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基础知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断德:佛陀断除一切烦恼,自由自在。

 

此两种德行阿罗汉也具有,但是不如佛。

 

(3)、恩德: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愿力,誓愿度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皆有恩德,而阿罗汉却没有,故说佛陀的觉行圆满。

 

佛陀有一切智智,既是世间一切无所不知。但是我们不要误会把佛陀当成上帝,佛陀是觉悟者,他无所不知,但佛陀不是无所不能。佛陀有三不能:一者、众生度不尽;二者、无缘不能度;三者、定业不能转。既是说佛陀不能违背世间的因果,佛陀成佛也是顺著世间的因果,所以佛陀是一位觉悟者,并非是主宰者。佛陀不是万能,不能使我们成佛,他只能慈悲的把觉悟的道理开示出来,教导依据佛法去实行,精进不懈,那我们就能与佛一样证悟涅槃,解脱生死--成佛。

 

(四)、证悟者的能力:

 

六通、三明与十八不共法。

 

(一)、六通:既是六种神通。

 

(1)、神境通:能变多为一,一为多;大为小,小为大;入水入地不为山河石壁所障碍,且能淩空飞行自在,来去无碍。

 

(2)、天耳通:能于近处、远处听闻与明白六道众生所说的言语。

 

(3)、他心通:知道其他众生心之所想、所念。

 

(4)、天眼通:能见远处、近处一切事物不被隔障,粗细表里皆能见,有能见众生的业,知道来世生在何处。

 

(5)、宿命通:‘宿’既是过去的意思。知道自己与众生过去世的业报,从何处来。

 

(6)、漏尽通:‘漏’既是还有烦恼的意思;‘漏尽’既是断除所有的烦恼。漏尽通是知道自己与他人内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情形。

 

前五通外道也能修获,漏尽通是佛陀与一切阿罗汉必有;六神通有深浅不同,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圆满。

 

(二)、三明:

 

宿命、天眼与漏尽三通在断除烦恼的阿罗汉才可称为三明。此三明是以智慧证得彻底究竟,清楚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通’只不过有此种能力罢了。

 

(1)、宿命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过去世的事,也能知其前因后果。

 

(2)、天眼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天眼清净,他能够看到未来一切世的前因后果,称为天眼明。

 

(3)、漏尽明:阿罗汉圣者知道自己断除所有的烦恼,同时也知道他人的烦恼断除了。有漏尽通一定有漏尽明。

 

经典上常说,证悟阿罗汉的圣者有三明六通,但是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具足三明六通,他只有漏尽明,因为他没有宿命通与天眼通,只有漏尽通。凡夫也可从修学禅定中得到前五种神通。佛陀也有三明六通,与阿罗汉相比,佛陀的三明六通比较高明。另一方面,佛陀还有十八不共法,既是说佛陀成道,他所具有的能力与阿罗汉、凡夫是不一样的。

 

(三)、十八不共法:

 

(1)、身无失:佛陀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圆满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2)、口无失:佛陀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虽众生之机宜而使他们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

 

(3)、念无失:佛陀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

 

佛陀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在日常生活中,佛陀的身口意行为一点也没有过失;阿罗汉的行为就没有那么清净。经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他每天过一条河,河中有一位女河神,他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请让开,我要过河。’女河神以为这个阿罗汉轻视她,就去找佛陀论理。佛陀就问阿罗汉有说此话否?阿罗汉承认有,佛陀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阿罗汉对女河神道歉说:‘小婢,对不起。’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因为种姓高贵,故有傲慢的业习。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他没有此烦恼,但业习尚存,这不妨碍他证悟,但口业还有过失。

 

(4)、无异想:佛陀对众生一视同仁,没有所谓的这个好,那个不好,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阿罗汉还有分别,佛经上有记载: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尊者认为:穷苦的人家,生活难以维持,没有多余的饮食供养出家人,所以尊者专门乞富不乞贫,以免增加贫穷人家的负担;反观大迦叶尊者却认为:出家的沙门,守道行法,是人间的福田,受人间的供养,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故尊者专门向贫穷人家化缘,免除他们将来贫困。须菩提与大迦叶尊者有分别众生的因缘而度生,生起不平等之心。

 

(5)、无不定心:佛陀没有出定或入定,行、往、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是名无不定心。阿罗汉就有出定或是入定,他们入灭尽定或出灭尽定。

 

(6)、无不知己舍:佛陀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法已经没有执著,是名无不知己舍。

 

(7)、欲无减:佛陀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8)、精进无减:佛陀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9)、念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在正念中,是名念无减。

 

(10)、慧无减:佛陀具一切智慧,无时无刻不再观照智慧中,是名慧无减。

 

(11)、解脱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处在解脱之中,是名解脱无减。阿罗汉有时还会生起‘苦’的感受。

 

(12)、解脱知见无减:知道一切修行解脱之方法与道理,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陀现三十二种好相,八十随形好,调伏众生,以智慧演说一切诸法,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陀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以清净之意业,随智慧说种种法,灭除众生的无名迷惑,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无时无刻都用智慧度化众生;阿罗汉进入灭尽定后就没用智慧度化众生了。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过去所有一切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此三种智慧称为正遍知,既是一切无所不知;阿罗汉未必无所不知,而佛陀是无所不知,称为一切智智。

 

四、总结:

 

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灭,世间的一切都在因果之中,佛陀成佛也不离因果。我们凡夫要修行也和证果的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及四果一样,都在因缘之中。所谓觉悟解脱生死就是觉悟因缘法性本空,没有自性,没有我们所执著的自体。当我们发现到一切法没有自性时,就会发现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涅槃,所以说觉悟就是证悟到涅槃,并不是说有一个涅槃的境界可进入,而是要发现到这世间的万法本来就是涅槃相,这才是真正的觉悟。有很多人听闻佛法后,认为这个世间很苦恼,他想要到个没有苦恼的地方去,就往此志向去追求,这是一种错误。真正的觉悟者,是要在世间的因缘法中去观察,缘起性空,万法无自性。因其本无自性,故无生灭可得,此就是所谓的涅槃。证果者涅槃之后,并没有到另一个地方去,也没有离开这个地方。他证悟到现前本来不生不灭--涅槃。修行者证悟涅槃后,就有所谓的果位。果位的圆满与否,那要视其修行、利益众生之行为、与他的福德圆满程度来决定。觉悟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是一样的,但是他的智慧与德行就不同。也因为如此,在小乘佛教的国度里认为佛陀与阿罗汉是一样的,他们把佛陀称为大阿罗汉。其实佛陀的智慧和德行与阿罗汉是决然不同的,这其中包括了十八不共法。
四念处

 

在佛教中,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

 

四颠倒:因为我们先执著有我,故进一步执著我是常的、乐的、净的,在佛法中称为颠倒想。世间人有四种不正确的知见,称为四颠倒,它们是:常、乐、我、净。

 

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

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

苦 --受念处--观受是苦--乐:执著世间有快乐。

无常--心念处--观心无常--常: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

无我--法念处--观法无我--我:执著有一个我。

 

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嗔痴,就是执著常、乐、我、净。

 

四念处观行的修法:

 

一、身念处:

 

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心中了了分明。既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对于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内心对这些行动,要了了分明。

 

我们凡夫俗子,心念粗,行时不知行,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