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有很多契丹男儿自己加入其中。

    这是前所未有之事,因为契丹人特殊的军制,只要参军的士兵都不需要朝廷刻意提供补给,只需要粮食就好,这些来自民间的士兵自己准备好了战马军械,在军中领取口粮后便投入到城防之中,与普通士兵无异。

    大多数朝臣惊叹萧挞里的手段,但只有萧挞里本人知道,这和自己的手段无关,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前来完全是因为担当,是自愿而来。

    为的就是掩护大军撤离,为的就是契丹的复兴。

    只可惜这些投奔而来的人终究要失望,来的越多张俭越着急。

    因为现实远比理想要残酷,张俭清楚这是在以卵击石,现在契丹所需要的是积蓄力量,而不是做无谓的牺牲。

    来的人越多张俭越愤怒,这是要把他好不容易准备的一切毁之一旦吗?!

    匹夫之勇有的时让人更加愤怒,但却无奈,毕竟这些契丹男儿满腔热忱,为的就是报效朝廷。

    张俭带着城中守军不断的驱赶前来上京城的勇士,同时让他们北上追随女皇陛下。

    开始的时候没人愿意,张俭只能换一种口风,望着前来的契丹勇士声嘶力竭的大吼。

    “尔等昏聩!眼下正是我大契丹危难之际,兴亡之秋!陛下随一介女流,却肩负男儿之责,率领百姓横跨草原存续命脉烟火,此乃危难之时,陛下千金之躯,岂能无有护卫?尔等身强力健,却不追随陛下守护黎民,在这里困守实乃智昏也!”

    大声的斥责,声嘶力竭的忠告,终于让前来的契丹勇士回心转意,但不乏有人开口询问:“那丞相又独守上京城为何?宋军浩荡,其兵百万,上京城只有守军数万人,不敌也!”

    “上京城乃我契丹祖地,亦是国都,宋人必定攻陷以示其国威,然城高壑深,非顷刻而下,我等只需拖延数日,便可使北迁无忧,使陛下无忧!”

    张俭说完又哈哈大笑道:“至于性命之忧无需尔等记挂,老夫自有妙计!难道尔等还能不信老夫吗?”

    这话既是说给前来驰援的契丹勇士听,也是说给上京城中守军听的,果然双方听了他的话,心中大定。

    既然时丞相的保证,自然不会又问题,双方都安心的离去,各自准备各自的事情。

    张俭留下几人在这上京城的城门处,为的就是让他们再遇到前来驰援的人时进行驱赶,顺便把他刚刚说的话重复出来,打消疑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也有暗转亮,再由亮转暗,北迁的队伍不断的扩大,不断的增加。

    北迁不是简单的事情,契丹既要防备宋人的偷袭,又要合理的安排北迁事宜,为此张俭准备了一套详尽的计划。

    在上京城之南遍布游骑,探马,斥候,一旦发现小股宋军骑兵,立刻出兵厮杀,若是遇到大股宋军,避其锋芒,诱敌而走,避免他们接近上京城附近。

    上京时契丹的国都,在上京四周有着无数的大小城池,祖州咸宁,长霸二城于上京城为掎角之势,南有越王城为门户,北有怀州扶余,庆州玄德二城为援助。

    在这其间又有无数新兴出现的小城,按理来说实在是防守之险地,但宋军太过强大,张俭和萧挞里推算过,无论怎样宋军都不会输,契丹最终的结局终究是覆灭。

    这一次宋军算是投入了全部国力,而在大宋的密谍终于传来消息,宋人大军压境,约有数百万!

    数百万这是什么概念,先在的契丹人口不过百万而以,如何能与宋人对抗?即便全民皆兵也在人数上逊于宋人,更别说宋人的战力强大。

    张俭清楚,即便是上京城这般坚固高耸的城池在宋人眼中也不过尔尔。

    无有城防之利,那就只能靠天堑之险了,而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什么是险要?只有庞大的草原才是宋军的梦魇。

    北迁的路上要横跨数百里的草场,这些草场车马通行不便,路上耗时惊人,还有丘陵沼泽遍布其中。

    若是宋军依旧以数百万之兵讨伐,必会深陷漫长的消耗之中,即便时以大宋的国力也根本消耗不起。

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来自赵祯的灵感() 
北迁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和宋人的正面冲突,增加宋军消耗,即便是北国苦寒也没有办法。

    契丹人忍受过这种寒冷,但依旧能崛起,依旧能延续,至于西北更好的土地萧挞里不是没有考虑过,但只可惜,西面也在宋人的控制之下。

    每每想到这里,她只觉得怒火中烧,显而易见他赵祯是早早就提防契丹向西迁移,所以才出兵黑汗的。

    狄青的大军已经在西域四处征伐,而且他的麾下尽是大宋西征精锐,想要冲破他的包围实在是难度太大。

    更何况往西域要比阻卜大王府远的多,真要是向西域迁徙,路上的损耗太大,毕竟是近百万的人口。

    这几年契丹效仿大宋经过休养生息,人口有了一定的增加,尤其是从宋传来的产术更是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幸存。

    所以一旦北迁成功,宋人想要灭亡契丹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少量骑兵征讨,以减少损耗。

    而这正是契丹所希望的,当然这一路上契丹的消耗也是惊人,不过城中权贵之家的粮食和财物不在少数,再加上国库中的粮食和钱财,足以应对路上的消耗,毕竟他们是百姓,不是需要行军作战的士兵。

    而萧挞里也清楚,此次北迁之后,契丹也算是元气大伤,只能休养生息,以图存续。

    即便是没有了大宋的威胁,北迁之后依旧要与天地争斗,毕竟是最北方的土地,寒冷是一大威胁,冬日漫长难熬。

    只不过萧挞里却能放心不少,因为这样的土地对于大宋这种中原王朝来说却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征伐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征伐的意义和可能。

    回首看了看冗长的队伍,萧挞里心中微痛,即便是分几批撤走,也难免在路上有所损失,而最大的损失便是张检以及六万死守上京城的将士。

    此乃不得已为之,他赵祯这么多年来从未放弃对契丹国灭的窥视,自始至终都在谋划着毁灭契丹,这一点是真宗皇帝所没有的。

    萧挞里自己也做过对比他赵祯就是赵宋天家的一个异数,宋太祖虽有雄心,大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可毕竟天不假年。

    太宗皇帝虽有雄心壮志,但却志大才疏,两次北伐殆尽宋之开国精锐。

    真宗皇帝谨小慎微,前期休养生息似有北伐之势,可越是年岁增加便愈发胆小,最后在大辽南侵之时准备南逃,若不是寇老西硬架着他上战场,大辽便早已问鼎中原。

    可以说他赵宋天家命不该灭契丹,但谁知一切到了他赵祯这里便立刻斗转星移,乾坤变色。

    原本一直是抵挡契丹进攻的大宋反而后发先至,不断征伐周边各国,非但没有因为战争而走向衰弱,反而愈战愈强,超越了契丹。

    甚至连西夏这个契丹人心中的大患都被宋人给消灭了,河套之地尽落于宋人之手,纵观天下富庶之地无出其右皆在宋人手中。

    即便东北女真人的土地在落入宋人之手后便变得富庶起来,宋人在白山黑水之间找到了铁,煤,铜,甚至是金矿。

    萧挞里便奇了怪了,为何一文不值的荒芜之所到了他赵祯手中便能起死回生,富甲一方?!

    嫉妒之心肯定是有的,但萧挞里却不得不佩服赵祯的眼光和手段,尤其是治国之术为何如此快速有效。

    现在宋军挥师百万,兵临城下,非上京城破而不回朝,自己先一步而走,率领契丹百姓和财物上路保存实力,这是在做最为长远的打算。

    当然也是和张俭的建议分不开,宋人还没打到咸宁附近,眼下是最好的撤离时机,一旦错过,契丹的精锐力量必会被宋人围歼殆尽。

    到时剩下的契丹人没有朝廷控制,各自为战,不仅要和宋人对抗,自身也会陷入混战之中争权夺利,更有甚者还会出现耶律家的再次崛起,党同伐异雪上加霜……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萧挞里不得不选择张俭的计划,放弃上京城,放弃契丹的荣耀之地。

    不过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是以退为进,但也相当于先发制人,挫败赵祯的阴谋,萧挞里知道自己壮士断腕所带来的损害,但同样也知道自己这一招让赵祯的全力一击化为无形。

    数百万的兵力消耗多少钱粮?最后所能收获的也不过是临横府之地而已,有本事就继续追,数千里的草场你能否直接跨越?

    即便是以战养战也要有人给你劫掠才行,千里草场寒冷异常,完全不似中原土地。

    想要追击不付出巨大的代价是不可能的,大宋兵多将广不错,可这是大宋的优势,也是大宋的劣势。

    萧挞里回想起来,真正在此时扭转乾坤的人不是自己而是他张俭,当初也是他一语道破其中真谛。

    “契丹之首要在存,非争。宋之强大如日初升,如月之恒。宋家天子有言: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存。

    今契丹之困在于上京,确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大势至下,宁愿弃之,却有后得之可能,否则国灭种亡何以复得?!”

    这话在萧挞里心头挥之不去,每每想起都仿佛能看到张俭炽热的眼神,这种炽热与当初耶律宗真如出一辙。

    国家兴亡系与一念之间,北迁之事也成为萧挞里的执念,没错,只要人还在,只要契丹不灭,早晚有一天能重回上京,甚至能入主中原!

    难怪在自己临走之前张俭站在城墙上放声长啸:“契丹涅,自今日始。”

    萧挞里起身离开自己的马车,说来可笑,这马车也是赵祯派人送来的,还真的与寻常马车不同,颠簸的不厉害,晃动也比一般的马车要小得多。

    即便是没有水泥路,也并没有舟车劳顿之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