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断的有小城被攻陷,不断的产生饥民,这已经成为一种恶性循环,也是宋军不杀契丹百姓的原因,为的就是给契丹的其他城池增加负担。

    看似仁慈的表现,其实不过是一张伪善的面具罢了,在这面具之下,才是血淋淋的真相,这个世界的真相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大量一无所有的饥民涌向城池,这些人的出现一开始还让契丹人觉得宋军还有人性,没有对老弱病残孕赶尽杀绝,但在一些颇有头脑的人发现,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接下来麻烦不断出现,人口越来越多,消耗的粮食惊人,城中的治安越来越差,甚至开始有人因为一口粮食而死。

    逐渐的,这些城池也关闭城门,拒收流民,甚至是派兵驱散流民。

    这些流民非但不是城池的助力,甚至会成为他们防御宋军的障碍,反倒是给进攻的宋军提供了便利。

    宋军经常会乔装成流民,或是直接混入流民的队伍之中,在远处埋下伏兵,带诈开城门之后便有大军前来相助,城池转瞬之间易主他人。

    于是契丹的流民只能饿死荒野或是城门之外,尸骸遍野,惨不忍睹。

    无论在什么时代,倒霉的永远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百姓这个词既“高大上”又“穷丝”………………时代改变真理不变。

    宋军是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只要能抢夺的小城他们都不放过,对于大型的城池也是能打便打,不能打也要威胁一下。

    于是乎宋军的战果不断扩大,契丹人一退再退,只能奋起反击,但小规模的冲突下虽然契丹人也有战果,但并不能对庞大的宋军造成多大的影响。

    反而是契丹人越来越耗不起,宋军的人数不断增加,已经出现大规模的进攻了。

    第一阶段的消耗已经给了契丹以巨大的压力,而随着宋军越来越多的奔赴前线,宋军已经开始对重要的战略目标开始进攻,甚至是夺取险要之地的城池。

    契丹人只能向重镇集结,而不得不舍弃小城或是边远之地,于是乎这些地方便成为宋军的支援,在那里安营扎在或是改造成驻地,修建堡寨。

    对于契丹人来说,失去的土地几乎无法夺回,宋军修建的堡寨固若金汤,骑兵想要破防几乎不可能,派出大量的士兵后城防空虚,派出少量的士兵很可能就是有去无回。

    即便是契丹人再悍不畏死也不想把命白白送掉,何况现在契丹军队并没有原先那般彪悍。

    在不经意之间,大宋的北伐已经开始,由原本的掠夺逐渐过度到了攻占城池。

    这种悄然的变化也引起了契丹人的注意,萧家的两位叔侄,萧惠和萧捷率军南下,契丹和大宋之间的战争全面开始。

    这一切都在赵祯和参谋院的预料之中,甚至如同参谋院奏疏上所写的如出一辙。

    

一千六百五十一章狼群战术() 
宋军和契丹军最大的差异在很多地方得以体现,首先便是人数上,宋军的人数足有契丹军的五六倍之多,在数量上完全碾压契丹军。

    在技术装备上更是领先契丹军不知多少,而后勤运输也是一大块,大宋拥有完备的运输制度,更是有着大量的马车日夜不停的向前线投送物资,再加上以战养战的不二法门,基本上不用担心后勤补给出现问题。

    至于气势和斗志变更不是问题了,宋军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怯战避战之事,尤其是赵祯改革军队之后,战意高涨,再加上御驾亲征,将士们无不效死命。

    从始至终赵祯最不担心的就是宋军的斗志,眼下是什么战斗?

    是大宋的北伐,是宋人心中期盼已久的夙愿,许多百姓甚至是心甘情愿的送孩子,丈夫,父亲前往战场的,这在华夏历史中的战争中极为少见。

    因为黎民百姓大多知道,战争向来都是“古来征战几人回”,极少出现“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四点就是宋军所拥有的最大优势,也是压倒性的优势,在战场上比拼的无非就是几点,气势,人数,装备,后勤。

    所以在赵祯眼中,契丹早已不是大宋的对手,要不是为了彻底实现大宋对的草原统治,大宋早已出兵碾压契丹了。

    现在宋军准备完毕,以四百万大军正面硬刚,量变已经引起了质变。

    说的难听点,四百万的军队,根本就无法在一个战场上全部铺开,要想全部投入战场,只能以小队的方式进行铺开,在契丹人的土地上进行地毯式攻击。

    或是分兵进攻契丹的重要城池,而王韵和一帮参谋们向赵祯上疏,建议依旧按照化整为零的战法攻击上京道之小城,如此一来可孤立大城的同时,还能以饥民施压。

    若是遇到大股契丹骑兵出现,远遁而走,待其追入伏兵之地,痛击之!

    这一系列的操作可以说是相当完善,也有利于宋军以战养战的思想,赵祯自然同意,但这还不算完,王韵甚至提出了更为妥帖的计划。

    在十里之地设立数千人的伏兵,他们完全不需要参与打谷草,只需要待契丹军追击而至时进行伏击便可,由此一来可保万无一失!

    对于王韵的谨慎和缜密赵祯非常欣慰,当初丁度果然没有随便荐人,而自己也没有看错人,虽然是个文臣但能做到如此精密的战役指挥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契丹人在城市化的时候,不能的或是说不可避免的学习了大宋的交通道路建设,因为城市化的基础便是交通便利,经济的基础同样和交通有着极大的关联。

    在照搬大宋先进经济经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把公路这个对于契丹来说的隐形炸弹给学了去。

    一切都仿佛是在为了大宋北伐而打造,契丹人的公路虽没有大宋的错综复杂,纵横交错,但对于主要城池却都是有宽敞公路向连接的。

    这些年来契丹朝廷有钱了,契丹商人有钱了,契丹的百姓有钱了,自然要修建宽大的通途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条好路能增加经济的收入谁不知道?

    马车能在平坦的通路上日夜前行谁不知道其中的意义,原来一个月的路程,现在只需要半个月便能赶到,这其中省下多少的奢费?

    而这些契丹人都看在眼里,所以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修建公路,为此朝中上下唯有一人反对,当今的宰执相公张俭。

    他觉得契丹可以学习大宋的经济,但不能全部照搬,毕竟契丹和大宋国情不同,双方之间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朝中上下已经被刚刚开始转变所带来的利益冲昏了头脑。

    在他们看来张俭依旧保有汉家文臣的保守,不善变通,也正是如此才害的契丹出现今天的局面。

    张俭为此上疏萧挞里,据理力争,陈情厉害,提出了利于契丹之车马,亦利于宋人之车马,朝堂上下笑起臆想,宋军刚刚从西域撤军,岂能卷土重来?

    时间往往会证明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当年张俭的猜测果然成真,大宋的车马在契丹人铺设的公路上驰骋前进,获得了极大的便利。

    连宋军都没想到到了契丹之后居然有这么好的公路,方便宋军前进的同时,也方便了后勤补给的运达,让大宋的后勤成本大大降低。

    赵祯甚至在心中暗暗感谢契丹人的“配合”,否则单单是战时运送补给的耗费朝廷就开销不起了。

    宋军化整为零的在上京道驰骋,对付契丹人的援军越来越得心应手,这要得益于宋军中军情传递的快捷;快马,号炮,响箭相结合,只要附近有大宋的军队,便一定能联系得上。

    而这些东西的主要的作用便是求援,一队遭遇契丹骑兵后,边打边撤,途中号炮响箭发声,快马狼烟相报,无数的骑兵便如同闻见血腥的苍蝇,一股脑的围拢过来。

    逐渐的,契丹骑兵从追击宋军变成被宋军包围,不断的有数百人,甚至是数千人的骑兵赶来,逐渐围拢契丹骑兵,若是他们还不果断舍弃而逃,基本上就只能等死。

    契丹人有着良好的骑术,但宋军的也不弱,随着养马地的不断扩大,大宋的马场基本上能满足国内的对马匹的需求,最主要的是对战马的需求。

    最早一匹从阿巴斯王朝运来的战马已经全部淘汰,包括他们配种出来的战马也都淘汰。

    现在大宋所使用的战马都是来自阿拉伯的纯种战马和来自草原的蒙古马杂交得到的,爆发力并不属于契丹人的战马,而耐力也不比阿拉伯战马要底。

    虽然单一的和阿拉伯战马或是蒙古马相比没有在长项上超越,但却有着另一块的长板,完全超越了契丹战马的能力。

    契丹战马很难追上宋军的战马,在耐力上也远远不如,如此一来耗下去的结果便是完败。

    被抓住机会的宋军一举歼灭,而大宋的这一战术便类似于草原上的狼群战术,四散攻击捕猎,遭遇强敌群起而歼之。

    

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赵祯的“自私”() 
宋军的推进速度很快,快到了契丹人应接不暇的速度,降圣州的永安城,龙化州的龙化城,永州的长宁城,这三座位于上京城之北的城池已经失守。

    尤其是在永州和龙化洲之间土河之畔广平淀,宋军更是在此地重创了契丹大军,近两万的骑兵战死五千,另有近千人被俘,重伤轻伤者无以计数。

    几座重要的州城很快便易主,万般无奈之下,契丹人只能把大军收拢回撤上京城附近,同时从整个契丹调兵前来驰援,但这一切都是杯水车薪。

    契丹不是从一个方向上遇袭,而是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受到宋军的攻击,东面的顺州,横州,壕州,渭州遭到了鼠三所率领的黑水军以及张舟的破虏军。

    这两支军队的配合几乎天衣无缝,凶猛的女真骑兵可以击溃任何来犯之敌,张舟的破虏军只需要缓缓推进就行,遇城攻城,遇寨拔寨。

    在强大的火器面前,任何城寨防御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