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部”之意。

    以畜牧为主,盛产马、驼,族人彪悍,擅骑射,契丹常将其与乌古部合称为乌古敌烈部,而事实上乌古部和敌烈部完全是俩个部族。

    辽穆宗应历十五年被契丹降服,然时叛时服,契丹人没办法在这里设立军司,但随着国力的衰退,契丹的军司早已名存实亡。

    而因为敌烈部盛产战马和勇士,契丹的朝廷的精锐“皮室军”中就有敌烈皮室军。

    随着契丹在大宋的打压下逐渐势弱,反而使得敌烈部乘势而起,好不容易崛起的敌烈部自然不愿意归附大宋,成为另一个王朝的爪牙。

    所以才会对大宋的使者如此不敬,挑衅大宋。

    

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是可忍孰不可忍() 
面对被割去耳鼻的使者,赵祯怒火中烧,这不光是在羞辱使者,更是在羞辱大宋和自己!

    如此嚣张无礼,又深含挑衅之意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大宋,以及大宋的将士。

    随着大宋国力的上升,随着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民族自尊心以及民族尊严这两样东西在大宋已经达到了顶峰,甚至是有人在遥远的西方宣扬“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念。

    这是真的嚣张到了顶点,也让全世界人知晓了大宋的强大和自信。

    在这种情况下,大宋居然遭到的一个草原部族的挑衅与羞辱,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

    敌烈部在最不应该的时候,选择了最错误的方法,挑衅了最不应该挑衅的王朝,这样的后果自然是要自己承担的,连契丹人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都觉得这是敌烈部自己找死。

    他们不知道,一个王朝的威严和地位不允许挑战,一旦碰触了底线,就必须要扼杀,否则挑战的人会越来越多,王朝的威严也会越来越低,这也是敌烈部找死的原因。

    事情在进一步发酵,上京城的街头巷尾都在说着使者受辱一事,无论国家还是人,当你弱小的时候,这种屈辱也就忍气吞声下去了,但现在的大宋强悍如斯,岂能忍受。

    不少百姓聚集在一起大声谈论这这种事情,甚至有些读书人开始在街头演讲,把敌烈部的嚣张昭告天下,同时请命朝廷,对这种嚣张的蛮夷进行征伐。

    大宋再一次的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这一次和往日不同,即便是契丹和一些草原上的部落也默不出声,一切都是敌烈部的人自己作死们怪得了谁?

    赵祯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大宋杀鸡儆猴的机会,子曰:人不知礼,无以立也!国家或是部族亦是如此,汉家文明提倡礼,所影响的周边文化亦是如此。

    事实上塔塔尔部距离敌烈部的距离并不算远,敌烈部的主要城池便是朐胪河边的河董城,沿着朐胪河继续向西数百里便是乌古部。

    而朐胪河正是从捕鱼儿…那兀儿流过,塔塔尔部距离敌烈部和乌古部并不遥远,虽然比巨母城要远一点,但最少敌烈部并没有巨母城那般的坚固城池。

    事实上河董城亦不是敌烈部所控制的城池,城池的主人其实是契丹人,只不过当地的契丹人和敌烈部之间并没有多少情义,这里的契丹人甚至是用来镇压和防备敌烈部的人而存在的。

    但时间长了,契丹人和敌烈部的人通商,通婚,这快地方也就成了敌烈部的主要城池,部族之中的人或是来通商,或是来买卖,几乎所有需求都来自河董城。

    当初赵祯决定拿下塔塔尔部的主要目的便是因为捕鱼儿…那兀儿和巨母城边上的栲栳烁距离很近,是俩个姊妹湖,在后世它们有更加动听的名字,呼伦湖,贝尔湖。

    两者相加便是后世文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草原之一,总面积约为十万平方千米,换算成现在便是一亿四千九百万亩!

    赵祯想想都觉得流口水,这片土地若是被大宋拿下,从今往后大宋再也不缺草场,也不缺战马和牛羊。

    瞌睡送枕头这种好事赵祯是绝不会放过的,既然敌烈部的人不想归附大宋,那就只有毁灭了,这个部族和别的部族不同,他们天生就难以驯服,每每遇到一个强大的敌人都是硬钢到底,决不妥协。

    即便是被契丹统治,依旧不服,屡屡进攻契丹,再被镇压之后,也不过是休养生息以图再战,这也是他们明确拒绝大宋统治的原因。

    好不容易熬到了原本统治他们的契丹人没落,为何还要归附另一个强大的势力?这对于敌烈部的人来说是一个机会,而不是一次臣服。

    这一次大宋出兵没有再度派遣张舟以及尽数装备火器的神卫军,毕竟他们是步卒,即便是有战车运输,也摆脱不掉他们机动性差的短板。

    尤其是在草原上这种长途奔袭的作战方式,笨重的马车根本就不适合草原作战,只能依靠骑兵硬碰硬。

    于是赵祯这次派遣的便是大宋最强大铁骑背嵬骑兵以对阵敌烈部的马上勇士,只有硬碰硬才能体现出大宋骑兵的凶猛和无情。

    而早就憋着劲的杨怀玉自然是最好的主将,这小子自从抵达上京城之后几乎是寸功未立,早已在心中憋着劲,也是时候把他和等待已久的背嵬军放出去建功立业了。

    五万铁骑如狼似虎的冲出上京城,向着北方一路狂奔,战马的奔腾之声宛若雷霆,让契丹的探子胆战心惊,若不是知道这是宋军对敌烈部的用兵,他们都要密报巨母城了。

    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怠慢,小心的把身上的值钱物件显露出来乔装成大宋的商贾,从上京城的南门出发,绕一个大圈再度北上。

    其实对于契丹来说,大宋攻伐敌烈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敌烈部本就彪悍,即便是大契丹在他们手上也讨不到好处,何况是宋人。

    大宋征伐敌烈部的消息传开,草原上的部族多以观望的态度,敌烈部的人愚蠢,在契丹示弱的时候不养精蓄锐,反而得罪与契丹为敌的大宋,这岂不是两头不讨好?

    再说大宋的骑兵可是连契丹人都不是对手,敌烈部的骑兵即便是再厉害能比契丹人厉害到哪去?

    事实上许多部族采取观望态度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敌烈部与大宋骑兵的作战一窥大宋的战力,契丹和大宋之间的战斗他们都知道,只不过宋人更多的是以火器压制契丹人,胜在攻城。

    真正的骑兵对决乃是真刀真枪的白刃肉搏,谁也不知道大宋的实力究竟如何,宋军的重甲骑兵是厉害,可在草原上单单依靠重甲也是不可能赢得胜利的。

    草原上观望的部族之中有些是打算归附大宋的,但在此之前,大宋必须拿出让他们臣服的东西,草原勇士只会臣服真正的强者。

    不管宋军是在人数上压倒敌烈部,还是在战力上碾压敌烈部,只要大宋获得胜利便是真正的强者,就像当年的契丹一样。

    

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背嵬铁骑() 
谁能想到敌烈部的一个轻蔑举动换来的居然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五万大宋铁骑开始在草原上驰骋劫掠,这是一种不对等的战争形态,也是一种报复性战争。

    敌烈部是游牧民族,他们除了一个河董城之外没有别的城池,大多以族帐为主,以小群居的形势散落在草原上,力量稍稍有些分散。

    若是在往常,他们便集合起来对抗大宋的进攻,只不过现在的他们却沉浸在欢庆之中。

    开春的时候冰雪消融,草原上的百姓有着特殊的庆祝活动,首放节便是在春天的时候草场复苏之后的第一次放牧,寓意非凡。

    敌烈部的人虽然担心大宋的征讨,但在更多的人看来宋军刚刚从巨母城撤军,不会那么快的征伐敌烈部,待过过首放节之后,再把族人召集起来。

    当然在敌烈部还是有万余人的骑兵以备不时之需的,别小看这万余人,若是在他们在草原上奔跑起来,不出三天就能增加到数万人!

    每个族帐都会有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之中,每个敌烈部的族人都会为了自己的部落征战,所有他们并不担心,甚至计划着在这次首放节后让宋军有来无回。

    敌烈部的草原连契丹人都不能征服,宋人凭什么征服?那些来自中原的“小滚”如何能与草原上的“大滚”相比?

    “小滚”是指在马背上一颠一颠的缓步前进,而大滚才是真正的奔驰,所以他们把不会骑马的人称之为小滚,能纵马奔驰的人称之为大滚。

    敌烈人知道大宋会报复部族,但没想到会如此之快,在他们的印象中,宋人的军队在出兵之前需要大量的准备,和敌烈部说走就走完全不同。

    但谁能想到刚刚从巨母城撤军回朝的宋军转眼之间就投入战场了?!

    事实上这是单一思想在作怪,在敌烈部的思维中,军队只有一支,回到部族需要休养生息之后才能再次作战,否则即便出兵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

    理所当然的,敌烈部的人也认为大宋就应该有一支军队,在攻伐契丹之后便要回朝休息…………

    这不是敌烈的人愚蠢,而是一种无知的体现,对于不知道的事情,理所当然的用自己能看到知道的事情去代替,消息闭塞,只知蛮干,这也是契丹人能数次镇压敌烈部的原因。

    但你的无知和消息闭塞自然不能让别人为你买单,大宋也不会因为敌烈部的人想法而改变战术和战争的形态。

    五万骑兵驰骋敌烈部的草原,虽然是重甲骑兵,但大宋的战马完全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虽然是五万人的骑兵队伍,却有八万匹战马相随。

    有些战马直接被当作驮马来使用,背负沉重的铠甲以及武器补给之类的,否则极为消耗马力。

    大宋在同草原民族的作战之中学到了有用的东西,这么多年的征战下来,早已是经验丰富,背嵬军“大宋第一铁骑”的名头可不是白来的。

    背嵬军在草原上如何征战?

    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屠杀,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