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好、好,我们奋斗十余年,中原在望了!”赵昺听闻放下手中的箸子,虽然对于歼灭玉昔帖木儿军团早已成竹在胸,但闻得胜利的消息也略有激动地道。

    “恭贺陛下宏愿得偿,我大宋失去中原百年,今日终于夺占两淮,陛下饮马黄河,北定中原有日啦!”王应麟虽然是行朝迁琼几年后才投奔行朝,但是也是极为困难的时期,想到昔日种种,听罢也是眼中含泪道。

    建炎二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近百年来主要是在南面摆动,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到清口以上的主流迁徙不定,不时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此时宋军已经夺取了泗州,大营夹河而立,王应麟说饮马黄河虽以传统意义上的意义不同,但也不能说错。

    “若能收复中原,回还故都,朕来日也能欣然面对列祖列宗了!”赵昺听闻心意讪讪,他当年在琼州之时便常常大谈‘驱逐鞑虏,牧马西边’,不仅大家觉得过于遥远,就是自己也心中慌慌,可他作为大宋的带头人总得为大家描绘一个大好蓝图作为奋斗目标。而南迁后,包括他在内每逢祭庙之时,历代皇帝不论英明,还是昏庸也都得大谈一番,尽管都是放嘴炮,可也不得不说,自己如今也算的是离胜利最近的时刻了。

    “陛下中兴大宋,将鞑虏逐出江南,今日又收复两淮,也足以名垂青史,位列明君了!”王应麟觉得小皇帝话说得谦虚,心中颇为感慨,再施礼道。

    “歼灭玉昔帖木儿兵团,江东战事已经结束,但是蒙元方面已经调集侍卫亲军南下,现在前锋已至郑州。而我们虽已占据淮东,可因为兵力匮乏,也只控制了沿江重镇,急需调兵增援;另淮西方面进展较为顺利,却尚未完成预定的计划,襄阳和寿州仍在敌手。总之,形势虽有好转,可谈全胜还为时过早。”赵昺很快从兴奋之中冷静下来,拿起战报仔细阅读。王应麟点头称是,也开始考虑如何才能巩固胜利成果。

    战报是由参知政事江璆、江东制置司赵孟锦及御前护军都统倪亮联合署名上奏的,除了报捷外,还详细汇报了整个战役的经过,足有厚厚的一大叠,但是赵昺读的十分仔细。他令小黄门将饭菜撤下,铺上地图,一边看一边予以对照,王德看着尚剩下大半的饭菜只能叹口气,亲手煮了杯参茶送上。

    好一会儿,赵昺才将战报看完,长长的舒了口气。整篇战报中并无华丽的辞藻,只是采用平白直书的言语讲述了整个江东战役的经过和结果。可仍然让他感受到了战事的激烈和惊心动魄,尤其是看到玉昔帖木儿突然改变进军方向,绕过平江和昆山,躲过了预设的伏击圈时更是出了身冷汗。好在几个人反应很快,及时调整了部署,将居民迅速撤离,终将敌军围堵在松江北岸。

    “呵呵……”

    “陛下,为何发笑?”沉思中的王应麟突然被小皇帝发出的一阵笑声打断,他看向其好奇地问道。

    “朕是想世事无常,谁能想到声名赫赫,统军十数万的玉昔帖木儿却被打死在了烂泥塘中,被我军一个小卒割了脑袋!”赵昺止住了笑声答道。而心中又有些黯然,想当初其意气风发引领大军南征,落得如此下场,死的如此窝囊,当作何感想?恐怕肠子彼时都悔青了。

    原来玉昔帖木儿刚刚在嘉定城中休整了片刻,宋军骑兵便已经追了上来,他十分明白嘉定城中要人无人,要粮无粮,凭着手中不足千人的残兵根本无法守住孤城,只能急急上马从出城继续北逃。但是此支宋军骑兵十分难缠,紧咬着他们不放,始终无法摆脱追击。而天亮后失去了黑暗的掩护,也让他们行迹败露无法遁形。

    两军兵力悬殊,宋军是本土作战熟悉地形,又有向导引路,在追击不断分兵迂回包抄堵截。玉昔帖木儿领着残兵左冲右突,改变方向,并分兵阻敌掩护自己逃跑,可实力上的悬殊不是这些小伎俩可以弥补的。奔逃一日之后,前方出现了一条大河阻断了道路,而他身边只剩下了不足五十人,也是个个狼狈不堪。

    玉昔帖木儿此时却发现前方的大河并非是长江,而是来时曾渡过的太仓河,极目之处正是刘家港。若是赵昺知道其曾为了摆脱哈土孙逃向此处而将其抛弃,只怕会笑的肚子疼,这也真是世事轮回,命数有定,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前有大河阻断,后边追兵稍后又至。玉昔帖木儿只能沿江而行试图寻找渡船,但是茫茫大江之上片板皆无,而被一支搜索至此的宋军发现。他不敢交战便冲向一条小路逃窜,耳边的枪声不断,子弹擦着头皮在飞,身边仅剩的人不时有人中枪落马,也是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单骑独马。

    追兵越来越近,前边小路越走越窄,直至消失,已无退路的玉昔帖木儿见前边水田干涸,土地龟裂,就想纵马冲过去欲夺路而逃。可他并不知道,春节后为了备耕,躲避在外村民曾偷偷回家放水灌田,表面上虽已经看着干了,可底下还是泥泞一片。他的坐骑算的上是宝马良驹,但是战马本身就不轻,加上驮着人负重更大,加上一天一夜的奔跑早已透支了体力,在水田中蹿了几步就被陷住,沉到了腹部,一动也动不了啦!

    追上来的宋军并不知道前边这个狼狈的敌兵就是玉昔帖木儿,见其陷入窘境,便要其弃马并脱下盔甲爬过来投降。这也本身好意,身穿一身几十斤的盔甲是无论如何也爬不到干地的,只有减轻体重四肢兵员的滚爬才能脱困。可玉昔帖木儿也许不想临死受辱,也许只是会错了意,他并没有依言而行,却是摘弓搭箭射向追击的宋军,伤了一个宋兵。

    几个宋军大怒,一起开枪射击,将玉昔帖木儿乱枪击毙,然后抛过去锁套将其尸首拉了上来,从其身上搜出了引信,才知道其就是敌首玉昔帖木儿,便割了首级,剥下他的衣甲,拿了兵器高高兴兴地回去请功。众将也正因搜捕不到其而恼火,得报后打捞了其尸身,又令俘获的敌军兵将辨认无误才上报敌主将授首!

    “玉昔帖木儿愧为男儿,毫无霸王气概,死之亦是遗臭万年。可叹项王一死,世上再无英雄!”王应麟却无小皇帝的玩笑之心,冷哼一声不屑地道。他以为其与当年霸王项羽的处境何其相似,但结局却是有天壤之别。

    彼时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因迷路耽搁了时间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手下仅剩二十八骑。在乌江决战中,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向南疾走至乌江边。之后的结局众人皆知,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最后自刎而死。死的是何等的壮烈、豪迈,便是敌人也不得不敬佩,事迹更是得以流传千古,为世人缅怀和感叹!

    “呵呵,其也算死的其所,而世上又有几个项王!”赵昺却不以为杵,依然笑呵呵地道。他看的是结局,其实对于玉昔帖木儿怎么死的并不放在心上。此战蒙元十万大军死伤达五、六万人,近半数被俘获,几个万户或死或俘,缴获了战马十数万匹,盔甲军械不计其数。

    蒙元的政体是以蒙古人为统治基础,可自铁木真时期便征战四方,此后也是战事不断,作为其亲信的族人也因而死伤惨重,即便兼并了其它部族,可人数上仍处于劣势。而江东一战,十万蒙古兵被歼,统治的基础被严重削弱,将不得不更加依靠异族人来维持统治。而在蒙元由盛转衰,走向败落的时候,那些人的忠心是否依然可靠呢……

第1172章 必争之地() 
玉昔帖木儿军团被歼,江南则重新恢复平静,两淮则成为了战争的焦点。而同时整个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蒙元在调动侍卫亲军南下的同时,赵昺又接到情报,驻扎在漠北的元军也开始调动,准备南下。众人皆知漠北不仅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也是蒙古起家之地,也拥有大量战斗力强的核心部队。

    根据情报显示,驻守漠北的元军除了亲军前卫都指挥使玉硅失部下的阿速军并其余诸卫军马,蒙古军各万户,还有哈喇赤军十九个千户。以及安西王、汪古部驸马、赤乞列思驸马在内的诸王驸马所部。懂得一点蒙古军事都能看出,元朝驻扎漠北的军队不但数量很多,而且都是元军中的精锐部队,其素质远远超过驻扎在中原和两淮地区的卫军及万户军。

    赵昺明白这些元军纷纷南调,给自己一直暗中谋划的进取中原的计划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过他以为这同时也是机会。两国精锐云集于此决战,若是己方胜了,则可北进中原;而蒙元则输光了老底儿,不仅从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坠落成了二流军事国家,也没有在与大宋争锋的本钱,只有退出中原才能苟延残喘。

    但是赵昺也清楚的知道中国历代王朝的统一,往往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自南向北统一全国却鲜有成功的,据他所知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做到了。他还记得明朝君臣在商议北伐方略时,将领们多主张直取大都,而朱元璋却以为: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而历史朱元璋北伐前是以金陵为基础,西平陈友谅,控制荆襄上游;东灭张士诚,巩固三吴根本。控制荆襄,保障了对长江形势的控制;巩固三吴,保障了大后方的稳固。可元朝在经历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