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丽人的行踪对他来说还是个谜,他不得不了解清楚。
倪语臣的身份是大宋的上差,王子查可是知道,这种身份之高贵,可远比他一个小小国的王子强一百倍。而且倪语臣来到后就已表明了态度,他是为耽罗脱离高丽的管制而来,也就是说,他是来帮耽罗人的,至于他怎么帮,只能等见到国王传过旨了。
对于倪语臣,王子查自然是百般友好,特别是这个问话,他更是毫不避讳,把高丽的做法全部说了出来。
最后他讲道:“说这里是高丽的耽罗郡,可高丽人何曾把这里当作过郡?高丽人不管我们的吃住,不管我们的死活,除了到年底派一些人前来收取贡物,什么也没做过。”
居然是这样的,倪语臣心中了然。高丽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难怪耽罗人对他们有成见。不过,这样也好,高丽得不到耽罗人的心,反倒更容让二者离心了。
更主要的是高丽对耽罗人不管不问,只有年底才派人来一趟,现在是年头,岂不是说他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发展,真要到了年底,也许一切都已板上钉钉,大势已成。
大家不紧不慢朝汉拿山下走去,越靠近山边,越看到更多的耽罗人在劳作。倪语臣甚至看到了大片的土地,可惜的是上面的作物生长的并不好。
劳作的耽罗人看见王子查带着一群陌生人赶来,都好奇地高声询问,王子查并没有傲慢的表现,他很是友好地向众人介绍倪语臣一行。
且行且近,很快来到山脚下,迎面是一座最大的石屋。
说是石屋,却分两部分,后面的的确是屋,不过,它并不大,与大宋的平常房屋差不多。
前面的则是一座石头堆砌的厅堂,厅堂很简单,只用六根石柱支撑,四面皆无遮挡,厅堂内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其中摆放了一些石桌和石椅,说明此处是耽罗人议事的地方。
好似事先得到了消息,早就有三人恭敬地站在厅堂内,看他们的穿戴明显比他人好一些,不用问也知道居中的就是耽罗国国王——岷。
“见过上差。”岷带头躬身行礼。
就算是国王,在高丽的官差面前也差了一个等级,高丽在大宋面前又差了不少,二者比较便能知道,大宋的钦差走到哪里还是相当吃香的。
倪语臣非常友好的上前与岷见礼,毫无半点桀骜之气,这份气度反倒迎得了岷的不解。
上国来使,哪一个不是傲慢无礼?哪一个不是咄咄逼人?这一位却与众不同,原因何在?
双方寒喧一阵,倪语臣开门见山的说道:“我带来了大宋皇帝陛下的圣旨,请耽罗国王接旨。”
这句话说来更加令国王岷疑惑,他名义上是耽罗国王,实则是高丽的一个郡首。一个国家的皇帝,居然向另一个国家的郡首下圣旨,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当然,耽罗国的情况特殊,它到底是以国还是以郡的方式存在谁也说不明白,就是有另一个国家向它伸出友宜之手也是可以理解的。
它唯一不可理解的是,这个伸出手的是大宋。
不说大宋与耽罗国相隔千里海域,大宋皇帝知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还很难说,就算知道又如何?单就他为一个小小的岛国下一道圣旨就不可思议了。
凭什么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宋皇帝会下这么一道圣旨?又凭什么远隔千里派人横渡大洋送来?难道这里还有能让一个皇帝动心的物件?
第435章 三板之策()
不得不说,国王岷的想法是对的,只是他
不过,没做这方面的考虑也无可厚非,因为无论圣旨是真是假,他都无法做出辨别,他没见过大宋的圣旨是什么样,就是随便拿个东西放在面前说这是圣旨,他也不知真假。
倪语臣拿出来的当然是假圣旨,是高峰私下安排人制作的一道圣旨,他敢这样做就是考虑到这道旨不会泄露出去。
知道此事的一方是自己人,而且人数很少,另外一方就是耽罗人,他们还没有能力与大宋取得联系,无法核实圣旨的真假。因而,这招偷梁换柱还是可行的。
实际上,圣旨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耽罗人对其说辞能否信任。
真圣旨又怎么啦?若上面内容耽罗人无法接受,同样达不到效果。相对来说,就算是假圣旨,只要取得耽罗人的认可,那就是好东西。
耽罗人与世隔绝,虽然臣服于高丽,却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这种想法高峰看在眼里,知在心里,因而对症下药,为他们准备了三板斧。
第一板就是用圣旨把他们从高丽分离出来,同时稳住他们。这一板的要点是耽罗人对高丽没有归属感,也就是说他们依附高丽是被迫的。有了这一点就好办了,一道圣旨就能把他们分化。
圣旨是以大宋的名义下的,大宋可是远远越高丽而存的在级大国,他的圣旨,一个小小的耽罗国岂敢不从?更关键的是大宋的旨意对耽罗国有好处,他除非傻了才去反对。
耽罗人也许不知道大宋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无论大宋想干什么,都不可能会危害耽罗人的利益。
耽罗人一穷二白,唯一有的东西就是这座小岛,只是这种偏远而荒凉的小岛还不值得堂堂大宋觊觎。在耽罗人的想法里,就是大宋把岛得到了又能怎样,他们不可能呆太久,或许一段时间后就会放弃这里啦。
第二板是炫耀武力。
大宋皇恩浩荡,那也只是说说,手还伸不了那么远,仅靠一道圣旨就想把事情搞定,根本不可能,就算高丽人慑于大宋威名不敢怎么样,耽罗人也不会忍受长期他们。
耽罗人以部落群居为主,虽然心齐,却没有军队,也没有进行过战斗,因而战力近无。他们之所以向高丽臣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耽罗人连高丽人都怕,若把高丽人灭掉,耽罗人自然会更加胆怯。从而心里产生一种恐惧,再也不敢生出异心。
耽罗人单纯,恩威并用之后,高峰还会使第三板斧,那就是让他们尝到甜头。
耽罗人的生活比原始部落强不到哪里去,虽然已有农耕,但因技术落后,很难保证自给,再加上恶劣的气候带来的生存危机,他们的部从死亡率很高,因此,耽罗人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生活,而高峰恰恰能给他们带来这些。
随船队而来的不光有乡兵,还有一批工程人员和技术人员,他们都是行家里手,既熟悉各种建设,还会农耕养种,他们来此的目的就是开僻这片荒地。
有了这帮人,可以帮助耽罗人建房造院,也可以帮助他们种田养殖,甚至还可以提供一些必须的生活用品和治病药品。
有了这些,不敢说耽罗人的生活能够与大宋的媲美了,但起码能让其生活无虞,就是生活质量也会提高一个等级。
一旦耽罗人体验到其中的好处,再想让他们抛弃,那是千难万难,或许他们从此以后就死心塌地,永不生二心了。
三板斧是既定程序,因而倪语臣一上来便传达了“圣旨”。圣旨的内容不多,无非是说耽罗人勤劳善良,民风纯朴,为了保证其良好的习俗,允许其自成一国,他人不得干涉,云云。
圣旨并没有特殊的暗示,句句都在为耽罗人考虑,却令国王岷充满了疑惑。
好事来的太突然,而且有点莫名其妙,他可不认为此事就如此简单。
国王岷毕竟不是一般人物,他显示出高兴的样子,爽快地接下了圣旨,答谢道:“有劳皇帝陛下掂记,小藩之属当全力以报,只是此地孤悬海外,又无各项来源,生活已是艰难,实在拿不出什么贡品。”
这话说得委婉,却也承认了其藩属地位,也就是说,从现在起,耽罗人就听大宋的了。不过,他跟着就开始哭穷,让我听话可以,想要贡品,门都没有,不是不给你们,而且我们穷的吃都吃不上了,哪里还有贡品上献?
这话言外之意自然是想看看倪语臣的目的,我们都穷成这样了,你们还来这里,究竟有什么用意?
倪语臣自然明白其意思,他没有隐瞒,笑笑说道:“皇帝陛下知道耽罗国地势凶险、条件恶劣,所以决定帮帮你们。我这番前来,不仅带来了各类植物种子,还有不少的生产劳动工具,更有一些能工巧匠,我们的目的就是帮助你们建设家园。”
倪语臣越是这么说,国王岷心中越是疑惑,只是他实在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得说道:“如此感谢上差的呵护,中间若有需要耽罗人的做事情,还请直言无妨。”
倪语臣已听出国王岷话语中的淡淡凉意,他清楚对方还是不信任他。这事不难理解,耽罗人对高丽没有归属感,对大宋同样没有。
高丽人过来直奔主题,要什么?达到什么要求?都毫不客气,这样能让耽罗人知道他们的真正底细,所以准备起来也不辛苦。
可是作为大宋人的代表,倪语臣来到后,只说对耽罗人有益的好话,丝毫不提需求,这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国王岷还未傻到盲目相信人的程度。只是,他又摸不清这帮宋人的真正意图,心下不由得不气馁。
他岂能知道?倪语臣说的基本是实话,教他们知识是真,提供各类物品也是真,唯有的就是把滞留在此地的想法有意的回避了。
第436章 高丽进犯()
倪语臣也懒得啰嗦,他直接吩咐随从送上礼品。┡Ω各种生活用品、生产用品、食品、药品等等,品类很多,都摆放在了厅堂之上。
倪语臣上前一边介绍物品的功用,一边告诉国王岷,这只是部分,后续还有。
国王岷终于被惊住了,他张大了嘴,贪婪地望着那一堆堆的东西,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上差果然说到做到,只是下臣不明白,大宋为何对我们这么好?”
这话表明他还是保持着一丝清明,认为世上没有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