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基础知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声闻四果: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既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小乘人,是因为他们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脱。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脱证果外,还要引导其他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走上涅槃之道。根据《俱舍论》中说: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修行者因为根器与因缘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一)、初果: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1)、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2)、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3)、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

 

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著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人的因缘好,烦恼薄,今生就可证悟阿罗汉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后才证得阿罗汉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间逢无佛法,居于家中也能证阿罗汉果,证果后必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

 

(二)、二果:

 

梵文称为斯陀含果。证初果圣者断除三结后,必须继续修行,到另一阶段,贪嗔痴减薄,便证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称为‘一来果’因为对欲界烦恼未完全断除,还必须在欲界的人间天上来往一次。在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继续修行而证阿罗汉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证悟初果,可以直接证悟斯陀含果,那是因为各人因缘不一样,烦恼轻重不同之缘故。果位越高,烦恼就越轻。故证果并非得到什么,而是把烦恼放下。

 

(三)、三果:

 

梵文称为阿那含果,译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在彼天继续修行,证阿罗汉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与嗔;欲界中有嗔,进入色界后就没有了。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但还有色界与无色界的贪。因为有色界的贪,故今生舍报之后,就生在色界。

 

三果圣人断除五下分结,既是我见、戒禁取见(邪行)、疑、欲界的贪以及嗔心。我们可试探证果的圣者,如果还有嗔心,那肯定他不是三果圣人。依经上说在家居士可证得三果,证果后自必绝男女之欲。证悟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虽然断除了一些烦恼,但还必须继续修学圣道,故称为有学圣人。

 

(四)、四果:

 

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槃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此圣者断除的烦恼有:

 

(1)、色界取:色界的贪。

 

(2)、无色界取:无色界的贪。

 

我们凡夫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称为三有的贪。三果圣者断除欲界的贪,初果与二果的圣者都还没断除它;阿罗汉却完全断除了这三界的贪。

 

(3)、我慢:阿罗汉断除了我慢,既是我们凡夫在心、境对立时,会认为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够知道的是我,这跟身心无关,这是一种知觉上面的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慢。

 

(4)、掉悔:阿罗汉断除了不安--掉悔。学佛者在修行过程当中,每当他进入某个境界时,要把那个境界舍掉,才可以进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禅定,进入初禅者,要舍掉初禅的境界后,继续修行,才可进入二禅。如果不放弃,他就会执著初禅的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当他放弃初禅,要进入二禅时,心退回初禅去的心理,称为‘掉’;另一方面,因为他放弃初禅想要进入二禅,当他还没进入二禅时,他很后悔放弃初禅,称为‘悔’,这两种心理合称为掉悔。同样的,我们世间人作了一件事情,过后一直怀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5)、痴:阿罗汉断除了痴的烦恼,所谓痴是无知的意思,既是不能明辨是非以及不明白事理。既是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称为痴。

 

阿罗汉断除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我慢、掉悔以及痴五种烦恼,它们称为五上分结。阿罗汉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时候,听闻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之听闻一句佛法就觉悟,故称为声闻。阿罗汉种类很多,普通可分为两大种类:

 

(1)、慧解脱阿罗汉:依智慧永断一切有漏烦恼的阿罗汉,然而未能证得灭尽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脱定障,所以有些阿罗汉没有五通,只有漏尽通。

 

(2)、俱解脱阿罗汉:能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于定、慧都究竟解脱,故能得‘三明六通’。

 

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神通,在经典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比丘尼,她在睡觉时,有一个恶人进入她的房里,把她奸污了,同时把她囚困起来,她没有神通,逃不出去。莲华色比丘尼以神通去搭救她,并且教导她修神通,结果那个阿罗汉比丘尼修成神通后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她并没有破戒,因为她当时并没有淫欲心。解脱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会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罗汉都能够进入初禅,有些阿罗汉没办法进入灭尽定,他们被称为慧解脱罗汉。阿罗汉断除所有的烦恼,无需再修学,所做已办,故称为无学。在经典中又说阿罗汉不受后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果报了。

 

二、辟支佛:

 

译为独觉;也作缘觉,此类圣者在修行过程是‘不由他觉’,多生于无佛、无佛法的时期,独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听闻佛法,只是观无常悟入缘起的寂灭(涅槃),既是观十二因缘而证得圣果。因其观因缘而觉悟,故称为缘觉。

 

辟支佛之所以称为独觉,是因为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众生的根器很差,在当时能觉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证果后的辟支佛必定自发过头陀生活,由于没有同等根器的众生,所以辟支佛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也没有弟子,故称为独觉。此类的圣者不需要佛陀的教导,就可以觉悟,故他的智慧比声闻果位的圣者更高一筹。辟支佛过去世有修学的因缘,他们多数是佛陀住世时的初果或二果圣人,这些圣者投升天上,再回来人间时,多数佛法已经灭了。因为他们过去证果的善根,最后一生在人间,虽然没有佛法,然而会自动自发去修道,自发的觉悟,所以被称为缘觉。

 

三、三藐三佛陀:

 

既是佛,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既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面所讲的四果圣者,断除烦恼证果,只是自己觉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觉悟,而且也能令他人觉悟,不但如此,他的觉行最圆满。

 

(一)、自觉:佛陀自己觉悟,他觉悟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觉悟万法皆空,故成为正觉。佛陀不只是智慧上觉悟而已,而且德行也圆满。

 

(二)、觉他:佛陀不但能自己觉悟,而且能令他人觉悟。比如证阿罗汉果的圣人,证果之后,知道觉悟是怎么一回事,但很多时候却不懂得教导人,使他人觉悟;而佛陀是具有智慧的觉者,能运用各种善巧方便,度化众生,令他人也觉悟,所以佛陀是自觉觉他的圣者。

 

(三)、觉行圆满:‘觉’是智慧;‘行’是德行。佛陀的觉行圆满,既是断除烦恼,智慧圆满,佛陀的众德具备,所以称为德行圆满。佛陀觉行圆满的果报是拥有一个佛土;有他所救度的众生;以及佛身相好庄严,佛陀能够令见到他的众生生欢喜心与尊敬心,这是因为佛陀具有世间人最圆满的三十二种好相,八十种随形好。佛陀的德行可分为智德、断德与恩德三种:

 

(1)、智德:佛陀觉悟到一切法的法性与道理,并且能够毫无差错的随著众生的根器而说法。

 

(2)、断德:佛陀断除一切烦恼,自由自在。

 

此两种德行阿罗汉也具有,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