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星音乐家-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知音”上,也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现在社会,真正懂得欣赏古琴的人其实并不多,其实在过去,也是同样的情况,要不然怎么说“曲高和寡”,知音难觅呢!高山流水的典故,更是为大家所知晓,不就是因为这点吗?

    对普通人而言,古琴曲其实是非常不中听甚至会有人觉得难听,当然,更多人听了之后还是觉得不知所云,听不懂。

    这其实也就意味着,欣赏古琴曲是需要一定门槛的,现在大家的耳朵也都被惯坏了。

    像是秦放歌和林宝卿搞出来的琴箫合奏曲《笑傲江湖》,这个就算不得传统音乐,而是新时代下的,新的民族音乐作品。

    就技术特征而言,中国传统音乐中更有特色的是使用大量的“韵”,而非“旋律”无论是与语言直接相关的声乐作品还是与语言没有直接关系的器乐作品,都是如此。一个音的出现有“声”有“韵”,声韵的表达有着种种细微的变化。

    而西方音乐呈现的音通常比较平直,歌唱和器乐演奏都强调音色的统一、纯美。

    中国音乐在音的呈现时有着不同的“头”、“腹”、“尾”的复杂状态。就古琴音乐而言,在出现刹那时的“头”,指法中会用“绰”、“注”、“逗”、“唤”等指法来表达;音出现之后,它的“腹”、“尾”也可能经过或长或短的细微曲折变化,便是“韵”,在指法中用“吟”、“猱”、“上下进退”、“撞”、“淌”等指法来表达,表达之后再出现下一个音。当然,这种繁杂的状态在乐音快速出现时,会简单得多。

    中国音乐的上述状态,被音乐学家称之为“音过程”。

    因此,传统琴乐并不注重琴曲的旋律美,许多琴曲的演绎不具备流畅的、歌唱性的旋律,或者说旋律的表达不很明晰。

    刚刚林宝卿所演奏的《高山》一曲就是如此,即便换了音乐学院的非民族音乐系学生来听,或者就算是搞民族音乐的学生,对古琴了解不够深的话,也同样会觉得有门槛。“隔行如隔山”,在民族音乐中也同样如此,就像古琴和古筝,基本可以算是完全不同类型了。

    两人也就古琴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一番深度的探讨。

    两人对此的认识都是相当深刻的,首先,现在人们听惯了西方体系下的音乐,比如流行,民谣,古典,心理产生了适应和依赖感。而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取向有一些明显的差异,比如西乐更重视音乐的立体感(和声)、节奏感以及组织严格而幅度较大的旋律。至于中乐,则更偏好摇音(各种滑音,颤音等的总称)带给人的审美享受和情绪,以及各种音色给人的感受(比如民乐多色彩乐器,并且运用多重演奏技巧展现不同音色)。

    现代化背景下,民乐对自身进行发展,借鉴西方音乐施行了一系列改良,比如琵琶竹笛等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古琴有其特殊性,这里简略说一下。从历史积淀来看,古琴当之无愧中国最有“文化”的乐器,和它同样古老的不少乐器已经失传,而后来的乐器总体上也不如它这样受人们推崇(不仅文人雅士,也有很多劳动人民)。从现有的历史遗产来看,古董古琴现存有十数把,其中最早的是唐琴。而其他民族乐器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就十分少见了。现存古代琴谱也有十余本,记载琴曲成百上千,都是明清两朝的文士和琴家系统整理出来的,远多于其他民族乐器。这里有个问题,古代古琴用的都是减字谱,只标指法不标旋律节奏(并不是古人不会标,古代已经有了其他乐器用的工尺谱,而古琴不标旋律节奏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古琴的吟猱绰注方法太过丰富多变,难以记录,在乐曲中的应用主要靠师生耳传面授和自我领悟。不过现代一般采取减字谱和五线谱或者简谱双重标记),所以很多曲目都需要演奏者运用自身的理解和个人的内涵与技术来个性化地演绎,所以古琴弹奏具有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点,同一个琴谱同一首曲可以衍生出多重弹奏版本。

    而近代时局动荡,很多古琴曲的具体弹奏方法随着琴家的流失而失传,到了建国后很多曲目只存纸谱而无人弹奏,所以上世纪后半叶直到现在的很多琴家都埋头于打谱事业中(即给减字谱创造赋予一套旋律和节奏等具体演奏方法,以成为通行版本供大家学习弹奏)。这个工作十分浩大,一首曲子需要打谱者对传统音乐深刻的感悟和体会,也需要深厚的技术实力和文化积淀,也需要创造力,总之很考验一个琴家的综合素养。

    这方面,林宝卿自己其实是最有发言权的,她古琴世家,家里长辈都是古琴大师,有次遇到一个琴家用正调给一个乐曲打谱,结果十分别扭,改了好多音才勉强完成,而她家长辈听了后,用另一种调式试了试,结果十分流畅自然,于是有些不客气地说那位琴家是在“自己创造曲子”。这足以说明打谱之不易。

    而直到现在,大家常弹的曲目还是只有那么二三十首,有很多没打谱或者打完谱而不受欢迎的曲子(一个典型例子《幽兰》),也有很多曲目打谱众多,莫衷一是(比如《广陵散》)。

    另外对于节奏问题,民乐中有一种散板是西乐里没有的,就是不拘泥于固定的节拍,按照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自由发挥(但不是随便乱弹),可能很多学生会感到十分不适应,而且古琴曲中节奏常常变化,有是一段要变好几次,再加上有些琴家(包括一些大师)的节奏感也不是很好(可能他们不怎么重视吧,但节奏感差这点在业界内也是受反对的),再加上有些打谱不尽如人意,有可能让人感觉节拍是乱的或者根本没有节拍。

    综上,要是你平时听重低音重节奏的摇滚,或者多和弦的民谣,或者旋律快速、多声部对位、滑音极少的巴赫贝多芬,刚好听到一首低端琴或者渣音质录音、打谱不好、散板较多、弹奏者技术瑕疵多或者乐感欠缺的古琴曲,难以入耳,这并不奇怪。

    古琴现状也是十分让人揪心的,现在的古琴圈十分鱼龙混杂,有的学了半首六级的《平沙落雁》还真“半曲平沙走天下”,学别人开琴馆教学生,满口玄虚,琴技却不堪入目。或者半吊子水准就敢出专辑来卖,沽名钓誉。这种人不知害了多少爱好古琴的学生新人。要是对古琴有兴趣却不幸上了他们的当,多半就误入歧途难以回返了。

    必须得承认的是,古琴确实是特别小众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感受,有人初听琴曲便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有人刚一入耳便大叫难听,而后挖苦嘲讽,都是很常见的。要是真的对古琴有兴趣,不妨一步步锻炼听感,从比较友好的琴曲开始听,让自己的耳朵适应古琴曲风,然后逐步听一些艰深的琴曲,由浅入深。

    林宝卿当然是希望古琴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欢和认可,她也一直在努力,只是效果并不怎么好,她也是希望,秦放歌能帮着多出一份力。

第1585章 门槛() 
    秦放歌现在有特别强的号召力,他要是登高一呼的话,影响力可是相当巨大的。就比如他要是在自己微博上发一条自己演奏古琴的视频,毫不夸张的说,肯定能让古琴的关注程度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然,即便林宝卿心系古琴,也不可能让他用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做推广,尽管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她跟秦放歌所探讨的,也是用潜移默化的方法,让古琴被更多的人所喜欢和接受。

    林宝卿很明白现状,她也有自己的看法:“其实古琴和其他乐器一样,都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只是,在太长时间里古琴都被贵族化、甚至被神化了,说什么“四艺之首”、“文人乐器”、“并非为了悦耳”、“修身养性”。感觉这些形容词说出来之后,就让很多人不敢当众说出自己对古琴的真正感受,好像说出来就暴露了自己的境界不高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古琴难以入门,现在大家的选择可太多了,就算是同类型民族乐器中,不也还有更好听的古筝吗?”

    秦放歌点头,“我明白你的意思,就算推广古琴,想要更多的人了解古琴的话,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古琴的听众自己去发现古琴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允许听众讨论古琴不那么好听的空间对吧!”

    林宝卿自嘲的笑着回答道,“是的,从小我们学古琴的都知道,古琴就是难学易忘不中听的!这基本也都是共识,原因很多,你我都是明白的。特别你的音乐作品,好听的不要太多,由此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秦放歌倒也不怕尴尬,一本正经的说什么,“我这也是先把听众吸引过来再说,要一上来就给大家特别难听懂,或者是特别难听的音乐,怕是会把大家给吓跑,等他们都入了门,再听不那么好听的音乐,也会觉得很有意思的。现在社会节奏鲜明,人心都比较浮躁,包括我其实也是一样,要不然,现在也不会这么有名。有一说一,现在这样的局面,我个人确实挺享受带来的好处,但有时候也会觉得厌倦,因为成名之后就没那么自由了,一举一动或许都会成为焦点,各种被带节奏。而像是宝卿这样,特别能沉得住气,安静下来认真做事的,真的很少见。”

    林宝卿连忙摇头表示,“我可没你夸得那么好,而且,你也不需要刻意贬低自己。其他方面不论,在音乐艺术上,你的用心,勤奋和努力都是大家看在眼里的!只要有好的音乐作品问世,就都不成问题。”

    秦放歌很早就有跟她交心谈过,在当初两人还没分手的时候,所以他自己也不做更多的辩解。关于他的多情甚至很多人看来是滥情,他也没什么底气为自己辩护。所幸林宝卿还是相当有气度和胸襟的,也不去跟他计较那些,也愿意把他当成朋友甚至是知音的关系。

    当然,林宝卿自己其实也是挺矛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