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基础知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

 

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4)、四禅: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像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

 

舍:舍掉三禅的乐。

 

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槃,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意念)的心就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槃。佛弟子都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1)、空无边处定: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2)、识无边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法尘,既是心的念头。)

 

(3)、无所有处定: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它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

 

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无所有,既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既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南传佛教中,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六识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著第八识称为第七识--恒行的心识。

 

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入那个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

 

灭尽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弃这个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唯识宗说,我们有八种心识的作用,第七种叫第七识--末那识,他执著第八识为我。我们的前六识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未解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恒行,依司机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灭不已。)。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就能进入灭尽定,弃除了‘我执’。‘灭尽’之意既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执著第八识称为‘我’--‘我执’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圣者能进入此灭尽定,它的特点既是无‘我执’,断除了一切烦恼;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第三果的圣人还待降服一些微细的烦恼,只能够暂时进入灭尽定,在定中没有‘我执’,但是当他出定后,我执之心再度生起;阿罗汉果圣者破除了我执,在灭尽定中无我执,出离此定后也没有我执。所以只有佛、阿罗汉和三果圣人有能力进入灭尽定。

 

至于大菩萨是否也能进入此定呢?根据经典有两种说法:有些经纶说可以,另一些却说不可以;大乘唯识宗等都认为修菩萨道者绝对不能进入灭尽定,因为能进入此定者出定后没有烦恼,过去的‘业因’没有烦恼为‘缘’引发,就再也不来三界受生,不能继续修集福德因缘,乃至成佛。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都是要一层一层的进入,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在佛法中我们将这个世间分为三界,又称为九地,既是欲界称为散地;色界和无色界称为定地,要进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禅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进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须靠定力,只要积极努力的修集各种的福德因缘即可。

 

二、简介修习禅定之方法:

 

根据南传的《清净道论》中共有四十种修习禅定方法,它们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量心)、四无色、一想和一差别。修习禅定应从数息入手,比较稳当;因为各种禅定的修行适合不同根器的众生,比如修不净观,能够破除淫欲,但是有些人嗔心重,修不净观到一个时期后,会对身体产生厌恶的心理,结果想自杀,这种人就不适合修不净观。所以修习各种禅定的方法应该根据个人的烦恼所在而修,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修习相同的方法。但是其中两种禅定方法,比较适合大多数的众生,它们是不净观与数息观。

 

我们的心很散乱,坐禅时数呼出吸入的气息,慢慢降服我们的散乱心而进入定;我们是烦恼重的欲界众生,要修禅定进入色界,就要舍离欲界的种种欲望,而在此中最严重的烦恼是色欲,所以我们应该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所以数息观与不净观被和称为二甘露门,它们是要修学禅定的初步。比如说一个人修慈悲观,但心散乱,想动想西,这是很难有成就的,所以他应该先修数息观把散乱的心定下来;又如一个人的心已经有相当的定力,但是他的嗔心重,那他就应该修慈悲观。

 

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参访有学问得导师以解除疑问,请给予援助和开导或启示,亲身体验一段时期,适合我们根器的方法就是好的,不适合的就应该放弃;除非那个教导者有宿命通与他心通,他知道我们过去业的因缘,与现在贪、嗔、痴心烦恼之所在,能以正确和适合的方法教导我们,这样修习禅定就会很快有成就。如果遇不到这类导师,最好是从数息观、不净观那儿著手,然后再修四念处
声闻果与佛果

 

一般学佛的行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果位,称为佛果。

 

一、声闻四果: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既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小乘人,是因为他们心量小,只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