寮》二姜散同,本方曰孙氏秘宝祛疟散,《杨氏家藏方》猪胆膏,皆此药, 
但修治少异耳。据此其源出自孙氏也。) 
x补阳诸方x 久疟不止,元气虚甚者,用人参、常山各五钱锉碎,微火同炒,去常山,只以人参煎汤, 
未发前服屡验。(《六要》) 
乡饮张怡泉,恒服参、附、鹿角胶等阳药,而真阴向耗,年七十五,七月下 病疟,时医误进常山止截药 
一剂,遂致人事不省,六脉止歇。按之则二至一止,举指则三五至一止,惟在寒热之际诊之,则不止歇,热退 
则止歇如前。此真气衰微,不能贯通于脉,所以止歇不前。在寒热之时,邪气冲激经脉,所以反得开通,此虚 
中伏邪之象。为制一方,用常山一钱酒拌,同人参五钱焙干,去常山,但用人参,以助胸中大气而祛逐之。当 
知因常山伤犯中气而变剧,故仍用常山为向导耳。昼夜连进二服,遂得安寝,但寒热不止,脉止如前,乃令日 
进人参一两,分二次进,并与稀糜助其胃气,数日寒热渐止,脉微续而安。(《医通》) 
清补汤(治证见前柴胡、陈皮、甘草三味方) 
白贝母(去心二钱) 人参(一钱) 
水二碗,煎至八分去滓,临发日五更,空心服。未全愈,可再服一二剂。(《活幼心法》) 
一人作劳发疟,医与疟药,三发变为发热,舌短痰吼,脉洪数似滑(《类按》评曰∶洪数似滑之脉,兼之 
发热,似乎表里未清,而用独参汤,须看他服发散药之后之变症耳),与独参汤,加竹沥,二服吐膏痰三块, 
语清,服参 汤,半月全愈。(《丹溪》) 
疟病已久,遍诸药未效,度无外邪,及虚人患疟者,以人参、生姜各一两(按∶此本出薛氏《明医杂着注》。《医 
通》曰∶加桂枝少许,冬月无汗,稍加麻黄)煎汤,于发前二时,或发日五更,连进二服,无不愈者。愈后亦 
易康复,不烦调将。(《准绳》) 
凡截疟,余常以参、术各一两,生姜四两煨熟,煎服即止,或以大剂补中益气加煨姜尤效,生姜一味亦效。 
(《内科摘要》) 
大尹曹时用,患疟寒热,用止截之剂,反发热恶寒,饮食少思,神思甚倦,其脉或浮洪,或微细,此阳气 
虚寒,余用补中益气,内参、 、归、术各加三钱,甘草一钱五分,加炮姜、附子各一钱,一剂而寒热止,数 
剂而元气复。(同上) 
劳役所伤,饮食失节,变成疟疾,虚弱自汗,以补中益气汤主之。(《原病集》) 
x调中和血诸方x (磨积方附) 四兽饮,治五脏气虚,喜怒不节,劳逸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涎饮, 
与卫气相得,发为疟疾,悉主之,兼治瘴疠最效。 
半夏(汤去滑) 茯苓 人参 甘草 陈皮 乌梅肉 白术 生姜 枣子(各等分) 
上为锉散,盐少许淹食顷,浓皮纸裹,水淹入,慢火煨香熟焙干,每服秤半两,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 
未发前并进三服。(《三因》) 
养胃汤,治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恶心,胸满 呕,身体疼痛,栗栗振寒,面色青白,不进饮食, 
脉来弦迟。(主治据《济生》录。) 
浓朴 苍术 半夏(各一两) 茯苓 人参 草果 藿香(各半两) 橘红(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乌梅二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或发寒疟,或感寒疫,及恶寒 
者,并加附子,足为十味。兼治饮食伤脾,发为 疟,或脾胃虚寒, 
呕逆恶心,皆可佐以红丸子。(《易简》)《济生》于本方加甘草。(按∶此方本出《三因》、有附子,录在 
《脾胃病》门。) 
藿香散,凡疟吐下之后,当温调之,宜服。 
浓朴 藿香叶 生姜 陈橘皮 半夏 甘草(各一两) 
上六味,同杵令烂。焙干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个,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鸡 
峰》)《御药院方》治诸疟,胸中痞闷,痰逆呕哕,于本方加草豆蔻仁。 
芎归鳖甲散,治劳疟寒热。 
当归 川芎 芍药 青皮 陈皮 茯苓 半夏(制各一分) 鳖甲(醋炙黄半两) 
上锉散,每三钱,姜五片,枣二个,小乌梅一个,水煎服,热多加柴胡,寒多加草果。(《直指》) 
治疟母,此药消导。 
青皮 桃仁 红花 神曲 麦芽 鳖甲(醋煮为君) 三棱 莪术 海粉 香附(并用醋煮) 
上为末,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丹溪》) 
参归养荣汤,治疟疾截住后,用此汤药调养血气。 
人参 当归 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 陈皮 砂仁 浓朴(姜汁炒) 山药(炒) 莲肉(炒) 
芍药(酒炒) 熟地黄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