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懒散初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敢再挑衅大唐的威严。

    李休同样也在殿内,现在他的心中也颇为不平静,因为他没想到平定这次吐蕃之乱的关键人物竟然是席君买,甚至如果不是这次的事,他几乎都忘了大唐还有这么一个传奇的人物。

    席君买在历史上不如薛仁贵等人有名,历史上对他的记载也不多,无非也就是说他善使枪棒,弓马娴熟,能开六石强弓,除此之外连生卒年月都不详,甚至记载的关于他的战线也只有一件,但也正是这件战线,就足以让他名留青史。

    在原来的历史上,席君买同样也是个小小的果毅都尉,当时吐谷浑也已经归附大唐,所以大唐开始在吐谷浑驻军,而席君买就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当时吐谷浑位于大唐和吐蕃之间,哪怕是归附了大唐,国内依然有不少人与吐蕃眉来眼去。

    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吐谷浑的宰相宣王忽然发起叛乱,甚至想要挟持吐谷浑王投靠吐蕃,这时席君买率手下一百二十骑,竟然一举大破宣王的上万大军,甚至还亲自斩杀宣王兄弟三人,此一战使得吐谷浑的叛乱立刻平息下来,而席君买也凭借着百骑破万军名垂青史。

    不过历史上对席君买的记载也只有这么一件,甚至这一战后,连朝廷如何奖赏都没有记载,这就有些奇怪了,所以后来有人猜测,席君买虽然立下了奇功,但可能是擅自出兵,毕竟他只是个小小的果毅都尉,上面还有一个校尉压着,而擅自出兵可是军中的大忌,所以他虽然立下大功,但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奖赏,史书上也只是一笔带过,对他也没有太多的描述。

    现在随着李休的穿越,吐谷浑并没有像原来历史上归附大唐,而是直接被侯君集和程咬金用天花给灭了,吐谷浑境内的百姓十不存一,彻底的被大唐给吞并了,如此一来,席君买自然也没办法像原来历史上那样平定叛乱。

    不过也正应了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席君买虽然没能像历史上那样平定吐谷浑之乱,但毕竟不是普通人,在这次吐蕃入侵大唐时,他也再一次大放异彩,同样以一百多骑凿穿了吐蕃数万人的大军,虽然这也有其它唐军牵制的功劳,但他的表现也依然十分的惊艳,甚至足以与上次薛仁贵在高句丽的表现相比。

    想到上面这些,李休也不由得心中高兴,一方面是为大唐出现这样的猛将而高兴,另一方面则是为自己改变历史后,并没有埋没了席君买这员名将而高兴,可惜现在席君买追杀松赞干布进到吐蕃,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否则一定要亲眼见一见他!

    吐蕃犯边这么大的事情就这么解决了,李世民在高兴过后,也立刻派人去松州那边准备犒赏三军,特别是席君买这个功臣,更是一定要宣进京亲自奖赏一番。

    更让李世民感到高兴的是,吐蕃这次惨败而回,甚至现在大唐的军队都已经杀进吐蕃,边界自然再也没有了威胁,如此一来,他也可以放心的去泰山封禅了,至于善后的事也不需要他亲自处理,顶多派个大臣前去,如果能抓住松赞干布自然最好,如果抓不住,那就狠狠的敲吐蕃一笔,至少让他们数年内都缓不过气来。

    今天李世民召集群臣过来,一方面是通报吐蕃大败的消息,另一方面也是继续商议去泰山封禅的事宜,虽然因为吐蕃犯边的事耽误了几天,不过倒也没什么关系,而且这次大胜也给泰山封禅起了一个好兆头,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李世民的信心。

    三天之后,李世民终于率领着文武百官离开了长安,李承乾做为监国坐镇长安,不过李世民虽然离开了长安,但各地送来的奏折大部分还是要送到他手中处理,毕竟李承乾只是太子,有些事情也无权做主,另外这几年李承乾也闹的太过分,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也再次减小了许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也不知道李世民是怎么想的,竟然把李泰也带在身边,看样子是打算让他随自己一同去泰山封禅,对外的解释是李泰的封地本来就在山东,泰山也在李泰的封地之内,所以这次由他陪同也是应该的。

    不过李休却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恐怕李世民是知道让李承乾担心监国后,李泰肯定会心中不快,所以才带李泰一起去泰山,这样一来,两个儿子都得到了好处,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李世民这个父亲的倒是不偏不依。

    但是李世民却忘了,他不是个普通的父亲,而是一个帝王,这种做法非但不会让两个儿子感到公平,反而只会加深李承乾和李泰之间的裂痕,特别是李泰,封禅这种事意义重大,李世民如果带上李承乾倒也没什么,可是现在却只带了李泰,只会让李泰产生更大的妄想,坚定他夺取太子之位的信心。

    一想到上面这些,李休也不由得叹了口气,虽然他明知道李世民的做法实属不智,但却没办法劝说,因为李世民也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个李世民了,特别是随着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对别人的劝说也越来越听不进去,所以李休和长孙无忌也都学会了在说话时保留几分,现在李休更是退出朝堂,除了李承乾和原因外,也和李世民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梁父山() 
    自古以来,泰山身上就被华夏赋予了太多的神话色彩,甚至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天堂,这也是历代帝王纷纷赶来泰山封禅的主要原因,而今天泰山终于又迎来一位伟大的帝王,那就是大唐的皇帝陛下李世民。

    李世民一行人离开长安后,经洛阳等地一路向东,最后很顺利的到达泰山脚下,也许是因为之前吐蕃的惨败,这一路上也十分的平静,最有实力给大唐添乱的薛延陀和西突厥都被唐军死死的盯着,一动也不敢动,其它的小国也没实力搞事情,这也终于让李世民圆了封禅的心愿。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泰山脚下,李世民立马驻足在一块山石上,仰头打量着眼前巍峨的泰山感叹道,只见泰山山峰层叠,赤白的山石与青翠的植被夹杂其间,哪怕还没有登山,就已经让人有种心旷神怡之感。

    李休也站在李世民的身后,这时他在打量着眼前的泰山,虽然他知道泰山的海拔并不是很高,好像只有一千五百多米,但是并不妨碍这座天下第一山的名头,甚至站在泰山脚下,才能真实的感受到“高山仰止”这个词的含义,这主要是因为泰山是整个齐鲁平原的最高点,站在山顶时,整个齐鲁大地一览无遗,所以才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语。

    不光是李世民和李休在打量着泰山,旁边的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等人也一个个抬头打量着这座号称五岳之首的高山,自秦始皇开始,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皇帝前来泰山封禅,而封禅不但对帝王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同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若是能够随同李世民一同登上山顶祭天的话,对于他们来说也将是无上的荣耀,只不过每次皇帝祭天时都只会带上少量的大臣,像李休和长孙无忌这种自然不用担心,而剩下的就要看他们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了,所以在来的路上,这些人就开始憋着股劲,这时到了泰山,他们一个个也都不禁有些忐忑起来。

    “陛下,泰山的风景虽美,但咱们今天还要直到梁父山那边,现在天色已经不早了,咱们是不是也该赶路了?”不过正在这时,忽然只见魏征上前开口提醒道,也许是封禅在即,魏征也知道李世民现在激动的心情,所以说话的语气也不像以前那么生硬。

    听到魏征的提醒,李世民这才醒悟过来,当下也是哈哈一笑,随后就率领着队伍往梁父山的方向赶去。

    封禅分为两个步骤,一为祭地,二为祭天,祭天自然是要登到泰山之巅,但是祭地却不是在泰山,而是在附近的梁父山,就是那个诸葛亮喜欢梁父吟的那个梁父山。

    说起到梁父山祭地的这个规矩,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因为当初秦始皇封禅时,召集齐鲁之地七十多个儒生,前来讨论封禅的礼仪,但是这些儒生却是争论不休,有人说要以蒲草裹住车轮,免得伤到山上的草木,有人说要扫地而祭,铺上用菹秸做的席等等,结果秦始皇一怒之下将这些儒生全都赶走,乘坐自己的车子上山,先到泰山上实行封礼祭天,再到梁父山实行禅礼礼祭地,这套礼仪基本是战国时祭天帝时稍加改变而成。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他却先到梁父山实行禅礼祭地,然后才到泰山之巅祭天,并且还采用祭太一神之礼,整个典礼十分的庄严隆重。因为汉武帝是奠定儒家地位的帝王,再加上秦始皇的名声不好,所以后世的帝王再来封禅时,全都采用了汉武帝定下的规矩。

    梁父山位于泰山东南方向,两者相距不过两百里左右,而且因为泰山的重要地位,所以这里的道路也颇为发达,两座山间也有官道相通,所以李世民他们一行人快马加鞭,最后终于在天黑前到达梁父山,当地的官员也早就准备好了住宿的地方,倒也十分的方便。

    梁父山又名迎福山,因为帝王到泰山封禅必来梁父山祭地,所以这座山又被称为地神,据说当年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经担任过梁父尉,而他也曾经随父亲在梁父山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所以对梁父山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也格外喜欢梁父吟,当然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并不可知,但却更加增添了梁父山的名气。

    休息了一晚之后,第二天一早,李休就特意早早的起床,打量着这座传说中的地神,因为昨天来的时候天都黑了,只能看到一座山的轮廓,现在才总算看清了这座梁父山的真面目。

    梁父山其实很矮,估计还不到三百米,但是山势却十分的险峻挺拔,据说山巅还有一块刻经石,上面雕刻着整部的大般若经,而且这块刻经石形如巨佛端坐,所以梁父山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