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是孬怂,会重新崛起,做好迎敌准备,让嬴政知晓燕人的厉害。”
毅然起身,跨马而回,他要告诉世人,燕丹不服输,将进行绝地反击。
这正是:一旦秦皇马角生,燕丹归北送荆卿。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
第2章 父子离心论刺秦()
燕国有三个都城,分别为上都、中都和下都。
中都为燕初之都,后灭蓟国,建立上都,把都城迁移至此,取名蓟城,为燕国的主要都城。昭王时期,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易水边建立了军事重镇武阳城,称为“下都”。
这一日,燕王喜于蓟城宫中坐立不安、心神不属。身边只有太傅鞠武陪着,他问道:“太傅,昨日丹儿已送走荆壮士,为何迟迟不归?”
这已是第三次发问,显然心中极为不安,鞠武躬身答道:“应是途中耽搁,吾王稍安勿躁。”
“寡人等得心急。”燕王悻悻然说道。
话音未落,殿外宫人禀报:“王上,太子归来求见。”
“吾儿归来了,快召进来。”燕王大喜,吩咐了一句。
须臾,一道挺拔的身躯出现在殿门口,正是刚从下都归来的燕丹。
“见过父王,见过太傅。”燕丹恭行大礼。
“吾儿免礼。”燕王慈爱地望了燕丹一眼,待他起身后问道:“吾儿此行可否顺利?”
燕丹朝堂上望了望,这就是自己的父王,一位五旬老人,慈眉善目、和蔼可亲,视向自己满满地都是关切,似乎是一位仁爱之君。然而,他清楚,这位燕王并非表面上的样子,而是一位糊涂无能、贪婪怕死之人。
为了牵制赵国,燕与秦结盟,把本在赵国为人质的太子丹送到了秦国作人质,更有甚者还与秦合谋伐赵,从而导致了赵国的迅速灭亡,使燕国前方少了一道最大的屏障,此做法无异于与狼共舞、自取灭亡。
赵国的灭亡让这位燕王清醒过来,明白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个错误使燕国危在旦夕。
只是虽然明白了此事,燕王还是缺乏考虑,对太子丹提出的荆轲刺秦王之事不予反对,明着是任其所为,实则是寄予厚望,以期多苟延残喘几日,而这又加速了燕国的败亡。
结果自然是荆轲刺秦失败,为秦国找到了一个攻打燕国的借口,从此这位燕王便开始了逃亡之旅,而他也把秦国攻打燕国的罪过怪到了太子丹头上,甚至还为此毒杀了太子丹,把头颅送给了秦军,以消秦王之怒火。
这只是历史史实,燕丹却心下清楚,就算刺杀秦王成功,燕国依然逃不掉灭国的危险,秦国大军同样会至,燕国灭亡不过早晚。
这就是糊涂昏庸与明君的区别,事实看不清楚,只能胡乱怪罪下面,燕丹为穿越成这个身份而大感心寒。最是无情帝王家,不生于帝王家永远不知道其中的困苦,从太子丹的结局上,他深刻体会到帝王家的残酷,就算看上去慈爱的父王,为了苟活几日,一样会对亲生儿子下手。
对于这位老人,若无事后的劣迹,燕丹或许会把其看作真正的亲人,毕竟占据了太子丹的身体,那份骨肉亲情无法隔离,只是,此时他心中只有冷陌。
“回父王,此行并不顺利。”燕丹恭谨地答道,燕王还做着春秋大梦,必须把他敲醒,而讲清事实则是最好的清醒剂。
“此话怎讲?”燕王面露疑惑,燕丹所说与他了解相差太多,不知哪个为实。
“父王,荆轲此去必然失败,我们须早作筹备。”燕丹坦言说道。
此话无异于惊雷落地,惊住了胆小的燕王,他急急问道:“为何?”
此话问出,燕王手足都在瑟瑟发抖,可见已恐慌至极。此为正常现象,燕丹不以为意,却把目光瞄向另一人,太傅鞠武。
这是自己的老师,也是极力反对刺秦王之人,对大势看得通透,是个可用之人。
此时鞠武并无表情变化,可见已预料到成败之结局,只不知其是否有应对措施?
燕丹匍匐在地,说道:“父王,这都是儿臣的错。”
这个错必须承担,就算是黑锅也要背下去,否则将无法取信于人。接着又道:“此次行刺,儿臣忽视了两件事,因而必然失败。”
“哪两件?”燕王追问道,他心已提起,不问明白始终放不下。
燕丹答道:“其一,赢政多疑,必有戒备之心,荆轲极难得手。其二,秦舞阳贪生怕死,将坏大事。”
听闻此语,燕王心下稍定,安慰道:“吾儿勿忧,若是如此,不用担心,其一俱知,才送上地图及樊於期头颅以麻痹赢政;其二更无大碍,秦舞阳年少杀人,胆大包天,并无贪生怕死之说。”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岂有我早已知晓结局?燕丹依然不弃说道:“父王,秦舞阳乃鄙人,未尝见过阵势,于乡野或可蛮横,一旦入秦王宫必受振慴,露出马脚不足为奇。”
此话听来有理,鞠武亦点头认可,却生生吓坏了燕王,他忙道:“既是如此,为何不追回?”
燕丹苦声道:“儿臣一早便派人去追,只是荆轲早行一日,追回希望渺茫。”
“这,这可如何是好?”燕王顿时慌乱,失去了主意。
燕丹起身道:“父王莫急,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应早做筹措。”
此番旧话重提,却把燕王逼向了死角,他恨恨说道:“又要动兵革,秦兵势大,燕国焉有力拒,此番必亡,皆是你之错!”
果然怪到了自己头上,刚才是谁还在劝说,真是无情之父。燕丹不服说道:“父王可知,从始至终我们都做错了一事。”
“何事?”燕王冷言问道。
燕丹陌然答道:“此次刺秦王,败,秦必攻燕,成,秦亦必攻燕,即使不刺秦王,秦依然会攻燕,故,刺不刺秦王与秦攻不攻燕无关,刺秦不过是为秦找了一个攻燕之借口罢了。”
此语一出,燕王还在狐疑,却惊住了太傅鞠武,他猛然抬头,凝视燕丹一阵,似发现了不可思议之事。
“太子可否明言?”鞠武问道。
此话同样提醒了燕王,说道:“你细细说来。”
燕丹答道:“行刺秦王,不成,依秦王睚眦之心,必派大军前来,此理必然。成,秦人岂会甘休?新王上台,攻燕为首屈一指,否则无法向国人交待。至于不刺之理亦不难理解,韩、赵不刺秦,同样灭国。故,刺不刺与攻不攻燕无关,强秦之心志在天下,岂可让燕独存?”
“太子之言有理。”鞠武颔首道。
燕王却甚为失态,悻悻而言:“明日朝会,请文武议政。”
第3章 王宫巧言战群臣()
燕国偏居一隅,初封给王室宗亲召公姡В俟珚'派长子克代封。克到燕地,带来的只是上等的周人,其间只能借用商人旧臣与民众接触,从而使商人成为燕国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
后来燕国发展,消灭了蓟、孤竹、令支、无终等国,加上与当地土族的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燕文化。
燕文化中,商文化最重,周文化次之,并间杂北方民族文化共存,拥有与各国不同的文化风俗。
商人重鬼神、好占卜,任何一事都要问上一问。商人的占卜,其实更有点投票表决的味道,“王有疑难,要和卿士、庶民、卜、筮商量”,因而参与表决的有王、龟、筮、卿士、庶民五类人,但凡筮和龟一致赞同的,即使王和其他人反对,事情仍然可行,只有龟、筮都反对或龟、筮意见相左时,事情才不可行。
筮是巫替鬼神发言的方式,龟是史替鬼神发言的方式,巫和史是有学问的人,他们的意见也是决定性的,因而其地位很高。
同时,燕国各种官僚机构已经健全,其中最重要的是相和将,分别主管文武之事,他们的意见亦会主导燕国的走势。
几方下来,燕丹需面临更为复杂的国内形势,既要说服燕王,又要将相归心,还要令群臣折服,更要在占卜中一致通过,如此等等都需在明日朝会时解决,燕丹并无把握。
走出宫门,燕丹对鞠武深施一礼道:“往日不听太傅教诲,以致有今日之错,望太傅勿怪。”
鞠武似料燕丹有此一举,说道:“太子此言差矣!刚才已言,刺不刺秦王,秦兵必至,故太子无错,错在秦强燕弱。”
此为明白之人,燕丹叹服,求道:“明日朝会还请太傅支持。”
鞠武答道:“太子,武人微言轻,朝堂上实则无语,不过,朝会前武还能办两件事,请太子放心入朝。”
得到鞠武应承,燕丹松下一口气,告辞离去后,亦苦思次日应答之策。
翌日,群臣入宫议政,各方礼毕。燕王说道:“昨日太子归来,道荆轲刺秦王必然失败,应早做筹备,诸位有何意见?”
此话看似询问,实则把燕丹推至火前。燕丹苦涩,父王呀父王,父子之情在哪里?
燕丹有苦难言,众臣却深为震惊。消息尚未传来,无人能测结果,太子居然说刺秦王失败,既如此,何必去刺?
“太子,此话何意?”一人站出来询问。
燕丹望去,见是上大夫公孙阑,乃成安君公孙操之后。公孙操任燕惠王相国,却将惠王杀害,拥立武成王继位,得封成安君,至公孙阑仍有不少威望。
燕丹冷笑,逆贼之嗣也敢责问,不怕横尸乎?只是此时还得隐忍,他于是把前日所述刺与不刺之言论又讲一遍。
众人听闻,皆低头不语。燕丹所述有根有理,确无虚言。
“太子谬矣,秦燕交好,若不刺秦,岂会伐焉?”再一人站出责问。
燕丹看那人,见是大夫栗曷,为前相国栗腹之子。栗腹任相国期间,鼓动燕王伐赵,结果兵败身死,燕王感念其忠诚,令其子栗曷为大夫。
此为无能之辈,却占据要位,燕国有此种人焉能不衰?燕丹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