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克虏伯太不像话,于是亲自挑选了古斯塔夫去当上门女婿,同时负责管理克虏伯公司——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德国的资本家的地位了。

    今天古斯塔夫让妻子参加谈话,说明大贝塔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还是有最后决定权的。而今天要讨论的,就是这样的重大问题!

    “目前的形势非常困难……”卡尔。豪斯霍费尔说话的时候脸色非常难看,一幅大难将要临头的样子。“美国人已经大量抵达了。根据情报,从6月份开始,每个月抵达欧洲的美军都将超过30万!”

    “每个月都有30万?”大贝塔惊呼了起来。“上校,这个过程会持续多久?”

    “会持续很久,足够让我们输掉战争!”赫斯曼用仿佛开追悼会念悼词的沉痛语调回答。“美国是一个拥有一亿人口的工业化国家,在五十多年前的南北战争中,美国南北双方动员了326万人参军,军人伤亡超过103万……当时美国只有3100多万人。”

    虽然德国官方的宣传都把美国说成毫无战斗力的国家,但是克虏伯夫妇这个层级的人,是不会相信那种鬼话的。堑壕战对炮灰的要求不高,在西线的堑壕战中,连印度人都能成为合格的炮灰,何况是美国人?

    “帝国还能坚持多久?”古斯塔夫。克虏伯问话的语气也仿佛是在询问一个晚期癌症患者还能活多久。

    “不清楚……”卡尔。豪斯霍费尔摇摇头,“再过一阵子,等法国人再多流点鲜血,就会设法求和。”

    “如果他们不同意呢?”大贝塔追问,她看上去非常紧张。

    赫斯曼抓着座椅的扶手,语气低沉到了极点,“一场失败是吓不倒英勇的德意志民族的,因此必然还会有下一场斗争!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保存国家的元气,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元气,让德国的军事工业在最困难的时刻也有继续前进的动力。这样我们就能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让德意志拿起武器!”

    ——

    求收藏,求推荐

第五十八章 输出工业化() 
“……目前大总参谋部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设想,在艰难的时刻到来后,德国的军事工业肯定会受到许多限制。在伍德罗。约翰逊的《十四点和平条件》中已经有所提及。其中的第四条就是要将军备减少至保证本国内部安全的最低水平。我们认为,这是针对我方的限制!因为英法美他们是不会自我设限的。”

    卡尔。豪斯霍费尔两手重叠着放在腿上,严肃地看着克虏伯夫妇。然后又道:“初步估计,坦克、飞机、潜艇、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大型军舰还有毒气,都会被禁止生产。军队的规模也会被大幅压缩,甚至到难以自卫的程度!对克虏伯公司这样优秀的军事工业企业而言,将会有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如果没有足够的订单,公司的生存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自然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十年到二十年后,克虏伯和德**事工业的其它优秀代表,都将失去目前的领先地位。德国的军事工业相对于英美法,将会变得落后。到时候,我们的帝国就会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想要再起就是难上加难了。”

    听着赫斯曼的话,古斯塔夫。克虏伯不住点头。克虏伯公司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企业,拥有众多的工厂和工人,一旦失去订单支撑,就只能进行收缩——从经营的角度,只能放弃无法取得盈利的军工部门,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民用部门……时间一长,也就是失去生产先进武器的能力了。

    他干咳了一声,和自己的妻子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说道:“最多10年,我们就会失去领先。虽然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有共同之处,但是两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

    克虏伯的主营就是军火和钢铁,军火主要是大炮,也涉及造船。如果失去军品(大炮和军舰),克虏伯公司就变成一家普通的钢铁生产商了。而且军用的特种钢材生产能力也会闲置落后,十年失去领先,二十年、三十年后恐怕连生产军工产品的能力都没有了。

    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上,克虏伯公司在战后却因为“引信专利”(英法等国的兵工厂用克虏伯的专利技术生产炮弹,战后为了保证知识产权体系的有效性而支付了使用费,根据德军的伤亡数字给钱)而渡过危机,随后又参与苏德合作项目(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有),又在国防军的要求下,秘密参加重新武装德国的计划——实际上,赫斯曼所做的一切,只是让某些历史事件变得更早发生或有更大的力度……

    赫斯曼插话道:“克虏伯先生,为了我们的国家可以在将来重新站立起来,成为世界上的一等列强,大总参谋部命令我们工业促进委员会制定一个绝密军事工业输出计划!”

    “军事工业输出?”古斯塔夫。克虏伯愣了愣,“是要将德国的兵工厂搬迁到国外吗?”

    “这是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全部。”赫斯曼说,“将某些在德国本土受限制的军工企业的生产部门迁移到友好国家是有效保持元气的方法。至于输出的目的地,首选当然是波罗的联合公国了……那里目前有70万到80万德意志人,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地方。”

    在制定《灰色方案》的过程中,赫斯曼就让波罗的当局报告了目前所掌握的该国的工业资源状况。该国的工业资源是比较贫瘠的,其中库尔兰自治邦除了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外,基本没有重要的工业资源。

    而爱沙尼亚自治邦的情况则稍好一些。除了森林之外,那里还有非常丰富而且容易开采的油页岩、磷矿和石灰石。

    其中爱沙尼亚油页岩在后世都非常有名,前苏联时期,每年的开采量甚至一度超过3100万吨!历史上,1918年时就已经有开始开采,1924年就建成了第一座油页岩干馏厂。

    不过现在毕竟是1918年,不是1958年。虽然从油页岩中提炼石油的干馏法早就已经出现——工业化利用在19世纪就有了,甚至早于石油的工业化利用——但是受到技术限制,从油页岩中提炼出来的成品油质量不好,而且成本也比较高。

    所以爱沙尼亚的油页岩直到21世纪还是主要用于发电和取暖的,替代低热值的煤炭,当然也有少部分被用于生产酚类化学制品。历史上在1940年,爱沙尼亚页岩油的产量就达到了17。4万吨,主要用于制取化工产品(因为酚含量较高)。

    另外,爱沙尼亚的磷矿和石灰岩的储量也非常丰富。前者是磷化工的主要原材料,后者可以生产水泥,而油页岩同样可以作为生产水泥的燃料。

    也就是说,只要不失去爱沙尼亚自治邦,波罗的联合公国还是拥有一些工业化条件的。不缺乏电力——可以利用油页岩发电;可以发展酚化工和磷化工。可以发展和木材相关的工业——生产家具、铅笔、飞机外壳等等。还可以生产不少水泥。还拥有七八十万素质很不错的德意志人,另外还有许多白俄知识分子和资本家也流亡到了那里——他们会带来人力和一些资本。

    而且那里的交通非常便利,紧靠波罗的海,拥有温达瓦、利耶帕亚、塔林和里加等四个大港,其中温达瓦、利耶帕亚、塔林都是不冻港。另外,波罗的联合公国还有铁路连接苏俄、波兰和东普鲁士。

    “除了波罗的联合公国,”赫斯曼介绍完了波罗的联合公国,又将话锋转向了其他国家。“同我们友好的欧洲国家,如瑞典、芬兰、荷兰都可以成为我们转移军工生产能力的目的地。特别是瑞典,该国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且军事工业的基础非常不错,又长期秉承中立国策。我想克虏伯公司可以将一部重要的军工部门转移到瑞典。”

    古斯塔夫。克虏伯点点头:“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考虑将一些工厂迁往荷兰和瑞典了。”

    荷兰和瑞典在历史上就承接了一部分从德国转移出的军工产能,而克虏伯公司其实早就在战败之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就是增加了一个波罗的联合公国?”大贝塔似乎有些失望,“古斯塔夫,我看可以先派人去调查一下。”

    赫斯曼摇摇头:“不,夫人,将部分工厂转移到波罗的、瑞典和荷兰,仅仅是输出工业化的一部分。”

    如果只是为了这点事情,开个工业促进委员会的碰头会就行了,赫斯曼和卡尔。豪斯霍费尔根本不用跑到克虏伯家里来征求意见。

    “一部分?”大贝塔问,“那另一部分是什么?”

    “是输出成套工业技术和设备,提升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或者让一个落后于时代的农业国变成拥有最低要求工业化体系的工业国,或者让一个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进步成为比较先进发达的工业国。这才是真正的输出工业化!”

    “什么?”古斯塔夫和大贝塔同时一愣,大贝塔皱眉道:“中校,那么您想向哪个国家成套输出工业化?”

    ——

    求收藏,求推荐

第五十九章 助人就是布局() 
输出工业化这种事情,在1918年似乎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个时代,工业化几乎就是强大的象征。整个世界上,真正可以算得上拥有完备工业体系的国家,也就是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连沙俄都有些半吊子。

    至于在东亚牛皮哄哄的小日本,不过拥有几十万吨钢产量罢了。在德国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能在英国人帮助下制造战列巡洋舰的造船工业。可就是这样连半吊子都算不上的工业化,居然也能让日本挤进列强队伍,在东亚称王称霸,时不时可以欺负一个临近的中国。

    这工业化的魅力,对比一下日本和中国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工业化在一战前后具有的强大威力,那些已经跨过了工业化门槛的先发国家都不大愿意让后进国家实现工业化。虽然他们还不至于像后世五大流氓防止核扩散那样来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