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参 当归 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 陈皮 砂仁 浓朴(姜汁炒) 山药(炒) 莲肉(炒) 
芍药(酒炒) 熟地黄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大枣二枚,水煎温服。(《回春》) 
阿魏丸,治病疟半年不愈者,用此最效。 
真阿魏 好丹砂(各一两) 
上研匀,米糊丸,皂子大,每空心人参一钱煎汤化服一丸即愈。世人治疟,唯用常山、砒霜毒物,多有 
所损,此方平易,人所不知。草窗周密云∶此方治疟,以无根水下。若治痢,以黄连木香汤下。疟痢多起于积滞故尔。 
(《医汇》)(按∶出典当考。) 
x灸刺法x 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 
,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输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千金》)(按∶此就经文,变刺法为灸法者。) 
若积日既久,变成劳疟者,宜灸膏肓。(《易简》) 
若痞成难消者,须灸章门、水道等穴,炷宜稍大,多灸或连灸二三次,方得全愈。(《景岳》) 
陈下有病疟二年不愈者,止服温热之剂,渐至衰羸,命予药之。余见其羸,亦不敢便投寒凉之剂,乃取 
《内经·刺疟论》详之。曰∶诸疟不已,刺十指间出血。正当发时,余刺其十指出血,血止而寒热立止。( 
《儒门事亲》) 
x调摄法x 瘴疟瘥后,吃粥或烂饭,更常调理脾胃,切忌生冷酒果房色洗浴,半月或一月,更须子细, 
可视之。(《和剂指南》) 
大忌饱食,遇发日食饱,病愈加重。(《正传》) 
疟中惟忌用心过度,劳役忧心,最为难治。若能清心养体,节食避风,如此调治,无不愈矣。(《诸证辨 
疑》) 
有当发之时,不以热处,或露卧风霜,或饮水以救渴,致使风寒并结而不能舒散,邪气攻击而致于扰乱, 
寒热相搏,痰涎迷闷,狂言乱走,立待而死。又有房室不以忌惮,劳役更与支持,发而延久,变为劳损。或有 
气郁不清,严加哀苦,致令七情所伤,饮食不节,脾胃愈损,变为痞气。或者发疟之时,当禁鸡鱼生冷面食, 
否则不忌,变生中满肿胀呕吐之由也。(《绳墨》) 
须待热退身凉,方可饮食也,切不可带热饮食,恐不消而成痞。一名疟母,痞散成鼓者有之矣。(《回春》) 
疟发之日,外当避风,内须减膳。将发之时,尤不宜饮食,唯吃热汤,以助中气,令邪易解。倘若寒来多 
覆衣被,热来即行掀揭,虽不觉有风邪之侵,然内邪蒸发于外,须要周身遮护,热退汗干,方才袒脱,庶几邪 
易伏病易安。(《一万社草》) 

外因类

属性:是痉之讹,而前辈别立义训者误;痉本燥病,而玄晏偶及寒湿,后学执泥不移者亦误;痉以内燥而招外 
邪,诸家析内外为二证者更误。盖此疾实不多有,则前人未免臆揣为说,否则徒剿袭陈言,无有发明,此编所 
取不多者,良由此也。 
x名义x 当作痉,传写之误也, 者恶也,非强也。(《注解伤寒论》) 
劲痉二字,谐体谐声,而痉之病状,有项背劲急反张之相,则从痉字无疑。若 字于义莫解,故当以痉字 
为正。(《济阴纲目》) 
x病因亡血邪袭x 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人, 
及产后致斯病者,概可见矣。(《三因》) 
方书皆谓感受风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当作气血内虚,外物干之所致。盖人百骸九窍, 
必本气血荣养,始能运动。观《内经》云,足得血而能步,掌得血而能握,目得血而能视等之可见。盖筋脉无 
血荣养,则强直 
不能运动, 病之症是也。但因有数者不同,是以有气血不能引导,津液无以养筋脉而致者;有因津血不足, 
无以荣养筋脉而致者;有因痰火塞窒经隧,以致津血不荣者;有因真元本虚,六淫之乘袭,致血不能荣养者。 
虽有数因不同,其于津血有亏,无以滋养经脉则一。详先哲谓汗下过多,及病家产后,与夫耗精耗血之病, 
皆能作 ,其意可见。学人不可力执局方,专用风药而疗,在乎分因用药可也。(《原理》)(按∶此论数因 
不同,稍涉烦琐,姑存之。) 
x病因血液枯燥x 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 
液枯燥,所以筋挛。观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成痉。疮家不可发汗,汗之亦成痉。 
只此数言,可见病痉者,多由误治之坏证,其虚其实,可了然矣。自仲景之后,惟陈无择能知所因,曰多由亡 
血,筋无所营,因而成痉,则尽之矣。但惜其言之既善,而复有未善者,曰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所中则痉, 
斯言不无又误。若其所云,则仍是风湿为邪,而虚反次之。不知风随汗散,而既汗之后,何复言风;湿随下行, 
而既下之后,何反致湿。盖误汗者,必伤血液;误下者,必伤真阴。阴血受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筋失 
所滋则为拘为挛,反张强直之病势所必至,又何待风寒湿热之相袭而后为痉耶。且仲景所言、言不当汗而汗也, 
不当下而下也。汗下既误,即因误治而成痉矣。岂误治之外,必再受邪而后成痉,无邪则无痉哉。此陈氏之言, 
不惟失仲景之意,而反致后人疑惑,用持两端。故凡今人之治此者,未有不以散风去湿为事,亦焉知血燥阴虚 
之证,尚能堪此散削否,此不可不为辨察。(《景岳》)(按∶此说虽辨,犹未为当。何则?仲景叙痉,必云 
太阳病,其所用三 
方,皆为逐邪之设,况不有邪袭,何有诸件证候,故吾宁信仲景,不敢信景岳也。景岳又论不因误治,而阴虚 
血少以致痉证曰∶凡以暴病而见反张戴眼口噤拘急之类,皆痉病也。不知所云诸证,盖是痫 惊搐之类,而非 
真痉病。但景岳论其所以筋急之理,则稍有可取者,故举其证而并为之辨云。) 
六气为病,皆能发热。然寒与热相因,暑与湿相从,独燥与湿相反。湿病多得之地气,燥病多得之内因, 
此病因之殊同也。病机十九条,燥症独无。若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愚窃疑之。今本论有痉湿之分。又曰∶太阳 
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则痉之属燥无疑也。夫痉以状命名,因血虚而筋急耳。六气为患,皆足以致痉。然不 
热则不燥,不燥则不成痉矣云云。夫痉之始也,本非正病,必夹杂于他症之中。人之病此者,世医悉指为风, 
所以不明其理。善医者必于他症中审察而预防之。(《伤寒论翼》) 
x病专在经x 痉病,经病非脏腑病也。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 
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蜷挛之证见矣。是病悉在人经络隧道中为患耳,虽与脏腑相属,而究不同于病在 
脏腑,故曰经病也。(《金匮本义》) 
x脉候x 太阳中湿病 ,其脉沉与筋平。刚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者也,其脉往来进退,以沉迟细,异 
于伤寒热病。(《甲乙经》) 
其脉沉弦而迟,亦或带紧,此为恶候,不救者多。若脉如雨溅,散出于指外者,旦暮殂也。(《活人总括》) 
新产血虚,金疮出血过多,皆能成痉。惟脉虚小可治,若实大者难愈也。(《伤寒绪论》) 
x总证x (痫痉辨异伤寒辨异) 风痉者,口噤不开,背强而 
直,如发痫之状,其重者耳中策策痛,卒然身体痉直者死也。(《病源论》) 
痉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摇头马鸣,腰反折,须臾十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时有脱。 
易得之者,新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风,大人凉湿,得痉风者皆死。温病热盛入肾,小儿痫热盛皆 
痉。痉喑厥癫皆相似,故久厥成癫。审察之,其重者患耳中策策痛,皆风入肾经中也。不治流入肾,则喜卒然 
体痉直如死。(《千金》) 
太阳风 证候,始则发热腹痛,喘息涎浮;次则牙紧头摇,十指微动;渐加项背强直,转侧不仁;甚者昏 
困失音,目睛直视,滑泄不禁,身腰反张,如此则十不救一。(《活人总括》) 
初发来,多有腹痛之证。(同上) 
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痫;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病源论》)(按∶弓字原作尸,据 
《千金》改。) 
外证发热恶寒,与伤寒相似,但其脉沉迟弦细,而项背反张强硬,如发痫之状,此为异耳。(《活人》) 
x刚柔x 太阳病,发热不恶寒无汗为阳痉,发热恶寒汗出为阴痉。(《神巧》) 
当察其有汗无汗,以分刚 柔 ,无汗葛根汤主之,有汗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活人》) 
刚柔二 与阴阳二痉是如何? 亦作痉,阳痉属刚 ,阴痉属柔 。(同上) 
王朝奉刚柔二痉,《金匮》栝蒌桂枝汤(有汗者弱也,属阴)、桂枝加葛根栝蒌汤(治证同前)、《金匮》 
葛根汤(无汗刚痉,属阳)。(《元戎》) 
合面而卧者为阴痉,仰目者为阳痉。(《伤寒解惑论》)(按∶此本于《圣惠》,《圣惠》又曰∶阳痉 
即易瘥∶阴痉即难瘥。) 
若发热畏寒无汗,开目仰卧,口燥渴,脉浮紧而数,此属阳,名刚 。若自汗不恶寒,闭目合面,四肢不 
收,口中和,脉沉细而涩,此属阴,名柔 。夫二 皆有搐搦反张口噤咬齿等证,但刚 手足抽掣,极能骇人; 
柔四肢不收,时或发作耳。(《伤寒证治明条》) 
本论以太阳病有汗表虚为柔痉,无汗表实为刚痉。是以虚实而定刚柔,其辨最切。后人妄以角弓反张为刚, 
低头视下为柔,谬之甚矣。(《金匮编注》) 
x痉有数证x 二病亦多有之(按∶郭氏以为 为轻,痉为重,故云二病),或为伤寒治,或为风治,故 
不愈,风犹近之而未的也。雍亲见者数人,略言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