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亲教训的是,吾以后必当自省!”陈礼时连忙起身施礼道。

    “麟洲,勿要失礼。陛下不仅学识深厚,且对世事往往有独到的看法,刚刚吾听陛下之论都觉受益匪浅,孩子们能聆听陛下教诲更是他们的福分。”陈则翁见兄弟当堂训子,瞪了其一眼道。

    “是!”陈任翁拱拱手,又转向皇帝道,“其实属下对此多有不解,且也深受其扰,还请陛下详解。”

    “请陛下指教!”陈昌时和陈礼时对视一眼,也起身施礼道。

    “一家人何必如此多礼,朕之见解也难免偏颇,咱们也可相互探讨!”赵抬手让他们免礼道。而心中也觉得对于这个问题,若是身为兵部尚书的陈任翁都困顿不解,将会给后续的事情带来困扰,觉得正可借此讨论一番。

    于是赵邀众人共饮一杯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府兵制到了唐代情况又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汉末魏晋时期关中地区,迁入了大量内亚部族,导致整个西北地区从血缘到制度到文化都被改变了。就拿传统的耕战部队来说,关中地区的府兵制式装备是长矛和弓箭,这是非常典型的内亚征召兵的装备与中原旧有农兵制度的结合。更不提初唐时期的关陇集团有着浓郁的鲜卑血统,更让唐朝的统治镀上了一层内亚色彩。

    西北地区凭借着临近首都的政治优势和地理位置上靠近内亚腹地的自然优势,吸收了大量来自内亚的技术和财富,拥有了凌驾于东北地区之上的军事力量。而唐代的边患,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其中以西北最为紧张。西北方向的军事压力起到的所谓“鲶鱼效应”,让唐王朝居安思危,不断加强军备。

    为此唐之十节度之中,有六节度用来防御西北边防,并设置安西、北庭作为唐代边防的第一条国防线,以巩固西域,设置河西、陇右对付西北的吐谷浑、吐藩,而朔方、河东互为犄角,以防御来自北方突厥和后来代之而起的回纥诸部的威胁。和东北地区一样,西北军队也有着大量的外族战士,安史之乱前,几乎所有统军将领都是胡人。

    但和东北不同,西北地区的外族将领大多对唐朝保持着忠诚,这就导致他们和毅然反叛的东北军队有着宿命的对决。当安禄山带着契丹、奚、东北汉人组成的十五万叛军挥师长安的时候,挡在他们面前的是高仙芝和哥舒翰的西北军队。可惜,当时中央的政局已经**,哥舒翰病重之体被迫出战,被俘身死;高仙芝更是因为莫须有的贪腐罪名枉死,长安因而失陷。

    之后为了平定叛乱,唐朝任命西北军出身的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诏其率朔方军东讨。从此,以朔方军为首的唐军主力与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势力的战争正式拉开。在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平叛战争中,朔方军功绩实居第一。

    除了西北代表朔方军外,来自西北的内亚部族作为外援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回纥骑兵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将东北叛军打出了骑兵恐惧症,要知道东北军中的契丹人可是不少,在骑兵战中回纥骑兵却能将其击败,已经从侧面印证了他们的骑战水平更高一筹了。

    如此一来,西北、东北出强兵的神话便被打破。但是回纥骑兵的辉煌同样没有持续太久。到了晚唐藩镇们更是动不动就依仗手中的军队欺负中央,为了平衡国内汉人的藩镇,唐朝决定再次引进西北的内亚部族,这一次被选中的是沙陀人。作为突厥人的一支,沙陀人有着仿佛与生俱来的骑射本领,又出生在西域这种被三大文明圈冲突的地方,学会了使用具装骑兵。

    从庞勋之乱开始,沙陀骑兵穿着重甲拿着铁锤和马朔冲击敌阵的英姿给中原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到了五代乱世,沙陀人的武力优势真正地体现了出来,朱温虽然在理论上有着更为丰厚的资源,但是却无法奈何用中亚蕃族武力维系的后唐。

    此后面对崛起的辽国,五千以沙陀人为核心的骑兵在大草原上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对决,从正面将其击败,却也唱响了了大唐西军的挽歌。可惜,李存瑁作为一个沙陀人真当自己姓李了,没有采取类似满清的做法去保持本部族军队的战斗力,加上战争的损耗,到了宋已经看不到沙陀骑兵的身姿了。

    “这正是由于越向西越闭塞,且环境恶劣,一人一户难以生存,必须依靠部族的力量才能够活下去。因此各个氏族之间有着浓郁的地域羁绊,且部落成员往往是几代人都居住在当地。由这样的部族成员组成的军队往往对首领非常忠诚,十分愿意服从各自酋长的指挥,加上部落制度保障了部落兵战死后,其父老妻儿有基础的生存保障,作战起来也自然悍不畏死!”赵喝了口酒,又吃了个蛤蜊才接着道。

    “同样畲族世居于两广之地,那里同样生存环境异常恶劣,他们不得不与其他部族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居住在半军事化的寨子中同吃同住,这使得他们一旦对某个群体开战,特别容易形成编制和战斗力。”赵言道,“当年淮军成为我朝的军中支柱也是同理,他们在北方沦陷后,大举南迁居于两淮地区,成为客家人。面对当地土著的欺压和游牧民族的侵略,他们不得不形成以宗族为纽带的共同体,战斗力自然强悍无匹!”

    “臣多有不解,为何唐军在依此引入西北各部族后,以唐之兵器和装具,配备了来自比西域更西边的骑兵技术后,打造了一支盛极一时的强军,而最终又衰落了呢?”陈任翁听罢琢磨了下皱着眉问道。

    “咱们便以侵占中原,迫使我朝南渡的女真人来说吧!”赵言道,他知道军事外行往往喜欢说一支军队有多少人,但是有军事常识的都知道,编制才是一支军队的根本。

    一群临时拉过来,连长官是,谁部队番号叫什么都不知道的单个壮丁,在战场上很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军事术语中一个词叫做“成建制歼灭”,无论这支部队战损多少,只要部队的建制还在,那么恢复元气就是时间问题。

    而游牧民族的一个部落只要出兵了,每个士兵立刻就能知道自己的指挥者是谁,自己的队列在哪儿,一个个的部队就是一个个天然的军事单位,用不着磨合和训练。因此只要这个部族不被打散重组,战斗力就不会被削弱。

    “女真仅以数年功夫便攻灭了契丹、渤海等诸国,有着满万不可敌之名,可维持了不过百年便又被蒙古所灭。究其缘由,朕以为有二:其一女真人口较少,他们在征战中为了补充兵力而不得不吸收汉人来补充,因而无法维系此前的军事系统,战斗力不可避免的被削弱;其二,女真人迁入中原便意味着失去了东北严酷环境的锻炼,再难以维持凭借严酷环境磨练出来的伍德支撑,兵丁的战斗力一代不如一代,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赵分析道。

    “如陛下所言,当下的鞑子也在走当年女真人的老路,随着他们所拥有的部族不断的分裂和重组,融合进了各自不同的被征服民族,战斗力必将越来越弱,终不敌我朝王师!”陈任翁初时有些兴奋地,当前的形势也正印证了陛下的说法,可他转而又一惊道,“陛下,当前我军也在不断扩编重组,业已逐渐打破昔日以泉州和琼州籍为主体的军队编制,是不是也会重蹈覆辙呢……”

第1001章 势在必行() 
    陈任翁的担心其实正中要害,当下宋军其实也正处于由过去偏据一隅的武装团体,转型为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而事实上,在琼州帅府军初建时赵选择以地缘为纽带,血缘为枢纽的组织结构,是近代以前最有战斗力的结构,非常适合古典军事政府和殖民拓展的军事编制,但结果往往是昙花一现后便迅速凋零,一些有为的君王也试图改变这种局面。

    从大唐的历史可以看出有着游牧民族骑射功夫的西北部族,可以在骑兵对决中击败来自东北的契丹和奚人,如果对上没有优质骑兵的南方部队,那更是一边倒的屠杀。不过这里有个前提:就是维持西北汉人小共同体的活力和中亚高军事冲突地区输入的军事组织方式和军事技术、武器装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唐肃宗也试图拉拢回纥军这股东亚地区排名第一的骑兵力量,他曾许下诺言,让回纥骑兵掠夺首都的女子和财帛,后来更是将嫡亲公主送给回纥人和亲,要知道这是过去突厥人都没有的待遇。但是,早年的愚蠢政策也付出了代价,唐朝中央直至灭亡再也没有恢复过去的权威。

    而赵也知道后世的的清朝和金朝一样,努尔哈赤也想要通过吸收汉人去补充兵源,因此在他执政期间,满汉并不隔离。但是,到了皇太极时期情况就完全变了,因为他有了入主中原的野心,在加上境内汉人的增加,迫使他采取满汉隔离的措施。事实证明,确实有着先见之明,由于被隔离的关系,满城中的旗人还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自己东北老家的组织结构。

    另外清朝统治者也意识到迁入关内意味着失去了东北严酷环境的锻炼,八旗清朝的对策是不断从东北老家运输索伦等民族来“输血”。但是,这终究是杯水车薪,东北的地理环境相对比较隔绝,输入输出的通道总共就俩,一个中原,一个北亚。这使得东北地区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人口上都属于东亚范围的“地板”,只能凭借严酷环境磨练出来的武德勉力支撑。

    不过这些措施也是相对有效的。入关后,每次前线伪军和南明军队交战不利,就会奏请“真满洲”去压场,乃至到了康熙年间,和准格尔人交战也频频出现八旗的身影。相比同样来自白山黑水,一到中原的花花世界就迅速堕落的金人前辈,他们的战斗力也就相对保持的久,坚持了百年时间。可当关外的输血再也没办法维持关内的军事系统之时,清王朝所依赖的八旗武装实际上的瓦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