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铎摇摇头,轻声道:“九阿哥百事缠身,今天时日尚早,还不到阿哥休朝的时候,你就来看我,一定有事烦恼,阿哥不如直言,我虽卧病,但脑子还清醒,可以为阿哥出出主意。”
多尔衮深深的叹一口气,目露痛惜的眼神,摇头道:“满朝文武,八旗贵人,唯有你能懂我心中所思,明我所想,偏偏你却生了这场病,莫非是天妒英才、要夺我这最为可贵的弟弟?”
多铎却笑了,笑得惨烈:“阿哥不必介怀,旗里可用之人颇多,十二阿哥阿济格,谭泰、刚林、何洛会等人都是一时人杰,可堪大用,阿哥何不提拔?”
多尔衮闭目想了一想,摇头道:“这些人要么勇谋有余智谋不足,要么优柔寡断缺乏魄力,都不是能独挡一面的人才,阿济格莽夫一个,粗鲁直率,不是我想要的人。”
他低头定定的看向多铎,悲声道:“唯有你啊,能助我登上大宝。原本预计,待各地初定,我们军功无可匹敌、威望摄于天下之时,就是我登基之日,却不曾想如今你重病垂危,广东、江西、山西三镇齐反,乱成一锅粥,徒叹奈何啊!”
多铎闻言,凝眉一皱,问道:“山西姜瓖反了?”
多尔衮沉声道:“对,我已经派阿济格领兵出征,征讨山西;江西和广东,我准备派谭泰和何洛会去,只是四方火起,军力有些吃紧。”
多铎闭上眼睛,思索片刻,睁眼道:“阿哥何不起用汉军三王?他们现在辽东圈养,徒费粮饷。”
多尔衮道:“原本我也有这个想法,但汉人居心叵测,安知三王是不是跟我们一条心,那姜瓖我待他不薄,李成栋也任他为广东提督,这些人仍然反了,如果三王领兵,一出门也反了,如何却之?”
多铎又笑了,笑得有些费力:“阿哥糊涂。”
(本章完)
第313章 朕要亲征()
敢于当面笑谈多尔衮“糊涂”的,普天之下,除了多铎,也就没有旁人了。
多尔衮却半点没有生气的意思,反而坐直了身体,面带欣然的模样开口问道:“哦?十弟可为我解惑?”
多铎喘了一阵气,说话太多,对他现在的身子来说有些吃力,半响才应道:“阿哥你想啊,耿、孔、尚三王,在咱们入关前就已经投靠大清了,当初与我们有白马誓约,受皇阿玛封为三顺王,已然十载有余,多年来忠心耿耿,没有二志,要说他们三人要反叛,我是不信的。”
他停一停,又吁了一阵气息,再缓缓道:“再说了,他们与明廷之间,有不同戴天的仇恨,除了咱们大清,天底下还有谁能容下他们?叛了我们,只能落草为匪,何苦来的?所以我说,这三王与李成栋、姜瓖之流有本质不同,阿哥大可放心使用,他们手中的汉军人数众多,可解我八旗人丁不足的问题,况且那红夷大炮所在的乌真超哈,都是汉军组成,离了他们,不知要失去多少八旗健儿才能起到相似的作用。”
这些话他几乎一句一顿,说得颇为吃力,语速缓慢,不长的一段话花了很长的时间,但多尔衮并没有不耐烦,极为认真的听着,神情专注。
对多铎的意见,他一向很重视,这个弟弟不仅对他死心塌地的忠诚,而且非常聪明,多奇谋妙策,看问题很独到,往往能给多尔衮查漏补缺,发现他思想上的盲点,一语中的。
所以沉思片刻之后,多尔衮缓缓的点点头,说道:“你说得有理,三王值得一用,即使不能扑灭叛贼气焰,起码也能稳住局面,为我们争取时间,就按你说的办吧。”
说完这些,屋子里静了下来,多铎在喘气,多尔衮低头在想着心事。
“阿哥,豪格的事,怎么样了?”多铎打破了沉静,轻声开口问道。
“我把他关起来了,削去爵位,等同庶民,等论罪后幽禁。”多尔衮抬起头来,面目肃然,带着杀气说道:“你的那个苏勒办事不错,罗织了豪格不少罪状,不然还得费些力气才能扳倒他。”
“豪格一去,阿哥的地位就更加稳固了。”多铎笑道:“代善和济尔哈朗这两头老狐狸没出什么幺蛾子吧?”
多尔衮嘴角浮起一丝笑意,残忍而狡诈:“代善行将就木,哪里还能管什么事?他那几个儿子,岳托死得早,除了已经归附我们的满达海之外,没有一个成器的,不足为虑;济尔哈朗这头老狐狸,想投机骑墙,被我先削爵警告了一次,然后再恢复了他的亲王位置,老实了许多,掀不起风浪,不过为防万一,我准备让他领兵入湖广,外放出去一段时间,等京里一切妥当后,再让他回来。”
他转脸看向多铎,面色柔和下来,微笑道:“等一切水到渠成,就是你我兄弟荣登大宝之时,所以十弟,你一定要好起来,没有你的辅助,我们就没有今天啊。”
多铎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精神很差,听着多尔衮振奋人心的话语也仅仅是两眼放射出了一点点光亮,很快就暗淡下去。
“臣弟先恭祝阿哥顺风顺水、得偿所愿。”他同样微笑起来,说道:“不论我看不看得到那一天,九阿哥都永远是我的九阿哥,希望我们的母亲和皇阿玛,都能为你自豪。”
……
孟乔芳的心情,糟糕得犹如八月间黄土高原上的天气,热得不得了。
他急火攻心,已经好几天没有睡个囫囵觉了。
这种现象,从姜瓖造反开始,就开始了。
八百里秦川,西起宝鸡,东抵潼关,向西可控汉中、窥视西蜀,向东可守潼关、遥望中原,地形复杂、位置险要,加上土地肥沃、资源充足,向来是兵家起事的绝好地点,当初李自成定都西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当王欢占了汉中,打通陇西的时候,孟乔芳虽然有些担心,却并不十分着急,因为秦岭天险,让他很有底气。
诸葛亮六出祁山,直到病死都没办到的事情,王欢能办到吗?孟乔芳认为这不可能,由汉中入秦,就那么几条栈道,子午谷、斜谷和陇关道都是奇险无比的存在,守住隘口即可堵死来犯之敌。
当然了,除非王欢走萧关道,远赴古丝绸之路,绕个大弯子劳师远征,从武威方向过来,不过那么远的路,等明军走过来,已经累成了狗,自己这边以逸待劳,一击必胜。
不过山西变了天,让他有些着急了。
山西与在广东的明廷之间,隔着无数山关,不可能联系得上,要想得到明军的支持,唯有汉中一条路。
而山西大同与汉中之间,就隔着陕西。
如果姜瓖顺着吕梁山东边一路南下,直扑河南,就能杀到潼关边上,无论是急攻潼关,还是在蒲津渡过黄河,都是孟乔芳的僵梦。
因为只要那样做,关中平原的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孟乔芳的手里,只有近三万汉军,各地州县有些地方乡勇,可有可无的存在,除此之外,再无可用之兵。
而外援呢,湖广现在正为应付何腾蛟和堵胤锡的攻击而疲于奔命,还指望着他能支援一点人马呢,而河南方向,新任的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总督张存仁刚刚上任,他的总督府所在地大名府正在被起义的义军围攻,真定总兵鲁国男被困在大名府城内死守,张存仁带着八旗甲喇章京阿尔赖、阿尔散被挡在城外面进不去,同样无法指望。
于是孟乔芳板着手指头数下来,悲催的发现,除了自救,无计可施。
原本东边是大后方,潼关派一员偏将,几百守兵即可无忧,现在必须重兵布防了。
幸好从得到的消息来看,太原还在清廷祝世昌手上,姜瓖一时半会过不来,但是一想到姜瓖麾下十万人马,孟乔芳就心里“突突”的跳。
太原守得住吗?
摄政王的援军为什么还不来?
陕西该怎么办?
孟乔芳头都大了!
(本章完)
第314章 廷议()
与北方清廷一片紧张气氛不同,南方的两广和湖广等地的南明境内,喜气洋洋。
肇庆城内永明宫里,永历帝高坐太极殿金銮龙椅之上,他喜形于色,“哗啦哗啦”的摇着手上的一叠文书,大笑不止,笑得连头上生出的白发,仿佛都在随着身体的摇摆而随风飘荡。
“大喜事、大喜事啊!诸位爱卿,山西大同的姜瓖良知未泯,不甘坠于东虏之伍,毅然反正,重归大明臣子!”永历帝乐不可支,手舞足蹈般的几乎就是在叫喊着:“姜瓖反正了,姜瓖反正了啊!”
他的动作言辞,与为人君上的礼仪大为不符,放在以往,那班欠抽的御史一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当廷就要拉下脸来揪着永历不放,口水一直要喷到永历认错为止。
当班御史就站在大殿门口,是一个面容刻板的枯老头子,看长像就知道不好说话,嘴唇薄而细长,彰显其骂架损人功夫深厚悠长,不过此刻,这个御史已经忘了自己的职责,瞪着龙椅上的皇帝满脸激动。
崇文殿上,文武两班分立两侧,济济一堂。
有人已经得到了这个消息,有人还是头一次听说,但是无论是否提前知道,所有的人都炸了起来。
“什么?皇上,此事当真?”
惊喜中有人犹自不信。
永历帝笑着晃晃手中文本,那是一本奏折:“姜瓖派人送来的奏折在此,外加锦衣卫的情报,做不得假,必然是真的。”
朝堂上顿时一片混乱,有人哭有人叫,有人跪地谢天有人顿足大笑,无数人的喧嚣在大殿上汇聚成一片嗡嗡声,越来越大,几乎将大殿的房顶掀翻。
那位当班御史叫得最为起劲,白胡子都抖得直哆嗦。
众多噪杂声中,有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越众而出,如杜鹃鸣于麻雀之丛,一下子将所有的杂音都压了下去。
“恭喜皇上,此乃大明之幸,社稷之福。微臣恭喜皇上又得一大将归朝。”话音声若洪钟,抑扬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