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历史朱元璋北伐前是以金陵为基础,西平陈友谅,控制荆襄上游;东灭张士诚,巩固三吴根本。控制荆襄,保障了对长江形势的控制;巩固三吴,保障了大后方的稳固。可元朝在经历了刘福通起义的冲击后武备不振,它所倚重的统兵将领如盘据山西的扩廓帖木尔、拥兵关中的李思济、张良弼等却争权夺利,各谋保境割据,相互攻伐,不相统一。这也正好给了朱元璋各个击破和直捣大都的机会。

    赵昺以为当下的形势与朱元璋北伐时相比,虽然不若其有利,但是大势上并不差。自己先遣文天祥西征川蜀,即便无法收复全境,可也阻断了蒙元从川蜀沿江来犯的通路。且江东之战,歼灭了蒙元屯驻河南、山东两个都万户府,占据了淮南之地,在战略上已经取得主动,是可以借鉴其攻略的。

    当下元朝在失去对江淮以南地域的控制之后,只能依赖河南、山东作为南方藩篱,抵御宋军北伐。而赵昺以为攻略山东应是重点,其不但是大都的南面屏障,还监控着南北水路运输的大动脉,在南北之间居于枢纽性地位,故宜先取之,以撤其屏蔽。

    元朝一旦失去山东则等于门户大开,再无天然屏障以御宋军的进攻。而己方攻占山东后,可以利用大运河的北段,顺流长驱。取河南则可保护己方的侧翼。至于攻取河南之后,赵昺也以为凭借己方的综合实力,尚不足以用兵关中,应该暂时在西路处于守势,阻遏关中元军之东出。

    赵昺也明白在任何全局性的角逐中,中原都是必争之地,那里才是真正逐鹿问鼎的竞技场。只有中原四通八达的地理条件,才能获得控御八方的形势。中原安定,四方才可能安定;若中原纷乱,则四方形势必致散裂。不经营好中原,则无以问鼎天下;不经营好中原,则无以谋天下之长治久安。

    不过地处天下之中的中原在天下纷乱之时,也会变成四面皆可受敌之地,而四方分崩的离心力可足以撕裂中原形势,会使中原成为一个动荡的交汇之地,汇集的洪流可冲毁任何据守中原的努力。但此时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者易,而据中原四战之地者难。

    所以赵昺借鉴了朱元璋北伐中原的战略,首先攻占山东,然后向西旋转攻取河南,进而进军河北,攻元大都。大都既下,再入山西,以此为跳板进军关陇、夺巴蜀,统一天下。而不同的是,他现在是四处开花,采用扰乱云南,进军川蜀以牵制蒙元的兵力,再攻略两淮使敌无法四处相顾的战术,让蒙元方面只能被动的跟着自己的节奏动,而失去了对战略主动权的掌控。

    赵昺自然也清楚自己的战术弊端同样明显。首先四处用兵,使得财政压力很大,使得他无法无限制的增加兵力;而想要少花钱多办事,四面开花又让战线漫长,导致兵力分散,难以实施大包围、大迂回的战术,只能谨慎用兵,以脑子弥补体力的不足。

    当下赵昺也正享受作茧自缚的痛苦,先是为了歼灭玉昔帖木儿兵团,在扬州城外冻了了好几个月,又以身犯险演了出空城计才将其摆平。而此刻明明中原近在眼前,汴梁似乎是唾手可得,却也不敢妄动,他明白大胆用兵不等于蛮干,凭着自己手里这点兵力夺了城也守不住,还要冒着被围困的风险。所以馋的抓耳挠腮也不敢去吃,只能在对岸遥望。

    想取得战场上的胜利,又要解决兵力匮乏的办法,赵昺知道能用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所谓的‘伤其十指,不若断其一指’,也就是伟人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而当前双方都在向前线调兵,决战的战场就要摆在枢纽之地的徐州。

    徐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兵家必争之地,赵昺前世曾看过一个统计,发生在徐州的战争,仅有记载的就多达四百余次。最早的一次,发生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即彭伯寿征西河;最近的一次,即解放全国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算下来平均每十年左右,徐州这块地方就要打一回仗。就是在和平年代,徐州也有重兵把守并设立相当高级军事指挥机关,所以必争之地是名副其实。

    那么,兵家为何争徐州?其实还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徐州一直是南北交界,处于北京和南京的中心位置,是防卫苏南税收重镇的屏障,可以说苏南的富庶和徐州的屏障作用密不可分。且它扼守在交通要冲,北可控制华北平原,南下可攻打江南,西去可以进中原腹地,东推可有海港作退路。史称北国锁钥,南国重镇!

    而用徐州人的话说,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南不北,不大不小”。而在南方军事家眼里,占领了徐州,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北方大门之锁的一把钥匙;而在北方军事家眼里,夺下了徐州,就等于占领了向南方进军的桥头堡。因而古人才有“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之说。

    此地虽属黄淮平原,但鲁南山地伸延至此,故境内岗岭起伏,群山环抱,势如仰釜。这些山在冷兵器年代,就如徐州城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徐州城外的河流,加上有时黄河经常改道,流经徐州,有黄河天险据守,同样也有天然防御作用。

    再有自古徐州就有畅通的水路。南宋之前,徐州城的北面与东面有泗水环绕,西面有汴水流过。从泗水北上,可通金乡、曲阜、定陶;从汴水向西,可达开封、洛阳;沿泗水南下,可到淮阴。这些由徐州可以通达的城市,当时都很重要,有的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打仗,特别是打大仗,必须调动军队,而且兵贵神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军事部署。除调兵之外,还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常识。在此条件下,交通条件便成为一个关键。如果谁占领了徐州,运兵、运武器、运粮草,就没有多大困难了。此外陆路也通达四方,历代都在此设有驿站,可以快速传递消息,调动兵力。

    尤其是南宋时,黄河决口,夺泗而流。元代之后,忽必烈当政整修大运河,泗水纳入京杭大运河水系,使得徐州交通枢纽的地位再上一个台阶。其时粮食却取之长江下游,如这条水上大动脉一旦阻塞,大都便嗷嗷待哺,京师危矣。而徐州便是这条水上大动脉的必经之处,故有“五省通衢”之誉,北上通山东、河北、京畿,南下通浙江。

    此外徐州位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较长时间的繁荣和发达。因为这里资源丰富,气候适中,“有地宜粮,有山宜林,有滩宜果,有水宜鱼”,有“丰沛收养九州”之说。打仗和驻扎重兵时,粮草不成问题。且徐州历来人口密度也比较大,兵源充足。

第1173章 调兵遣将() 
定下了在徐州与蒙元南下的侍卫亲军会战的决心,赵昺长舒了口气。而他并非是负责一方的将帅,确是掌控全局的皇帝,于是将目光又转移到其它几个战场。

    当前川蜀战场上文天祥进军还算顺利,成功渡过三峡后,继续沿江北上夺占了夔州、云安军、万州及忠州等沿江州县。但是由于嘉陵江已经进入枯水季,水浅滩险,战船无法继续前行,当前止步于涪陵休整,同时筹措粮草,征募兵丁,整修战船,准备再战。

    文天祥为人一向直爽,在战报中多次提到由于不断深入,当地筹措辎重困难,新募兵丁未经训练,还不堪使用。且长途跋涉,战船多有损毁,新收复的州县也需军队镇守,急需补充兵力和辎重。另外川蜀蒙元敌军如今已经从各处调集于重庆,准备决战。他预料只要击败当前之敌,则可将战场继续向前推进,直下成都平原,从侧翼对陕甘形成威胁,因而再三请调援军。

    江钲率领的湖广军团进击淮西,现下进展也颇为顺利。一者是淮西驻军皆被玉昔帖木儿调走,兵力空虚,难以抵御他们的进攻;而另一个原因却颇为好笑,当年忽必烈建国后,就立即拆毁各地的城墙来削弱被征服地区的防御能力,蒙古人先后拆毁淮河流域、长江中游、长江上游地区城市的城墙,只有极少数城市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幸免。

    所有江淮之间的城市,因为没有城墙,导致蒙元地方根本无城可守,一旦在野战中被击溃,便四散而去。伯颜在主持山东河南行省之时通过与宋军的几次交锋,意识到宋军火器犀利,失去城池的屏护,难以抵御宋军的进攻。为了加强防御,便请旨提出重新修复城墙,可又因为他的离开,有些州县重建了城墙,可有的地方就是个烂尾工程。

    由于江淮地区历来水患严重,一些城市的城墙除了具有抵御侵略的作用外,还承担着防洪的功能,并没有被拆毁,也成了阻挡宋军进军的障碍。且由于淮西方面没有发生大的会战,也就无法没有办法实施大规模围歼战条件,不能向淮东战场长驱而入,只有逐城争夺,从而影响到进军的速度。赵昺对于江钲稳扎稳打的战术还是认可的,因为通讯条件的限制,两支军队只能遥相呼应,无法及时进行沟通,相互间难以及时增援,反倒不如稳步推进,攻下一地稳固一地。

    另外绕城作战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为许多城市大都修建在险要的关隘处,方圆数十里的土地都被囊括在内。如果要绕过去,那势必得翻山越岭走小路。个别人或者小组作战难度或许还不大,但数万的军队全都绕城走,那战线就会拉长,后勤消耗就会增加。

    且在绕城的过程中,也难保不会受到守军的突袭。如果绕过城去作战,绕城作战友军难以驰援,那军队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况,后方军队与前方军队中间隔着一座城,那沟通起来便会很麻烦。同时如果粮草被截断,那将会对军队产生巨大的影响,宋军辎重依赖水运,而城市往往是依江河而建,绕城作战就要冒着后勤被截断的风险。

    此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