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昌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一惊,议论之声再次大起,他们都明白,正主来了,变法已经势在必行,没人能够阻挡了!

    钱谦益和成基命面面相顾,脸色难堪。

    在议论之声中,杨乐一领白袍,头顶三寸白玉冠,腿上打着绷带,慢慢地走进门来。

    他眼睛半开半合,不卑不亢地跪拜行礼,高声喊到:“臣杨乐叩见皇上!”

    “杨爱卿平身吧!”崇祯微微一愣,他没有想到杨乐会来,如今朝堂局势千变万化,虽然东林党已经被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速度拿下,但是,朝中仍有许多其他不满变法的旧势力。

    不过,杨乐既然来了,他就不怕,既然选择了快刀斩乱麻,那就来的更彻底。

    崇祯和杨乐一眼,微微点头。杨乐便向全场拱手道:“皇上,诸位大人,大明看似强大,实则已经贏弱不堪!欲得强明,必须变法!臣思索良久,才想出强明五论,不知诸位大人,认为此五法是否可行?”

    温体仁对杨乐变法的内容非常清楚,虽然变法对他的利益伤害很小,但此时已经扳倒了钱谦益,他又动了歪心思,见杨乐说完,便问道:“不知旧法弊端,难以变法。敢问杨国公,传统法制,弊在何处?”

    此一问正中杨乐下怀,他不假思索便道:“祖法旧制,其弊有三。一是土地兼并。在国内,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突出的表现是皇族、王公、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以投献、请乞、夺买等手段,大量占夺土地。在江南,有的大地主竟然占田7万顷。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税收。曾经有歌谣传唱:‘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

    “满口胡言!”温体仁立刻反驳道:“杨国公这么说,是指文武百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利用职权中饱私囊喽?!”

    面对温体仁的刁难,杨乐很是冷静,朗声道:“话不是我说的,而是你温大人自己承认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已经和皇上商议过了,只要诸位从今以后,廉政洁明,我可以对以前的事情既往不咎!各位大人,不要以为国安局的密探是吃干饭的,谁家有多少地,又是怎么来的,薛云大人的心中可是一清二楚!”这番话尖锐犀利,有些做了亏心事的大臣们额头上冷汗直冒,无言以对。温体仁更是气得呼呼直喘,硬是说不上话来。因为他有一所宅院就是从小地主手中强抢过来的。

    “第二弊端是什么?敢请杨国公高论。”周廷儒赶紧叉开了话题,为温体仁解围。

    杨乐道:“第二弊是军队,军队私有化严重,有的甚至已经成为私军!打仗之前,皇上为何要派出宦官作为监军?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某些将领根本不听命令!比如袁”

    杨乐话未说完,只听一声“放屁!”,武将队列中一人豁然而出,众人一看,却是祖大寿。他愤然高声道:“杨国公,不要为了变法一派胡言!袁督师对皇上忠心耿耿,岂会不听从命令?”

    “然也!”何可纲也立刻激昂道:“皇上,督师确实是被冤枉的,请皇上明察啊!”

    “杨国公,凡事都要讲求证据,不要随便听信小人之言,你这样说袁督师,难道国安局已经找到了袁督师通敌叛国的证据了吗?要是没有,为了变法,你也不能指鹿为马,任意诬陷他人!”最后站出来的指责杨乐的,便是山海关总兵吴襄,他也是赫赫有名的吴三桂的父亲。

    金銮殿的气氛骤然紧张,再一次脱离了正题,直指袁崇焕通敌叛国事件。

    孙承宗肃然沉默。温体仁则忍不住一脸笑意。祖大寿、何可纲、吴襄,三位总兵齐出发难,非同寻常。

    崇祯只是脸色微寒,却是不动声色。倒是徐光启嘴角抽动,显然感到愤怒。

    最紧张的是新任国安局提督的薛云,他第一次见到这种激烈尖锐的朝堂较量,尤其是自己身为谍报组织的首脑,却没有收集到袁崇焕叛国的证据,这是无能的表现,所以,额头上禁不住渗出细密的汗珠。

    就在满朝目光齐聚到杨乐身上时,杨乐突然一阵仰天大笑,朗声笑道:“今日所谈,乃是旧制的弊端,三位总兵却左右而言他,袁崇焕的案子,我不做过多的评述,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至于说到变法,杨乐可不是那种不择手段之人,你们也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杨乐变法只为强明,绝无任何私心!天地昭昭,雷霆可鉴,如有任何谎言,天降神雷,五雷轰顶!”杨乐一席话说得是义正词严,坦率辛辣。文武百官一片肃然,祖大寿、吴襄、何可纲面色通红,再也无力反驳。

    

第116章 说服百官行变法,武将刁难谁来压() 
第一个回合的较量,杨乐以己之力胜出,温体仁仿佛浑不在意刚才的失败,面色平静问道:“敢问杨国公,大明第三弊端又是什么呢?”

    杨乐也立即恢复到了心平气和的模样,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争辩,缓缓说道:“第三弊端便是单一的税收,目前大明只有土地税,外加临时增派的三饷。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以为,有钱才是王道!无论那个朝代,只要有钱,农民腰杆才能挺直,才能硬气。只要有饷,士兵们打仗才有底气,才能悍不畏死。只要有粮食,国家才能不怕灾害,才能安然地度过灾年!因此,变法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挣钱!必须设法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粮食的产量,增加港口的数量,增加对外的贸易,增加全国的经济!这才是变法的根本目的!变法不是为权力,为的是人民的利益!”

    “好!说得好!”崇祯听得是热血沸腾,拍掌大笑。

    “好!好!好!”话音落下,下方百官跟随着皇上一起激昂的喊叫。

    峰回路转,形式豁然开朗,崇祯没有想到朝堂之上会突然出现如此变化,杨乐的一番话竟然将激烈的对峙瞬间就消融在了一种壮怀激烈的誓言之中,不由低声自语:“大明能有杨爱卿,真是国家、百姓之幸啊!”

    他微笑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变法也是如此,不是一朝一日便能成功的事情,终须一步一步来。杨爱卿方才所述的变法大计,诸位爱卿尚须仔细计议才是。”

    暂停沉默,他看着下方依旧沉默的文武百官,最后眼光对准孙承宗,笑道:“今日朝会,事先未和阁老以及诸位大臣商议,为的就是一同相商。不知孙爱卿以为这变法大计如何啊?”

    孙承宗历经官场,抱犊史书,知道其中国家变法的利害关系,他面色沉重地说道:“皇上,变法事大,切不可草率行事。变得好,臣无话可说,若是变得不好,则国将永无宁日。越是大变,越是多有利害冲突。以大明时下而论,不变法犹可为之。一旦变法,朝野动荡不安,若有战事,只怕有亡国之危。况且,圣贤治国,都讲求宜静不宜动,民风宜古不宜今。遵循旧制是稳定之道,官吏熟悉旧规,民众遵循旧习,不冒进,不胆怯,此为中庸之道,如今,杨国公一意孤行,讲求变法,不求自安而求自乱,老臣委实不解杨国公之意。”

    杨乐心下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开始,他必须说服所有的文武百官,变法才能畅通无阻的执行下去。他从容不迫地答道:“孙大人,您是饱学之士,怎会讲出如此肤浅的言论?老大人当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典故。庸人安于世故,强者突破求生。创新者生,守旧者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大明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世界角逐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变法强明,只求变,求强,求创新!你们扪心自问,自皇上登基以来,诸位大人因循守旧,你们是守出了富,还是守出了强?抑或者守出了土地?””

    “错!大错特错!”站在孙承宗身后的杨嗣昌摇头说道:“杨国公刚刚误解了孙大人的意思,孙大人是说,一旦变法,朝野动荡不安,必定会削弱国家的战力,北方若再有战事,必有亡国之危。杨国公对此有什么应对之策吗?”杨嗣昌巧妙的将守旧创新的话题,引到谁也不能承担国家兴亡的罪责上来,这显然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杨乐不假思索,应对说道:“有应对三策。其一,变法所产生的国家动荡,仅仅是个人的利益冲突,不是国家内乱,根本不会导致国家战力瘫痪。我认为,只要应对措施得当,就可以迅速平息,稳定全局。而且,军队变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战力,足以镇压。其二,皇太极刚刚败退而归,这次他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损兵折将,我敢断言,至少三年内,后金不会有大举攻明的战事。其三,就算大明境内会发生不测之乱,新法奖励农耕,激赏军功,大明拥有一支攻必克、战无不胜的强大新军,士兵们个个奋勇战斗,这又有何惧呢?我看是变法涉及到岗位的调换,杨大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此一问,锋芒直指讳莫如深的杨嗣昌,因为杨嗣昌的父亲杨鹤在陕西总督多年,如果实行变法,就需要调换岗位,杨鹤不愿意抛弃经营多年的军队,吩咐他的儿子杨嗣昌设法阻止杨乐变法,因此才有了上述刁难,此时听杨乐直言不讳地指了出来,杨嗣昌的面色微红,顿时尴尬起来。

    “无耻之徒,信口雌黄!”突然,一声咆哮响起,一位武将剑指杨乐愤然说道:“杨国公,我熊文灿不许你这么侮辱杨武陵!(杨嗣昌是武陵人,此为别称)杨国公,我问一句,你可懂军事吗?军中大将岂能任意调换?都是用顺了手的将领,突然间更换,难免有磨合期,如果此时有战事发生,该当如何?!”

    这位便是右佥都御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