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和宋人在中京道争夺土地,这简直是找死的行为!兵力再过强盛,你能耗得过大宋?现在看来耶律洪基屠戮汉民,反倒是对宋人的一种打击,是在削弱宋人的力量。

    中京道是辽朝人口仅次于燕云的地方,自从燕云丢失,大量的汉民被迁徙到中京道,可以说中京道聚集了燕云以及中京道原本的百姓,是辽朝的人口之重!

    从一开始不死守中京道任由宋人北上开始,大辽便已经输了!

    张家在心中的无奈的叹息,只要能让宋人停下北进的脚步就好,大辽现在需要的是喘息之机,需要的是上下一心,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君权。

    只有如此才能躲过覆灭的命运。

    。

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攘外必先安内() 
当一个人开始恐惧开始懦弱的时候会怎样?

    当然是拼了命的想办法保全自己想要保全的东西,比如眼下的辽朝,在他张俭的眼中,辽朝是他的庇佑之所,一旦辽朝完了,他的路也算完了。

    更为重要的一点,他爱惜自己的名声,这么多年来他在辽朝的名声一直很好,自耶律宗真开始他便顶着左丞相的名头,许多人把他称为贤相,他虽然也反驳,但有时也默认这一点。

    时间长了,张俭自己就把自己当作是大辽的贤相,可大辽眼下一直在走下坡路,面对大宋的征伐越来越力不从心,张俭开始担心自己的名声了,若是在自己手中辽朝完蛋了,那自己岂不是变成了一代奸相?

    是个人总是有,或是对金钱,或是对权利,或是对美色,或是对名声,极少有人什么都不需要的,即便是连圣人都大方的承认自己的。

    所以张俭的便是他的名声,他把名声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他希望自己名垂千古,在史书中成为大辽的一代贤相。

    眼下的辽朝需要一个强大的君权,这东西比什么都重要。

    文臣不光善于内斗,还善于趋吉避凶,能做到张俭这个位置的人政治上的嗅觉无比敏锐。

    萧挞里和萧惠最终在张俭的劝说下同意与大宋和解,当然大辽提出的议和还是少见的,当初澶渊之盟大宋可是赔了大辽每年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代价。

    现在大辽向宋人乞和,那结果又会如何?他赵祯会要多少的岁贡以暂且罢兵?张俭不敢想象!

    他也知道大宋皇帝不好相与,甚至在国家利益上比最擅长买卖的商贾还要精明,但他也没有办法,大辽现在所需要的就是安稳的度过眼前的危机。

    对于张俭来说,耶律洪基的威胁比一切都要来的大,既然已经囚禁了皇帝何不一不做二不休的除掉后患?或是把他囚禁在祖州的萧家范围之类,要不然那会有如此事端?!

    这边是妇人之仁!这便是太后执政的代价,她不似先帝那般的雷厉风行,也不似耶律洪基那般的狠厉果断,这是在葬送眼前的机会,而大辽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张俭一整天都在缠着萧挞里询问大辽的底线,若是他没有这份底线,如何与宋人谈判?赔多少钱,割多少地,至少要有底线才能和宋人摊牌,若是不知道这底线,自己说了也没用。

    萧挞里思量再三之后道“一来要从中京道尽量的撤走百姓,我大辽百姓不多矣,二来我大辽不割让土地,宋人占去的便是他赵祯的本事,我等不要便算是赠与,但宋人不可北进,亦不可出兵大定府!至于钱财之事……你便酌情办吧!若是没有足够的好处,他赵祯不会善罢甘休的。你回去之后便拟一份奏疏呈上。”

    张俭得了萧挞里的旨意心中总算有底了,最少最后一句话说到了他的心中,不割地也行,那就多赔点钱财罢了,如今大辽的国库中还是有不少的积攒,这些积攒可都是百姓的血汗钱。

    宋辽之间的货币是不通用的,辽朝的官钞和大宋的交子完全不是一样的东西,大宋基本上不承认官钞的地位,双方之间只能以真金白银相通。

    而辽朝的真金白银都是来百姓手中的血汗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放在以前他不会同意,但现在他已经顾不得这么多,对他来说度过眼前的危机才是最重要的,攘外必先安内!

    当初大宋的宰相赵普便最先向太宗皇帝上奏疏,“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这句话也完全能适用在现在的大辽身上。

    大辽如今内外交困,面临重大统治危机,这时候为应付危机、维护统治,当以安内为中心,并以“安内”、“攘外”齐举,方能渡过难关。

    这样的史实还有很多,张俭提笔在奏疏上写下俩个最为经典,也最为世人熟知的事件,他要向萧挞里和萧惠说明,攘外必先安内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面对外部戎狄侵扰,内部王室衰微、诸侯相争,春秋五霸之一霸齐桓公便提出口号“尊王攘夷”——先“安内”以“尊王”,“尊王”而后才能“攘外”。”

    再有便是西汉时,汉景帝的老师晁错力主削藩“攘夷必先安内”,引起当时朝廷的激烈争论,大多数人都不同意或认为时机还未到,以窦婴为首的认为当时应一致对外,对付匈奴。

    晁错的政治眼光非常独到,也说服汉景帝最后选择继续和匈奴和亲,而将注意力集中到鼓励农耕、致力本业和守边备塞以及削藩上。

    结果,汉景帝的削藩除去了内忧,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力,为后世的武帝对匈奴动武、解决边患创造了条件。

    这是多么好的例子啊!面对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只要完成安内便能得以恢复民力国力,接着便可攘外了,当初的大宋也不是如此?

    澶渊之盟大宋虽然赔钱了,但却成功和辽朝和解,专心恢复国力,内安之后真宗皇帝便给他的儿子赵祯留下了反败为胜的机会和本钱!

    张俭的这篇奏疏写的极好,把求和之事写的如此高大上,这不是求和,这是在为大辽争取时间,外敌可以先妥协,内安之后再做打算!

    真正打动萧挞里的也就是这份奏疏,好一个攘外必先安内。

    萧惠看过奏疏之后微微点头,露出赞叹的目光道“张相公不愧是我大辽的贤相!字字珠玑!好一个攘外必先安内,先和宋人和解之后,把国内的乱局安顿好,便可恢复往常,再与宋人抗衡!”

    张俭望着两人张了张嘴不再说话,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劝诫他么向草原退却的时候,大辽的辉煌就在不远,衰落的也太快了些,以至于现在的辽人还没反应过来,还以为大辽是那么的高高在上!

    张俭不明白,为何草原民族崩溃的如此之快,与大宋相比,完全就是江河日下,一日千里,曾经的辉煌仿佛是空中楼阁,一夜之间便坍塌的无影无踪。

    。

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张俭使宋() 
为了与大宋何谈,也为了避免中京大定府彻底被攻陷,张俭在得了太后的旨意之后便以快马向大宋传报。

    开始的时候有些汉臣向他建议能否先和中京道的宋军统帅彭七知会,让他们按兵不动,待两国和谈之后再作打算。

    张俭瞬间便否定了这个提议,开玩笑,先向宋军统帅知会?那定然是大宋皇帝先一步知晓大辽的和谈的计划,宋人的消息传递可要比辽朝快得多!

    再说,大军在外已经对大定府形成合围,换做自己是宋军的统帅,也不能看着这泼天的功劳从手中漏掉!

    眼下正是大辽的万急之时,一切都是在和时间赛跑,张俭在派出信使之后,便准备动身,张俭的岁数已经不小了,可这番与宋和谈却是要他亲自前去,从上京城抵达大宋的北京,路途遥遥何止千里?

    但他依旧咬着牙登上了马车,萧挞里给他送来了宫中的侍者,医官,萧惠派出最精锐的士卒护送他,这不是张俭一人出使,而是代表大辽的一次正式访宋。

    当初澶渊之盟时,宋人皇帝和萧太后都在澶渊,所以双方之间的使节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谈判,但这一次,大宋皇帝坐镇北京城,辽朝要突显自己的诚意便只能由张俭作为使臣出使大宋。

    上了马车之后,张俭微微苦笑,这马车完全不能与大宋的马车相提并论,虽然张俭也不想承认,但他不得不说,大宋的马车要好得多的多。

    大辽使者的马车甚至连宋人商贾的马车都比不上,张俭见过也坐过那种马车,速度快不说关键是舒服的很,车轮是一种名叫橡胶的黑色东西做成的,减震的效果非常好,再加上马车下面的钢条,即便是奔驰在道路上也没有多少震动。

    曾几何时,南下对于辽人来说还是稀疏平常的事情,边境上的游骑时常驰骋宋人之地打谷草,宋辽榷场上常常是几匹骏马便能换取宋人大量的财货。

    每年大宋向辽朝交纳的岁贡都要前往雄州交割,那是大辽最好的时代,也是所有契丹人心中的大辽,可那个时代已经消失了,契丹人还看不清这个事实,臆想着辽朝还是当年的那般风光!

    张俭随着马车起伏,他觉得这样还稍稍好受一些,窗外的风光在不断的转变,但模样还是和当年没有什么差别,大辽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发展完全不能与大宋相比,他当年去过大宋,也去过燕云,而耶律贾返回大辽时所描述的那么一切与自己印象中的大宋完全不同。

    拿起边上自己已经离不开的放大镜,张俭再次感叹大宋格物的神奇,有了这放大镜,自己看书便轻省许多。

    一个王朝在不断的前进,而另一个则是回想当年的荣光。

    张俭希望的是大辽恢复往日的荣光,而不是单单在记忆中寻找…………

    现在,想要前往大宋的北京城,必须穿过宋军所占领的中京道城池,而这些城池并非容易过,必须要从宋军主帅彭七的手中获得通关文牒才行。

    所以张俭的第一站便是前往宋军占下的安德州,因为这里是彭七驻军之所在,但他抵达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