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派在五经的注疏中所教授的文字使用不当和前后相违迕之处。这种注疏导 
  致了明显的学院式作风。据说,现在已经遗逸的前汉的一些注疏有时为了注 
  解五个字的一句话竟有芜累至二、三万字的。① 
        在公元2世纪之初,词典编纂家许慎在他的《五经异义》中认为能够很 
  容易地指出某些固有的困难。马融和他的弟子郑玄(公元127—200年)则想 
  挽救传统,他用的是把经书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评注的方法,目的在于引出 
  一套首尾一贯的学说,而不是象官方那样把它们单个地加以处理。这些人是 
  一千年后的宋代儒学复兴以前的最后几位经学注释大师,有机会在儒学的发 
  展历史中强调注疏的重要性。儒学的发展史便是经学注疏的发展史,正象基 

② 《汉书》卷八十,第3324 页。 
③ 《汉书》卷一百上,第4205 页。 
① 《后汉书》卷60 上,第1953 页;米耶奇斯拉夫·耶尔齐·屈恩斯特勒:《马融的生平与著作》(华沙, 

1969 年),第28—29 、37—38 页。 
② 见《庄子·让王篇》,第76 页以下。 
①  《汉书》卷三十,第1723 页(张朝孙'音':《白虎通》第1 卷,第143 页);又见上面第14 章《注解》。 

… Page 540…

  督教的发展史便是圣经注疏的发展史一样;佛教发展史的道理也是这样。 
       但是,公元2世纪注疏家们进行改革的企图,并没有能够挽救汉代的经 
  学免于它所面临的屈辱。正是在这个时期,象王符(约公元90—165年)的 
   《潜夫论》或崔寔(死于公元170年)的《政论》这些猛烈的抨击,都证明 
                                                          ② 
  了文人学士们对儒家正统抱有蹈瑕寻隙的态度。在整个公元2世纪,经学的 
  古文派和今文派之争促成了儒家正统的基础的破坏。用古文字——即汉代以 
  前的文字——书写的经书稿本被说成是新发现的,把这种典籍拿来和口头相 
  传并且用当时的文字书写的汉代版本作比较,马上就引起了关于经书教义的 
  解释的论战。 
        古文学派的支持者们反对官方注疏家们所做的专证性注释,也不接受孔 
  子的半神化和归之于孔子的奇迹。早在公元79年就在皇宫内召开过一次关于 
                                                 ③ 
  经学的会议,其记录一直流传到了今天。今文学派的支持者们战胜了观点更 
  进步的古文学派的人们。一个世纪以后,古文经学派有马融和郑玄等注疏家 
                                                                                          ① 
  站到了它的一边,从而在公元3世纪的哲学复兴中必然地展示了它的光华。 
        为了把这个伟大的复兴放到历史背景下来考察,必须费些笔墨来谈谈汉 
  代为这个复兴铺平道路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情况。在政治方面,汉代的灭亡始 
                                                                 ② 
  于后宫的阴谋和宦官掌权;这二者是一再发生的祸害。从公元1世纪的末年 
  起,皇帝只是一些儿童,或者与摄政的太后们有关的外戚手中的卒子,他们 
  彼此争权。出身于平民的宦官谋取新兴的商人阶级和富裕投机商人的支持, 
  以打击代表宫廷利益的大地主家族和贵族。文人学士则联合起来反对这种政 
  治体制,努力保卫他们对行政权力的独占。 
       从公元165年起,窦太后成为摄政者。和她的前汉同宗一样,她也倾向 
  于道教。她的父亲窦武反对宦官,但她本人是犹疑不定的。她的父亲在公元 
  168年被处死,她丢掉了权力,宦官取得了胜利。他们追捕文人们,把他们 
                                                                                    ③ 
  遣送回籍,投闲置散。这便是有名的党锢之祸 (公元166—184年),其后 
  便是袁绍搞的政变,他在公元189年大杀宦官,过了三年他本人也被杀害。 
  真正的赢家是军人,他们赶赴京师,尽量夺取好处,然后用一系列声明争夺 
  领导权。 
        整个帝国陷入了混乱。权力掌握在军人手中;政府四分五裂;贫困不堪 
  的农民开始在四乡游荡。然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伟大的道教起义;黄巾 
  军活跃于中国东部,五斗米道活跃于西部。在这种新的灾祸面前党锢之祸才 
  正式被解除。许多军人在这些镇压叛乱的战争中立了功,例如董卓就是这样, 
  他紧接着袁绍的政变,于公元190年也洗劫了洛阳,摧毁了汉王朝的档案馆 
  和皇家图书馆。但是,给予汉王朝的致命一击却留给了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 
   目的人物之一的曹操(公元155—220年)。 
        曹操出身微贱,是大诗人、大战略家,也是现实主义的政治思想家;他 
  反对儒家的礼仪和道德束缚。在他于公元220年死后,紧接着他的儿子曹丕 

② 见白乐日:《汉末的政治哲学和社会危机》,载他的《中国的文明和官僚政制:一个主题思想的变异形 

式》 (纽黑文和伦敦,1964),第198 页以下。 
③ 关于这件事情的重要意义,见张朝孙 (音):《白虎通》;以及上面第14 章《后汉时期的官学》。 
① 见下面的《公元3 世纪的哲学复兴》。 
② 见上面第3 章《宦官的作用》;第5 章《灵帝的选择》和《王朝权力的崩溃》。 
③ 见上面第5 章《大放逐(党锢之祸)》。 

… Page 541…

建立了魏王朝(公元220—264年),它自称在中原地区代汉而兴。可是,另 
外两个国家占有了中国其余的部分:蜀据西部,即四川(公元221—263年); 
吴据南方,最初都武昌,后来都南京(公元222—280年)。这就是所谓的三 
国时期。 

… Page 542…

                                汉代末年民间的道教 

        在汉王朝末年爆发的骚乱当中,长期隐藏的民间道教阶层在公元184年 
  爆发的一系列叛乱中公开露面了。按照六十花甲子的计年法,这一年恰好是 
                            ① 
  新的一轮甲子的开始。这些叛乱受道家乌托邦的鼓舞,并且是周期地向儒家 
  政府的窳政挑战的所有农民叛乱和秘密会社的前驱。这种由自己称帝并自任 
  宗教领袖的人领导的叛乱,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就有记载;至于鼓舞他们的 
  宗教信仰,历史学家却并没有告知我们。公元184年,仅几个月内就爆发了 
  两起各不相涉的运动:一为黄巾运动,一为五斗米运动。前者之名源于他们 
  头戴黄头巾(黄色代表黄帝,他们把他和老子一起当做他们的庇护人);后 
  者这样取名是因为他们每人须向共同的组织,特别是义舍交纳一定数量的粮 
  食;义舍要为游方或静修的信徒提供食宿。 
        黄巾军集中在国家的东部,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因为这里的宗教情绪向 
  来很高;五斗米道则起于西部,在四川及陕西的几处边境。这两个运动的领 
  袖都姓张,但两个张家似乎并无关系。在东部的三个领袖称为三张:即张角 
  和他的两个兄弟张梁和张宝:他们的活动在十年之间越闹越大,但在公元184 
  年末由于曹操的帮助而被打败,并被杀害。在西部也是三张 (看来他们与东 
  部的三张并无血缘关系):即张陵 (后名张道陵),他的历史情况不详,但 
  道教教会的祭酒后来都承认是他的后裔;他的儿子张衡,也未必有更多历史 
  可考;张陵的孙子为张鲁。此外,还有一个张修,他可能是这个运动的真正 
  创始人,但据认为是被张鲁杀害的。看来张鲁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帝国的权力 
  制度,而是要改良它。他设法当了这个庞大的政治和宗教会社的头目,直到 
  公元215年他与曹操合流才使运动草草收场,他被曹操加官进爵,并且与曹 
  氏联了姻。而到了184年底黄巾军领袖全部被杀,此后的运动只有零星的余 
  波而已。道教传统的奠定应该是来自西部的三张,而非东部的三张。 
        这两个运动的差异是如此之大,致使某些学者把它们看做是十分不同的 
                                                                                  ① 
  两个运动,其中的一个在“道教”的真正气味上更浓于另一个运动。但是在 
  实际上,尽管史料往往有我们弄不清楚的细节上的差别,它们却有很明显的 
                                                                           ② 
  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因此能允许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考虑。 人们有时说, 
  黄巾军遵循太平道,西部的叛乱者则是遵循天师道;但是“天师”之名见于 
  中国东部,而“太平”的乌托邦思想则是这两个运动共具的目标。在中国西 
  部,叛乱者们口中念念有词的是老子的“五千言”,据说重复地念它可以产 
  生神奇的力量。可是,敦煌所发现的《想尔注》通常被归之于张鲁名下,它 
                                            ③ 
  对《老子》所加的注则以道德为主。在东部,他们宁可以《太平经》为指针。 
  或许主要的区别是,西部的叛乱者混杂有当地的非汉族土著,他们对五斗米 

① 关于这种甲子周期,见上面第12 章《空间、时间和诸天》。 
① 见保罗·米肖:《黄巾军》,载《华裔学志》,17  (1958),第79—86 页。 
② 见罗尔夫·斯坦因:《论公元2 世纪道教的政治…宗教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