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燕丹看那人,见是大夫栗曷,为前相国栗腹之子。栗腹任相国期间,鼓动燕王伐赵,结果兵败身死,燕王感念其忠诚,令其子栗曷为大夫。
此为无能之辈,却占据要位,燕国有此种人焉能不衰?燕丹答道:“国与国何来交好之说?有利者相交,无利者相恶,秦燕相交皆因有赵,为共同之利,如今赵亡,秦燕之间无利,相交已是名存实亡,若还为秦燕相交而不思进取,其不为国家之举,而是小儿之举也。”
燕丹一席话可谓掷地有声,说的正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的道理,如今秦燕之间共同的利益赵国没了,哪里还有交好一说?如果还抱有那种天真的幻想,就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了,而是小孩间的过家家。
栗曷听闻,面红一片,羞愧退下。
“太子,老臣有疑,可否解惑?”这时一老者出列向燕丹问询。
燕丹见是相国将渠,不由心中一惊,相国亲自询问,定然极为关键,不过见其语气诚恳,不似有刁难之意,心下倒放松一些。
对于将渠,燕丹知之甚详。其任大夫时,便有不俗的表现。那是燕王喜四年,赵国长平之战刚刚失败,燕王在栗腹的鼓动下欲乘虚攻打赵国,举国都赞成,只有将渠和乐间反对,其言:“与人通好约交,而反攻之,用兵不祥。”
只是燕王不听,令栗腹领兵,并亲率偏军出征,急得将渠扯住燕王衣带,不让其随军而去。然而,燕王执意出战,用脚将将渠踢倒。结果燕国大败,栗腹被杀、大将卿秦被俘,更有蓟城被围、危在旦夕,最终还是将渠出面才使得燕国割地求和。
此一战燕国损失惨重,损兵折将割地赔款不说,连乐毅之子乐间也因此逃离了燕国,使得燕国数年都一蹶不振。
唯一的好处便是燕王任用将渠为相,一时间稳定了燕国的局势,使燕国延续至今。
这是一个贤才,却也有些懦弱,燕丹恭敬答道:“相国请讲。”
将渠问道:“方今天下,韩、赵已灭,魏名存实亡,齐向秦,楚自保,唯有燕、代跃跃欲试,如此形势,如何抗秦?”
这是天下大势,确实如将渠所言,并不容乐观。不过,燕丹自有说法,上前答道:“相国之言有理,然丹有不同看法。天下看似已失半壁,无法周全,实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抗秦力量依然强大。魏有大梁,王室亦在,时刻想着复国;赵亡退而为代,代王亦想复国;韩室虽消,却有后裔,韩人亦痛恨秦人,自然想驱秦立韩,得以自由;更不用说尚有齐、楚及我大燕皆未伤一发,若能集天下之力,秦必亡矣。”
将渠又追问道:“当年六国合纵尚不敌秦,如今分崩离析,如何再集力?”
燕丹答道:“有道是,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之前不敌皆因诸国各怀心思,这才导致军力不齐,当下却又不同,大家唇亡齿寒,自是齐心协力。虽然各国暂时未作联合,只因缺一契机,如今契机已摆在面前。荆轲刺秦,势必惹起嬴政怒火,大兵攻燕已迫在眉睫,若此一役败秦,燕国只须奋臂一呼,天下群雄竞起,亡秦不远矣。”
第4章 相史同心巫常惊()
燕丹之答,将渠满意,却依然问道:“秦兵乃虎狼之师,人人欲战,令各国闻风丧胆,如今燕国弱小,国力、军力皆不敌,如何迎战?”
这话问到了点子上,燕丹岂能不知双方之实力?秦因商鞅变法建立了二十军功制,使得秦人为取军功而好战,其兵卒也比各国要勇猛万分,加上各国闻秦胆寒,未战已露怯态,使得秦军无往而不利,因此此战确是难以预测。
只是,战是死,不战亦是死,还不如绝地一战,或可赢得一线生机,何况史上秦燕已经开战,虽然燕国大败,但是现在又是不同,此燕丹已非彼燕丹,胜负已有变数。
燕丹答道:“秦兵虽强,却非三头六臂,乃血肉之躯也,亦可死;秦将虽猛,并非不可胜,廉颇、李牧等将军屡屡败之,可见一斑,如此,我燕国何言不敌?”
将渠颔首,燕丹接着道:“有道是天时、地利、人和,秦兵看似势大,却失三者,正所谓,三者不得,虽胜有殃,秦兵离败不远矣。”
将渠不由问道。“太子此话何解?”
燕丹讲道:“天下诸侯并起,正是群雄争鼎之时,强秦一再灭国,却不思徐图缓进,此为逆天而行,是失天时矣。秦燕相隔万里,路途跋涉,为疲兵,是失地利矣。秦军暴厉,杀人如麻,无视他国性命和民生,是失人和矣,有此三者,秦国难胜。”
将渠不由动容,燕丹又道:“而反观燕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则战必胜,胜必果,驱强秦在此一役。”
“吾儿可有把握?”燕王终于恢复胆气,亦出言发问。
燕丹激情而道:“吾乃卫国之战、生死之战、绝地之战,全民同心,内外同忾,以逸待劳,何惧一远兵?”
此言信誓旦旦,直把燕王和群臣听得心花怒放,不能自己。
燕丹讲得激扬,却深知其中之不易。秦兵挟灭赵之威前来,士卒士气高涨,更有王翦亲率大军,无人可挡;燕国积弱数年,心力疲怠,加之与赵对恃,损兵折将无算,双方对阵形势立判。
只是此时他不能示弱,更不能动摇君臣之心,否则历史悲剧将重演,因而只能咬牙说硬话。
燕丹信心满满,燕王昏庸糊涂,将渠却不失清醒,再次挺身问道:“太子欲战,可有良策?”
此话点明,只靠嘴上说说并不起作用,若想稳妥,须有谋策,否则定是胡扯大话,无人可信,亦会使燕国陷入万劫不复。
听闻这话,燕丹沉寂下来,他肃立无语,默然以对,似乎被诘问住。
见此情景,群臣哄乱,你太子丹不过是激愤之辈,说得慷慨,实则无用,如此如何让人相信。
群臣哄嚷,却急坏了一人,他急急上前道:“王上,太子,臣愿领兵与秦决一死战。”
燕丹望去,见一壮士出列,竟是上将军秦幕。秦幕为秦开之子,秦舞阳之叔父,很有乃父秦开之名望,为燕国将,与将渠一同主持文武之政。
此人有血性,有谋略,倒是个可用之人,燕丹暗自颔首,却拦住说道:“将军之心表,却非王翦对手,领兵之事再议。”
说完这句,他又面向众臣道:“吾有三策可助燕国败秦,只是此事事关重大,此时不便道出。”
此言倒也合情,不是什么事都可以拿到朝堂上议的,特别是败秦之重要策略,岂能是人人俱知?只是众人还将信将疑,无法做出判断。
众人安静下来,将渠果然问道:“太子之言属实?”
燕丹苦笑道:“吾骗诸人何益?吾乃是太子,身负燕国大计,如此性命攸关,岂能拿来开玩笑?”
将渠听闻,终于满意说道:“渠明白了,定支持太子。”
将渠语闭,众臣皆惊,栗曷不由问道:“太子并未道出谋策,相国何匆忙下决断?”
将渠笑而答道:“正因太子未道出谋策,渠才深信不疑。若太子能轻易道出,只能为浅谋,尚不足以败秦,其不道出,说明其中有机巧,不便示人,如此可信。”
将渠之言令众人恍然,皆相信燕丹真有谋略。
有了将渠的支持,燕丹终于放下心来,其他各人无论成见还是影响力都相差太多,不足以动摇他的抗秦大计,如今只要在占卜中通过,整个抗秦机器便能运转起来,那时,他将带领众人走上一条艰难的求生之路。
燕王看群臣无语,有些意外地又问了一句:“各位臣工还有何疑?”
半晌没有反应,他终于失望地转头问向太史:“太史何意?”
这是要占卜了。战国未期,燕国的官制比较健全,内政外交多以官员的意见为主,占卜的形式虽然要走,却与先周时相差很大,就是仪式上也没有那么隆重。
不过,若因此认为巫和史的意见不重要那就错了,他们的意见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二者反对,决策一样无效。
太史为安伯,起身说道:“此为燕国存亡之秋,不战则亡,战败亦亡,唯有战胜方可保全,臣下之意,毕其功一战。”
这是支持太子了,有了这一票,只要燕王和巫任何一人支持,事态都会朝有利于燕丹的方向发展。
众人不由得望向燕王,燕王高坐堂上,不动声色,传令道:“宣巫常觐见。”
很快,一名巫师进入大殿,他身穿巫袍,手持巫仗,目不斜视,蹒跚至殿前,口中念道:“巫常见过大王。”
燕王说道:“秦兵即将压境,太子欲举国抗秦,请问神意?”
巫常听闻,未做迟疑,开始卜卦,卦开,巫常猛然变色,惊惧地说道:“未有之事。”
巫常的表现令众人跟着大吃一惊,只是不知其何意,只能胡乱猜测,就是燕丹也莫名其妙,这不是巫师的正常表现!
巫常为巫师数十年,卜卦无出其右,而且他卜卦从未失态,这次定然是卦象特殊了,否则不会如此惊乍,燕王不禁问道:“可为大凶之兆?”
巫常答道:“不,此为大吉之兆。”
第5章 大权在握商谋略()
这是血与火的年代,更是英雄倍出的年代。战国,已失去了春秋时的仁义与亲和,它更多的是残酷和欺诈。不灭他国,势必为他国所灭,为灭他国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残酷的战国现实。
战国还可用一个“变”字来描述,各国相继变法,因而也相继强大,只是大多变法以失败告终,唯有秦之商鞅变法成功,才导致了秦国一枝独秀,俯瞰六国。
燕丹岂不知“变”之重要?只是其心思不在此处,他有一事想不明白,很难做出决策。
在太子宫中来回踱步,燕丹的心又飞回到了朝堂之上。
巫卜之后,众皆惊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