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2-10-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拔摹⒗姥俏暮拖@啊晾驶旌衔拿獭J鞘隽税⒂醵苑鸾痰酿б篮投猿济竦牡抡从吵霭⒂踉诖蠊婺U秸蜕甭竞蟮男奶⒐呒捌渲蜗路鸾坦悴サ氖⒖觥?泊蠊仁欠鸾涛鞔牡谝患镏ぃ彩钦庖皇逼谙@笆降窨桃帐醵频奈镏ぃ俺莆幕诤系谋曛尽0⒁凉芬胖分兴硐殖龅南@拔幕氲钡匚幕榻蝗诘那榫埃钊颂疚壑埂R胖芬环矫婊慵@吧窕啊⒔ㄖ⒂镅浴⒌袼苤蟪桑硪环矫嬗智苛业叵允境隽税⑵趺滥岬陆ㄖ⑸耢螅⒗姥怯锖蛠衣铮约办旖獭⒂《冉獭⒎鸾痰拇嬖冢@啊⒉ㄋ埂⒂《任幕诖巳畚宦!叭绻担分薜乃枷胧峭ü涂颂乩镅嵌皆抖敲囱侵薜墓勰钜彩峭ü饫锖屯来脚分薜摹!保ǖ吕∮铮  
    公元前二世纪中叶,时值中国汉朝鼎盛时期,汉武帝着手北击匈奴。汉剿匈奴,致使匈奴西退,逼挤大月氏西向灭大夏(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这些人南出开伯尔山口,横扫印度北部,清除了希腊统治印度的最后痕迹。此次大迁徙造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具有多米诺效应的欧亚人种大融合。公元前138年(汉建元三年),张骞应募出使大月氏,约其共击匈奴,途中不幸身陷匈奴之囚,持节十年,于公元前128年(汉元朔元年)才得以逃脱,继续西行。他翻越葱岭,行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到达大夏,即今阿富汗北部地区。张骞到达时,大月氏君临大夏而居其丰饶之地,“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汉书》)张骞此行遂成凿空之旅,但他对西域地理、风土、政治、经济、人文各项的考察却记录详尽。公元前115年(汉元鼎二年),张骞再使西域,所谓丝绸之路藉此开通,汉地与西域交通从此繁忙,中外文化交流也开始了新纪元。今阿富汗北部席巴尔甘东北一处遗址出土的墓葬,年代约为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间,稍晚于张骞出使年代,正值丝路大通之时。丰富的出土文物中有铸有罗马、安息和古印度佉卢文的金币。值得注意的是,墓葬群中出土了三面刻有铭文的西汉铜镜,铜镜铭文内容皆属“相思语”。其中,二号墓出土的“心镜”具有西汉关中铜镜典型特征。墓主人手中握有一枚伊朗安息朝金币,将中国“心镜”置于胸前,脚下放着罗马皇帝提比留斯时期的金币和印度金币。这位游牧贵族身后被中国、伊朗、罗马、印度四大古文明的象征性陪葬品所环绕,昭示了时人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情趣,也生动地描绘出了东西方文化通过丝路在阿富汗地区交融的绚丽历史景观。   
    公元前二世纪,贵霜崛起于阿姆河地区,将阿富汗囊入其中。公元前2年(汉元寿元年),贵霜王朝派使者来中国向西汉博士弟子景卢口授佛经《浮屠经》(《三国志·魏志》)。这是正史中有关印度佛教最早经阿富汗传入中国的记载。见诸中国史籍的支娄迦谶、支曜、支谦、佛陀摩者等高僧,也都来自阿富汗地区。他们携经而来,在译经、注经、传经于中土方面,贡献极大。公元三到七世纪,即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欧亚大陆发生了延绵数百年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冲击农耕世界的宏大历史景观。内中原因即其历史动因和动力,迄今史学界研究力作鲜寡。笔者以为其时全球气候条件的改变,十分值得史家注意,此是闲话。但是,东部的中国、西部的罗马和波斯、南部的印度,各自陷于长期混乱,却给阿富汗地区带来了历史喘息之机,使得来自北方粟特地区的弱势民族厌哒乘机坐大,于公元五世纪,建立起北及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南达印度的庞大国家。战争,成为文化交通的另一只无形之手。厌哒人的入侵,对印度尤其是犍陀罗佛教文化造成很大破坏,但无形中造成了又一次文化融合。文化弱势的厌哒人借助印度、波斯的语言、文化、宗教,阿富汗地区遂保存下来大量书写在羊皮上的粟特语、突厥语、雅利安语手抄本文献,成为厌哒人存在于史的痕迹。厌哒对阿富汗历史的最大影响还在于宗教。他们信奉祆教,崇拜火神,反对佛教。游牧民族的非定居生存方式和劫掠天性,大约是他们不接受佛教并大规模劫毁佛教寺庙的根本原因。经此劫难,佛教文化再也未能在印度恢复,却也无形中推动了佛教的东传,而厌哒统治的松散也在客观上提供了这种条件。佛教北出开伯尔山口,经由阿富汗进入中国,于是有了魏晋时期中国第一次佛教发展的高潮。公元399年(东晋隆安三年),山西高僧法显携众赴天竺求法,他途径阿富汗,到达那揭国的醯罗城,即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和喀布尔之间的地区。他在途中翻越“小雪山”,即苏莱曼山。他写下的《佛国记》,成为中国交通阿富汗及西亚、南亚的重要史籍。在整个南北朝时期,统治阿富汗地区的厌哒汗国与中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史不绝书。   
    所谓盛唐气象,笔者以为主要指唐朝文化上的开放兼收,蔚然大观。一时间,祆、景、摩尼、佛诸教,皆入中土。细想起来,这大约得益于其时西域阿富汗地方统治的疏松,才有诸教传播之畅通。祆教又称祆火教或拜火教,即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唐承齐隋旧制,置萨宝主祀祆神并管理祆教徒,还为长安、洛阳、凉州、沙州等地的波斯和中亚商人建立了祆祠。景教即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唐朝时流行于波斯。现存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录了景教流传大唐之盛况,也透露出阿富汗与中国交通史的许多消息。碑文中所说的吐火罗即大夏(巴克特里亚),公元四世纪起称吐火罗斯坦,都城为巴尔赫,景教是从伊朗经此域传至中国和印度的。值得提及的是,唐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吐火罗和西域九国发兵助唐,景教徒成为穿针人和中坚力量。此碑中还记载了巴尔赫景教徒参加郭子仪军有功于唐的事迹。摩尼教又称明教,其时流行于中亚及地中海沿岸,教义为宇宙间明暗二宗之争,武则天时期由波斯人传入中国。公元768年(唐大历三年),唐代宗敕许摩尼教徒在长安建大云光明寺,后又许在荆、扬、洪、越诸州及洛阳、太原等地建寺。祆、景二教此后渐衰,摩尼教则在江南流传了许久。   
    巴米扬,海拔二千五百九十米的河谷之城,公元五世纪即见诸中国史籍。这座城市因其高耸的两尊大佛和山崖上无数的石窟造像群而伟大。中亚地区佛教文化的连续性,集中体现在巴米扬峡谷的佛寺和石窟群上,这种连续性从未因历史动乱而中断。“(巴米扬)王城东北阿,有立佛石像,高四五百尺。金色晃耀,宝饰灿烂。东有伽蓝,此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鍮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成立。城东十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像,长千余尺。”(《大唐西域记》)这就是大唐高僧玄奘亲眼所见巴米扬大佛时发出的感叹。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唐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赴天竺取经求法。他去时走北路,绕戈壁沙漠,经塔什干和撒马尔罕,向南出开伯尔山口和白沙瓦,进入印度;归途走南道,由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到喀什噶尔,再沿昆仑山东行。玄奘一路艰辛,往返五万里,历时十七年,往返途中先后到过今阿富汗的巴达赫尚、巴尔赫、巴米扬和喀布尔诸省。玄奘对阿富汗地区风物人文的细致观察,详尽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中,此书可谓一部公元七世纪中亚、南亚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众多辉煌精美的佛像、寺庙、佛塔,尤其是巴米扬的宝藏,使玄奘大开眼界,艳羡赞叹不已。玄奘见到的东大佛高三十五米,为公元二世纪所造,两边的石窟雕塑为纯粹犍陀罗风格,约成于公元三至四世纪;西大佛为三至五世纪所造,比前者高出十八米,壁龛中的装饰画,则是典型的犍陀罗晚期作品。犍陀罗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公元一至七世纪这里成为东西文化枢纽,其精华为佛教造型艺术。历经希腊帝国、孔雀王朝、罗马帝国、贵霜王朝的历史洗礼和东西文化的雨露滋润,犍陀罗艺术叶茂根深,傲视人类文明史。为记述佛教的传说,艺术家们从希腊罗马艺术中借取了许多图样与技法,他们甚至把希腊罗马神话的人物形象直接糅入佛教故事题材中。舒卷的葡萄草纹,头戴花圈的小天使,半人半鱼的海神,半人半马的神怪,和放在拱顶壁龛中的雕像等,以致于史家认为,这些作品直接出于漫游至此的希腊云游艺术家之手。犍陀罗艺术尤以雕刻精致著称。雕像设有围栏,深浅各异的佛像多是着色镀金的,富于叙事性,用以装饰佛塔和寺庙建筑。它们对佛教艺术的永久性贡献,在于把佛教故事雕塑成为视觉艺术作品,得以传之久远。   
    2001年2月26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藉口独尊伊斯兰教,下令摧毁全国所有偶像,包括巴米扬大佛。3月11日,两座大佛被全部炸毁,昔日唐僧玄奘所见美仑美奂、绚丽灿烂的艺术宝藏,悉数荡然。消息传来,世界震颤,一切善良人们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是夜,笔者悚然,久不能寐,惟一涌上心头之念即是:塔利班气数已尽。果然,2001年9月11日,纽约双子塔楼被摧毁,塔利班也因此走上万劫不复之路。从两尊大佛—两座大楼的被毁到塔利班的自取灭亡,笔者似乎捕捉到了蕴涵其间的某种隐喻与象征,佛所主张的因果轮回说跃然眼前。面对愤怒的世界舆论,毁佛者做出种种强辩,首要者即为伊斯兰教反偶像说。翻检历史,偶像崇拜问题,在异教之间乃至各宗教内部,歧见辩论不绝于书,甚至兵戎相见。崇拜偶像与否,各教自有其理,造像也罢,毁像也罢,本无可厚非。其实,人类文明的本质属性之中,即包含有偶像崇拜的历史渴望,造像与毁像仅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