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07-心灵的故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为重要的是,劳伦斯的长篇处女作《白孔雀》受到胡弗的赏识并经他的手推荐给信誉较好的海尼曼公司。海尼曼不仅同意出版还与美国一家公司签约准备出美国版。    
    在一波波接踵而来的对劳伦斯的惊喜或褒贬中,似乎只有《英国评论》的接任主编诺曼·道格拉斯看得最清楚。他说:“人们普遍认为劳伦斯是个愤世嫉俗者,这看法错了。他天性坦诚,像孩子一样好奇。他的心灵压根不复杂。他对待大地上普通的生灵报以温情和礼遇……他这人身上有股子自然气息,也就是泥土气。”    
    这正像以后弗里达对劳伦斯的评论:“人们似乎发现很难理解他。可能这是因为我们太习惯于拐弯抹角地获取印象了,一旦过于赤裸直接地接触点什么反会感到刺痛,读劳伦斯的作品就是进行这种赤裸直接的接触。”    
    这段时间里,似乎杰茜和劳伦斯之间的恋人关系又恢复了。胡弗自然把杰茜看做劳伦斯的女友,邀请她和劳伦斯一起到伦敦参加文学界的活动,劳伦斯顺便带杰茜游览伦敦,进剧院看歌剧。此时,劳伦斯与其他两个智力不凡的女性恋爱未果(艾格尼斯·霍特和海伦·霍克),冲动之下向杰茜提出做爱。杰茜本就盼望劳伦斯回心转意,认为这是劳伦斯的正式求婚,欣然以身相许。但其结果令劳伦斯失望——他感到杰茜像个修女,毫无性的激情。而劳伦斯在强烈母爱的笼罩下时间过长,对两性合卺不过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根本缺乏本能的冲动。一方面他期待着激情的交锋,另一方面他需要的是女性的主动。或许这就是他以后遇上情欲女王弗里达后彻底被她引诱并唤起激情的主要原因。或许劳伦斯一辈子都抱怨母亲,认为是母亲的强烈控制使他陷于性爱的被动。    
    但此时劳伦斯最为钟情的女人还是海伦·霍克,一个同是伦敦郊区的小学教师,同样在从事写作的人。她与劳伦斯一见如故,倾诉个人生活的不幸。劳伦斯甚至以她的私人生活为蓝本创作了一本被当时的道德观所难容的私情小说《逾矩》。但这个伦敦女人与两性的情感交往都很复杂,心灵伤痕之重是年轻单纯的劳伦斯所无法理解的,他们不可能走到一起;另外,这个伦敦女人虽然对劳伦斯的文学天分倍加赏识,但对这样一个尚在底层挣扎的穷小学老师的前途似乎并不看好。这就注定他们只能作朋友,甚至是挚友,但不会是情人。天真纯情的劳伦斯甚至可以无视海伦过去的复杂经历,陪伴她出游散步谈心,一心一意帮助海伦走出情感困境并向她求婚。但这位自视甚高的未来的女作家终于没有答应。他们历经感情纠葛,还是以劳伦斯伤心罢手为止。    
    与海伦恋爱未果,理应收心善待杰茜了。但可怜的杰茜还是没有赢得劳伦斯的心。此时的劳伦斯正值25岁,晚熟的他对婚姻和性爱仍旧困惑不已,他同时与不下四个女性交往,其中还有已婚女性。这些人性格各异,令劳伦斯无法心定,难以选择——爱到底是什么?这个凭着热情和对乡村田园景色酷爱而写出诗歌和小说的青年作家此时仍一头雾水。他使用的是排除法,对不符合他理想的女人一个个放弃。杰茜不幸成了第一个牺牲品:她像普通的东方女性一样恬淡顺从,传统的家教让她对性抱有羞耻感,无法积极投入,始终处于被动拘谨状态,因此令劳伦斯这个对爱充满激情幻想的人感到失望。    
    他感到杰茜不过是母亲的化身,过于从理性上控制他,而缺乏女性的魅力。相比之下,性格刚毅,身材健硕的露易(《虹》中厄秀拉的原型)似乎更吸引劳伦斯。此时的露易已经在莱斯特郡当了小学教师,经常到伦敦来看望劳伦斯。这个女人很性感泼辣,但决不温顺,而且传统理智,不会在婚前同居。而此时劳伦斯工作时间不长,一贫如洗,根本没有条件结婚。25岁的劳伦斯深陷欲望和现实之间难以平衡,自然对露易心怀怨怼,两人的关系若即若离。但露易是不肯轻易放弃劳伦斯的,她的生活圈子中根本没有比劳伦斯更出色的男人让她痴迷,她只是为理性和传统观念所桎梏,不肯跨越性爱雷池。    
    这个时候的劳伦斯在克罗伊顿似乎很是孤独,爱情上如此,工作上和社交上亦然。劳伦斯接受了克罗伊顿小学的教席,年薪95镑,离开母亲独立生活。杰茜回忆说他临走前情绪低沉,就像被判了流放一样。母亲也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一个劲儿地叨叨:你走了我怎么帮你?你上大学时还得我天天熬好了粥叫你起床呢。    
    他在学校附近的一个人家里租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但很明显与男主人关系处得不和谐。那位琼斯先生不过把劳伦斯看成是来伦敦谋生的小镇知识分子,对他倨傲,还教他怎么读文学作品呢。    
    劳伦斯不太喜欢学校朝九晚五的死规矩,每天盼着的是下午放学的钟声。他不大会为人处事,总喜欢在讨论会上和别人争论直至争得面红耳赤。所以在老师们中间几乎没有太知心的朋友。他甚至敢于抗上,当他上课时有上级官员进教室视察,受到他的抱怨,以至于那个视察官再来学校时马上声明:“你们这里写书的那个家伙在哪儿?他那个班我就不去了,我才不找他在哪本书里损我呢。”所幸的是,当时的校长是个开明大度的人,从不计较劳伦斯的年轻乖张,也不限制劳伦斯的教学方法,任他自由施展自己的才华。看他一个人孤寂可怜,还时常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    
    因为有了这个校长的宽容,劳伦斯对教学工作还是很投入。他尤其喜欢教孩子们画水彩画,这是劳伦斯学习写作之前就开始的爱好,绘画伴随他一生,终于在临死前在伦敦举办了自己的画展。他的绘画才能很是了得,这一点在《儿子与情人》的以自己为原型的男主人公保罗身上有突出的展示。如果劳伦斯不精于绘画,他是塑造不好保罗这个人物的。劳伦斯特别喜欢带着孩子们开展课外活动,替他们修改文章给报纸投稿,孩子们演出《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他会不辞辛苦地替他们画全部的布景,替他们改写台词。这些孩子偶然在伦敦的报纸上读到劳伦斯的诗歌,甚至会把他们的意见写成诗贴在劳伦斯的桌盖下,第二天他进教室翻开桌盖时就能看到。孩子们这种方式劳伦斯很欣赏,表示有些句子需要改写。    
    如果劳伦斯全心全意当个教师,他会是个十分招孩子们喜爱的教师。他也从孩子们的回报中得到欣慰。但这里只是他人生之旅的小小客栈,他不可能恋栈于此。如果他的理想是教书,他早就会选择读学位去教中学了,至少中学教师的工资要高。    
    但作为一个志存高远但又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他很难交上知心朋友。捉襟见肘的那95镑工资甚至让他无法尽快结婚成家,此时他的衬衣都是打了补丁的,他甚至没有一双像样的靴子。那个理智的露易态度很明确:攒钱结婚,明媒正娶,决不在婚前苟合。劳伦斯的社交圈子不大,限于克罗伊顿的小知识分子,多信仰社会主义和费边主义。但他渐渐发现,“克罗伊顿的社会主义者们愚蠢,费边分子们无聊至极”。因此他仍和家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次镇上的社会主义者们在霍普金家聚会议政,他都要从伦敦赶回参加并积极发言。但他的发言往往转移到艺术上,最著名的讲演是《艺术与个人》,令小镇的政治家们不得其解。    
    


第一章 伊斯特伍德第四个家——爱的死亡与再生地(3)

    小镇上让他惟一臣服的智慧长者就是威廉·霍普金先生。霍普金这个邮递员的儿子成长为一个知识分子,但没有趋附权贵,而是一生信仰社会主义并身体力行实践之,为矿工们争取权益,谋福利。他在伊斯特伍德德高望重,把小镇治理得井井有条。劳伦斯从小就信赖这个年长自己23岁的叔辈,喜欢和他在乡间散步,听他讲小镇的发展和镇子上的人物掌故。这个如父如兄的人在他心目中足以代替自己的父亲。以后劳伦斯在创作《虹》和《恋爱中的女人》时,就把霍普金家住的街道作为原形写了进去。他还在1919年写的话剧《一触即发》中以霍普金为原型创造了一个口若悬河的社会鼓动家,因为他太了解霍普金的思想和讲演技巧了。霍普金似乎是劳伦斯在小说中极少赞美的原型人物之一,足见其对劳伦斯的魅力。读这个剧本,我深深感到了劳伦斯作为矿工的儿子对劳动阶级的热爱和作为中产阶级之游离的一员对劳动阶级的蒙昧表现出的无奈。他是把拯救劳动阶级于蒙昧之中和遏制有产者的贪欲的希望寄托在霍普金这样有教养的知识分子身上的,这样的人能维持阶级之间的平衡。劳伦斯在小说《努恩先生》中几乎是如实描绘了霍普金:“英俊,生着突出的脑门,留着短胡须,是个社会主义者。看上去就像莎士比亚的雕像,但远为优雅......他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很有点基督气质……”    
    若非劳伦斯臣服的人,是得不到这般礼遇的。他们这对忘年交一直心心相印,劳伦斯每有作品都要题赠霍普金,并与之保持长期的通信联系。霍普金也珍惜劳伦斯的才华,将他的赠书和来信一一保留,还搜集了不少有关劳伦斯的书籍,日后捐给了镇图书馆,成了专门的“霍普金收藏专柜”。    
    劳伦斯受到霍普金的影响是深刻的,可能对塑造他的人格具有意义。他的品格具有社会主义的底色,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早年霍普金对他的影响造成的,当然这与他的矿工出身也有关。当他看到美丽的山乡被私有企业毫无节制地荼毒,看到古雅的城镇建筑格局受到无政府行为胡乱糟践时,他自然要求将土地、工业和交通运输国有化,以为那样就能“一点一滴地把英国建成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这种朴素的社会主义呼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