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台吉近年来虽然在努力推行礼仪,但他手底下不修边幅的家伙太多了,这实在非一日之功。只不过文臣里面像宁完我这样的却是不多见。
宁完我看完消息,也明白为什么找他了,也不磨蹭,直接请命:“臣请命往明京走一趟,必让明国朝局,陷入混乱。”
黄台吉对宁完我的态度很满意:“这事情肯定是需要卿去的,只是这消息里说崇祯病重,众卿说说到底有几分可信?”
范文程直接下结论:“崇祯病重之说,倒是只有五分可信,但是从这消息来看,崇祯无论是得病,受伤,还是不在宫中,或者其他情况,总之是肯定出状况了无疑。”
刚林点点头,他研究过崇祯这个人,对比历代明朝帝王,崇祯有很多不同之处:“崇祯自继位以来,从未怠政。他虽然才能不足挂齿,但勤政之处,却仅次于陛下。”
黄台吉脸一红,他这些日子沉浸在海兰珠的独特风情之中,哪有什么勤政?
刚林继续说:“按崇祯对于政务的把细,半月不处理政务,绝对出问题了。”
希福因为职务需要,专门研究过明朝的体制,这时候补充道:“按照明国的制度,能够八百里加急报信,除了军情,便只有灾情。而无论是哪种,都兹事体大,须得朝会讨论之后才能回复。明国之前几个皇帝经常不上朝,朝中事情都是这么办的。内阁接到消息就能直接处理这种情况,只能是已经有所预料,提前讨论过了。天威难测,能预见的,当然是军情。内阁再有权利,非特殊情况,也不能直接批复军情。只能是崇祯出问题了。”
鲍承先熟悉军务,他的角度又有不同:“臣建议陛下调动斥候探查明军动向是否有异。崇祯不能理政,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便是效法陛下,御驾亲征。若边界上的明军并无异动,也有可能是其国内匪患做大,亲征剿匪去了。”
刚林不解:“御驾亲征这种事情,不是应该大肆宣扬,才能提振士气吗?偷偷摸摸去,还不如不去吧?”
鲍承先道:“或许是怕被我们知道,出兵袭扰,所以暂时保密。临阵交锋之时站出来鼓舞士气,一战而成,届时就算我们出兵,他也可以从容回京或者回军,至少剿匪的计划已经完成。”
这说法无疑也是有可能的,黄台吉点了点头,看向宁完我:“宁卿怎么说?”
宁完我摇摇头:“回陛下,以臣所见,从这消息里判断出来的结论,远没有亲去明京一趟,得出的结论准确,所以不想随意猜测。但是有一点臣想说明,就是这个传递消息的人,实在是太没有水平了。”
黄台吉一愣,消息来源是另外的系统,却不能被这些外臣所掌控。只是这人能探查明京深宫内院,内阁诸相,本事自然是大大的,即便没得到确切的消息,也只是对面封锁的好,怎么能说没有水平呢?
随即扫了一眼其他四人,居然都没有对宁完我的说法表示惊讶,显然他们本来也是这么想的,只是没有说出来。
黄台吉虚心道:“宁卿说说怎么没有水平了?”
宁完我解释道:“第一点,崇祯何等勤政,他不临朝,又没有合理解释,当然,明廷对此的所有可能解释都应该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这本身就说明有大事发生,这个时候就应该第一时间回报,而不是等了半个月。”
黄台吉点头认可,但心中却是不以为意。这个不是细作水平的问题,而是通信线路的问题。关内外传递消息,哪有那么容易?锦衣卫难道都是吃素的?不达到一定等级的消息,是不可能立即通传的,否则传递消息的次数多了,暴露的可能性就太大了。
“第二点,怀疑崇祯病重,你去查太医院为主啊,跟曹化淳和内阁一群老狐狸叫什么劲?”
范文程一旁道:“想是太医院也被曹化淳给严密控制了,无论崇祯是否病重,太医院都该被控制住,曹化淳不会蠢到把这个忘掉。”
宁完我虽然不服,但他不会跟范文程较劲。他自知跟范文程比,他能力或许不缺,但性格差距太大。范文程为了前程可以忍辱,他却不行!不过要不怎么人家能当大官呢?但是这种无关人身攻击的小问题,宁完我觉得退一步就退一步。
他是聪明人,不会去随意竖这个敌。不过他心中却是怀疑这消息传递与范文程有关,否则他插什么言?他的智慧会看不出这里问题?对于黄台吉居然把细作部门交给范文程打理,既感不可思议,又感到对范文程深深的忌惮。对于黄台吉对范文程的信任的评估,又上调了五分。
“也不排除这种可能。第三点,八百里加急特征明显,沿路探去,很容易知道来源,即便需要时间,最起码该说明方向。第四点,所谓内阁直接回复,狗屁不通!内阁说不定只是回个‘知道了,稳住,静候’的消息,这样也能叫直接回复?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他这消息具体消息没有几条,几乎全是他的臆断,他以为这是上书言事啊?言官出身的吧?简直莫名其妙!”宁完我说着说着,还是没压住脾气,一顿狠批。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三十六章 靠六间主动卖国()
宁完我说的这些,都不是什么高端技巧,但凡有点水平的细作,都不会犯这么多错误。这也是四个文臣看了消息之后,并没有像黄台吉那么激动的原因,他们对于这个消息本身是存疑的。
对于刚才范文程突然插言辩解,不止宁完我莫名其妙,其他三人也不明所以。倒是黄台吉对此了然,没有意外,知道范文程是判断出了消息来源。这消息不是满清自己的细作送来的,而是另有来源。
黄台吉当然没有把手底下的细作部门交给范文程管理。这不是信不信任的问题,而是最基础的帝王心术。而且就算他给,范文程也得敢接啊?范文程以汉人之身,在满清的朝廷里面做实际上的文臣之首,本就被许多满人大臣嫉妒和怀疑,要是再接触这么敏感的部门,一丁点疏漏就足够他死好几回了。
说起来,满清自己的细作系统,黄台吉一直很重视,但是收效并不显著。
黄台吉的父亲努尔哈赤打下辽东这么大家业,除了他本身战场指挥的能力外,很大程度在于他用间的能力。
努尔哈赤曾被辽东总兵李成梁收养。从那时起,他就在整个辽东广撒金银,密植眼线,大肆结交各路人等,与之交通消息。等他起兵之时,多年的付出有了回报,明军在辽东的所有部署,兵马虚实,那个将领敢战,哪个将领易降,全都在努尔哈赤掌握之中。他所谓战无不胜的赫赫威名,根源就在于孙子兵法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每次都是通过间谍手段将敌军行动事无巨细了解之后,分析出弱点所在,针对性的出兵。努尔哈赤的老对手之一,大明前兵部尚书王在晋评价他说:“奴酋举动必先布机关,潜图协应。虚实之情,头头熟;缓急之势,着着不差。”
努尔哈赤善于用间,也肯下大力气用间。但限于辽东的特殊情况,他自己培养的间谍势力,最终被阻隔在山海关,几次向大明探出触角,动作稍大便被拔除。
向关内派细作,如果是常年在辽东居住的,因为地域和气候,生活习惯等差异,特征实在太明显。而关内投降的,一个个在大明都是有名有姓的,短时间或许可以潜伏,稍微活跃就容易被锦衣卫识破。
最初的时候,努尔哈赤是想直接走上层路线的,他直接派人贿赂魏忠贤,想要把魏忠贤发展成他在大明最大的内奸。但是魏忠贤能够权倾朝野,岂会是傻的?他在大明已经是九千岁了,天启又对他言听计从,大明相当于是他手底下势力,他岂会傻到帮努尔哈赤出卖大明?那不是出卖他自己吗?魏忠贤当即厂卫齐出,将努尔哈赤在大明腹地的细作连根拔起。至于山海关以及关外,已经几乎无法区分到底谁是细作了,除了严加防范,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崇祯即位以后,魏忠贤做的决策几乎都被推翻了,只有严查细作这件事,从未放松过。他怀疑魏忠贤的一切,却不会怀疑魏忠贤私通后金,只有弱势的一方,才会在内斗时借助外力,而魏忠贤在倒台前一直保持绝对强势。崇祯能够赢,只是占据了名分大义上的优势,以及一个突然性而已。
黄台吉即位后也从未放松过对大明内部消息的打探,但细作网络只能渗透九边,无力深入大明。
这个时候,范文程给他出了个主意:派细作深入大明长期潜伏难度太大,那干脆不潜伏了。直接一路走过去,一路收买,让明人中的“有识之士”,自己给咱们送情报不就得了?成功了就有了消息来源,失败了也能搞得大明人心惶惶,彼此猜忌。
打那以后,黄台吉对于大明的消息打探容易了许多,但却也不是没有问题。这些被买通的细作,没有经过严格的组织培训,业务能力实在差强人意。又因为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打探的消息往往散碎不成形,需要二次整理。
以上就是满清在大明细作体系的现状。不过这次的消息,却不是这些人送来的。满清收买的细作,对于皇宫内的崇祯以及内阁几位大学士,还是鞭长莫及的,那些都是锦衣卫关注的重点,收买容易,传消息难。
这次的消息,是来自满清最为坚实的盟友,第一批且是主动联系努尔哈赤给予帮助的八大晋商。孙子兵法说“用间有五”,可能即便是孙子,也想不到还会有这种第六种间谍:主动间。
八大晋商在大明与满清之间,往来无忌。各种武器粮食源源不断的被运到满清,这才是满清崛起的真正关键所在。否则没有自主修复能力,光靠缴获,如何支撑得起和大明之间几十年的拉锯?
这消息是八大晋商在京城的商号掌柜汇报给东家的。他们出于商业目的,本就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