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家圣明!”

    王韵躬身道:“可若是眼下让百万大军先进入契丹,以战养战,我大军之消耗可为寥寥!朝廷只需负担一小部分的军粮开销便能养活他们,还有军功在前,必然让将士们奋勇进攻!”

    

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以战养战() 
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大地,契丹草原上驰骋的骑兵不再是契丹人的专利,大宋的铁骑,汉家王朝的彪悍展露无疑,风一样的骑兵,吹雪似得带起草碎,在风中飘荡。

    汉家男儿的呐喊再次响彻草原,这是大宋的骑兵,这是大宋皇帝的麾下。

    大宋的骑兵分为两种,一种是人马具甲的重骑兵,一种是穿着胸甲的轻骑兵,事实上胸甲骑兵在契丹人看来也应该属于重骑,但在宋军之中却是属于轻骑。

    这样强大的军力让契丹人着实嫉妒的很!为何宋军能如此强悍?自然是因为国力强大!

    可你大宋国力如此强大,需要来契丹打谷草吗?!

    大宋骑兵如同风卷残云,在契丹的土地上驰骋不算什么,可他们不是来赛马的,而是来干契丹人的老本行“劫掠”。

    骑兵以百人为一队,带着不少空的战马抵达,一旦抢夺了粮食,便放在空空如也的马背上运走,而且绝不拖延,只以粮食为目标,不和契丹的骑兵纠缠,也不屠杀契丹百姓。

    这种单单是以劫掠粮食为目标的行为让契丹人叫苦不迭,为何?因为契丹的粮食本就不够吃的!

    谁能想到,一直打谷草的契丹人居然会有被劫掠的一天,谁能想到从不打谷草的宋军居然开始打谷草了?

    这简直是天下奇闻,但最让契丹人雪上加霜的是宋军打谷草的规模太过庞大。

    只要是契丹境内上京道附近的城池都受到了宋军骑兵的威胁,如蜻蜓点水,一沾就撤,契丹守军根本无法阻拦,短短十里地的距离就有三队队甚至是五队大宋骑兵的劫掠。

    人数不足的契丹军根本应接不暇,往往是他们赶到的时候宋军已经撤走,甚至还能看见他们撤走时留下的烟尘。

    再加上不知宋军人数几何,契丹骑兵不敢轻易追击,只能丧气而回,充分的体现了游击战术的精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

    当然这是赵祯提所出的,非常自然显著,充分运用了后世太祖的游击理论基本上总结了游击战术的精髓,这十六字的总结连王韵都赞不绝口,不断的感叹:“官家用兵如神也!短短十六字,道尽袭扰本质!”

    这一套对大宋骑兵袭扰卓有成效的战术却成为契丹人的梦魇,这不是寻常打谷草,这是在从契丹的身上割肉啊!

    别以为就这样完了,对于能抢收的粮食宋军一律“帮助”契丹人抢收,对于不能抢收的宋军自然也不会留给契丹人,一把大火“教你做人”…………

    这当然不是赵祯提出的,而是王韵直接提出的,为的就是对契丹的补给造成重创,使得契丹国内本就严峻的形势雪上加霜。

    作为皇帝赵祯也是这个意思,但却不能用圣旨的形势发布,因为这会让外人觉得大宋的皇帝冷酷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只有明白圣意的王韵提了出来,并且严厉要求打谷草的将士们执行,这多少让赵祯有些惊讶和欣慰,一个能理解圣意的参谋可不好找,尤其是他愿意替自己背负这个骂名。

    战争就是战争,哪有那么多人性和感情,其中除了胜负和利益,不会夹杂着任何东西,只有双方之间的你死我活,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赵祯一直以此为座右铭,提醒自己。

    当战争到来的时候,一切的阻碍都要靠边站,人性算什么,吃不上饭的契丹百姓又算什么?一切都是为了战争的胜利,谁让他们是契丹人,谁让他们不早早投靠大宋。

    这是赵祯的想法,也是大宋将士的想法,在这个时候人都是自私的,因为这是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战场上不需要怜悯,不需要同情,甚至不需要仇恨,有的只有生或死。

    宋军的这一行为相当于在切断契丹人的后路,缺少粮食的他们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和大宋背水一战。

    即便是想撤走也需要大量的粮食,否则契丹近百万人上哪不要大量的粮食?契丹人就是想向北撤离都没有机会,宋军的目的自始自终都不是击溃契丹人,而是彻彻底底的击败,让他们归顺…………

    大宋的骑兵一群群的出去,又一群群的回来,出去的时候空马背上空空如也,回来的时候都是满载而归。

    把负责后勤的行军司马给高兴的,特意把些劫掠也算入了军功之中,一时间宋军将士对打谷草这种事情情绪高涨,再也没人认为这是令人不耻的行为。

    没错在宋军将士的心中,眼下这种行为完全是令人不耻的,但很快他们便发现,劫掠粮食可比征战要轻松的太多,虽然军功不如斩首,但也是白给不是?

    很快参谋兵事院的行军司马就开始统计战果,发放军功,他们甚至还以此为基础推算契丹人所剩的粮食还能支撑多久。

    这是最为重要的地方,因为粮食所剩的多少也意味着契丹和大宋决战的时间,契丹唯有击败大宋,才能获得粮食,也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生存下去的权利。

    饥荒已经给这个日落西山的民族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赵祯也在等待,若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自然是最好的了,但很可惜,契丹人并没有归顺大宋的打算。

    一个民族即便是再弱小也有自己的骄傲,面对强权的压迫,不是毁灭就是爆发,没有第三种选择。

    契丹人当大宋的百万大军进入契丹开始以战养战进行劫掠的时候,契丹军队也一改原本的保守开始了主动出击。

    他们的办法很简单,既然抓不住宋军的大部分骑兵,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能抓到的往死里打,尽最大可能的剿灭一小队的宋军从他们身上获得补给。

    双方之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矜持,宋军展露獠牙的时候,契丹人也为了自己民族存续开始了猛烈反击。

    这场战争已经到了从避免摩擦到正面摩擦的程度,百万人的宋军进入上京道的土地,若是契丹人还抱有幻想那就是真的自寻死路。

    而双方之间也完全放弃了使臣的交流,因为无论是赵祯还是萧挞里都知道,此战不死不休。

    

第一千六百五十章时代改变真理不变() 
大宋骑兵给契丹造成困扰的同时,也让他们抓到了解决的办法,显然,宋人的策略也不是完美无瑕,他们也找到了对付宋军骑兵的办法。

    虽然无法对付所有打谷草的骑兵,但对付五六队人甚至是十来队却是不在话下,宋军最擅长的是大规模的集团冲锋,但眼下他们兵力分散,即便是战力惊人也要需要有目标才能劫掠。

    更何况契丹可以调用数倍于他们的兵力进行埋伏,不期望围剿所有宋军,但小小的一队难道就留不下?

    契丹的反击很快到来,宋军的损失逐渐变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战场上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是很正常的事情,契丹人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动物,相反他们也有着百年的征战历史。

    对于骑兵的战法他们也很醇熟,风格,包围,剿灭,一系列战术动作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但他们最大的缺陷便是人口……

    相对于萧挞里改革之前的辽朝,现在的契丹游牧人口少的可怜,农耕经济的转型让契丹人中上得了骏马,拉得强弓的人越来越少。

    土地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这听起来晃荡,一个游牧民族居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衰败如此,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契丹骑兵对宋军骑兵打谷草行为的围剿可以说并没有多大的威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军打谷草的人数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劫掠城池!

    这是最让契丹人头疼的事情,原本城池对于骑兵来说基本上是无法攻克的存在,没有大量步兵的辅助,骑兵只能望城兴叹,毫无办法。

    但宋军的骑兵不同,他们上马是骑兵,下马也相当于步人甲士兵,甚至能组成步卒才拥有的军阵。

    至于高大的城池在宋军眼中并不算什么,是个城池就要有城门,木质的城门万万抵挡不足炸药的威力,何况宋军手中拥有烈性炸药。

    这种炸药通过布带捆绑在城门鼻子上,只需要一颗火药弹便能让其威力大增,再好质地的城门也抵挡不住数颗烈性炸药的爆破。

    当城门被炸开的时候,便是宋军杀入城中之时,宋军不是数百人为一队进攻城池,而是数千人,城中的守军往往无法在远距离有效杀伤宋军,只要让他们逼近城下,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城破。

    当然,这些所谓的城池在宋军眼中不过是个带着低矮围墙的堡寨罢了,连大宋的县城都无法相比,进攻起来自然没有什么压力也得心应手。

    小小的城池之中并没有多少训练有素的士兵,大多是当地民壮充任的民兵,这对宋军更是没有多大的威胁,破城之后几乎好无阻力。

    杀伤百人之后,近万人的守军便开始溃散,完全不似契丹人的正规军。

    当地百姓更是不敢与宋军拼命,胆气全无之下,只能任由宋军把粮食带走,留下他们坐着等死,否则便是向更大的城池移动。

    没有粮食的百姓越来越多,他们本能的涌向粮食本就不足的城池,继续增加负担。

    契丹人仿照大宋修建城池,发展农业与商业经济,可以说上进道的小城已经星罗棋布,不在少数。

    但因为这种小型城池并没有多少经验,完全不能和大宋的城池相媲美,也没有多大的吸纳性,从而导致上京道的小城众多。

    不断的有小城被攻陷,不断的产生饥民,这已经成为一种恶性循环,也是宋军不杀契丹百姓的原因,为的就是给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