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昌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献忠等部亦东渡与会,军众约有20万。你们说,高迎祥与先皇有杀妻之仇,如果他知道皇上在这里,会怎么样呢?”

    谢文举眼睛一亮,拍手道:“陈公公的意思,我明白了,闯王一定会不要命的进攻,到时候,皇上和杨国公应接不暇,就顾不得我们了,这样,我们就能逃脱了!”

    “没错,这件事情,我看还是由谢公公你写信派人送给高迎祥。”阎思印说道。

    陈大金看了谢文举一眼,道:“怎么,谢公公,你不乐意吗?”

    谢文举自然不太乐意,每次这种有风险的事情都让他去做,不过,看到陈大金冰冷的眼神,谢文举浑身打了一个一个冷战,赔笑道:“为陈公公效劳,自然愿意。”

    

第141章 风声鹤唳宫中变,伺机而动若毒蛇() 
剿灭海盗之后,杨乐在杭州呆了五天,便启程赶往南京。在这五天的时间里,江南的三司官员和苏杭两地的知府、以及名士豪绅这几日络绎不绝,前来叩见皇上、慰问官兵、一时旌表如云。这可是沿海江浙一带打击倭寇最精彩漂亮的一仗,俘虏倭寇六百余人,这种战果令四方卫所刮目相看,饱受海盗骚扰之苦的百姓和富商们扬眉吐气。

    张清远手下的那些盐兵已得了布政使、指挥使司衙门的搞赏,这些前来探望的盐商们家财万贯,出手阔绰,馈赠万两纹银,杨乐分文不取,张清远又不敢贪墨了去,所以每个官兵都分了不少银子。

    那些卫所官兵平时见倭寇一来,立刻变成怂包,没少被当地的百姓唾骂。这时却成了百姓眼中的英雄。走到哪儿只要一说是剿灭倭寇的官兵,百姓都肃然起敬,哪怕到餐馆儿吃顿饮,老板都不肯取钱,这情景看在那些没有参战的卫军官兵眼中,真是又惭又愧,深受刺激。他们恨不得倭寇再来一次,以便有机会让百姓们知道,他们也是男人,也是不怕死的爷们!

    布使政已着人将捷报传送京城乃至全国,这一战虽然是一场小战役,但它有更深远的意义。它向全世界郑重宣告:大明王朝已经崛起,敢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直到第五日,杨乐准备了二十辆大车,三艘巨船,押送倭寇俘虏去往南京。

    杨乐把处决倭寇的任务全权交给了王洋负责,他不希望看到那种血腥的杀戮场面,虽然被杀的是日本人,但他心中还是有些不落忍,毕竟那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王猛行刑之前,将税监太监谢文举给供了出来。与此同时,原杭州知府谢来财也供了三大太监这些年贪墨的税银,共计三百万两之多。有了他们的口供,杨乐决定去河南洛阳进行收网。

    与此同时,第二次变法的条令继续推出,因为第一次变法,百姓们确确实实尝到了实惠,所以这一次十分踊跃拥戴变法。如今,变法正在最要害的半坡上爬,杨乐已经隐隐成为朝臣中的一个孤岛,连崇祯自己也感到了世族元老对他的疏远冷漠。原先的故旧权臣几乎全都在变法中受到了打击或损害,各地藩王也在变法中经受了很大的利益损害——显赫地位降低、世袭特权被剥夺、附属隶农脱籍成为自由农民、私家武装被取缔,彻底成了与庶民家族同等地位的寻常家族。

    当此之时,如果变法本身出现混乱、意外或那怕是某些方面的失败,都会引起这些势力的合流反对,大明必然会出现混乱动荡乃至政变,崇祯和杨乐也会一起葬身在复辟势力的愤怒复仇之中,到那个时侯,变法在大明将象是一阵狂风吹过一样,然后悄然离去。

    要避免这样的结局,就要确保第二次变法的顺利进行,确保杨乐和他的变法班底稳如泰山。要做到这一点,崇祯与杨乐的君臣必须合力。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军权。所以,崇祯亲自给孙承宗写了一封密信,告诉他,宫里的局势不能有任何动荡,凡是敢有叛乱之心的将领,不必汇报,可先斩后奏!

    皇上此举,是将生杀大权的尚方宝剑交给了孙承宗,一举廓清了弥漫在朝野中变法将要复辟的阴霾!农民们奔走相告,不再担心变法再变回去,阴气沉沉的世族们则大大泄气,不得不开始慢慢地向杨乐的变法势力靠拢了。

    处决倭寇立威,以及尚方宝剑的给予,当这两个消息震荡大明朝野时,蜗居在书房里的温体仁一动不动,就象一条阴鸷的毒蛇。

    孤独无形的密谋,一举将藩王和三大税监公公从变法势力中分离出来,给杨乐树立了这几个异常顽强的敌人!这正是他的阴谋杰作。可是,他还没有暗自高兴几天,局势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倭寇迅速被剿灭,拥戴福王的那些将领全部被抓,从内心讲,温体仁对杨乐这种只知做事而不知做人的少年并不感到畏惧,这样的人倒台很容易。

    但是,温体仁对崇祯的权术谋略却感到莫名其妙的畏惧,这个与杨乐同样年轻的国君,简直是天生的权谋奇才!他那不露痕迹的权谋动作,每次都击到了朝局的要害,似乎谁也没觉得针对自己,却结结实实的震慑着每一个或明或暗的对手。记得当初,崇祯刚刚上任三个月,便以雷霆之势扳倒了魏忠贤,他不认为他要比魏公公的权力大。崇祯天生就是一个罕见的明君,杨乐天生就是一个罕见的强臣,如今这俩人紧紧携手结为一体,难道他注定要无声无息的老死不成?

    “大人,周大人前来探望您了。我说您身体不适,他坚执求见。”管家轻声禀报。

    “让他进来吧。”周廷儒毕竟是自己踏进官场的领路人,温体仁不能不见。

    周廷儒黑着脸走了进来,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闷声闷气地说道:“如今,江南的三位税监公公恐怕已是性命不保,而杨乐的名声却是水涨船高,一家独大,我们还一直和他不对付,等他回京以后,恐怕就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

    温体仁丝毫没有惊讶,叹息一声,道:“说的是啊,周大人准备怎样做呢?”

    “大不了先请罪,然后辞官回乡呗。”周廷儒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一旦三位公公把他挑拨的事情供出来,皇上必然会大发雷霆,别说是内阁首辅,性命恐怕也不保了。为今之计,就是率先请罪辞官。

    “周大人,不可啊,万万不可啊!你这是自乱阵脚啊。”温体仁摇头说道。

    周廷儒眼光一闪,问道:“此话怎讲?”

    温体仁的声音一字一板,郑重说道:“杨乐现在正在全国连根折腾,举国无净土,庶人之身还乡,即刻编入户籍,躬耕参战,躲无可躲,藏无可藏。我们没了官儿,他肯定会落井下石,岂有我们的容身之地?新法不二出,拒绝农战者皆为抗法,他动动口就能将你置于死地。你身为贵胄,纵然忍得与贱民为伍,能保定自己永不犯法?届时,却何人来救你?”

    周廷儒被吓出一头冷汗,惶恐道:“哪,逃亡如何?”

    “逃?出逃可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你能举族逃走么?还有,怎么逃?国安局、东厂、锦衣卫,你知道现在有多少双眼睛正盯着我们吗?”

    周廷儒沉默半会儿,忿忿道:“难道让他闷死不成?”

    温体仁一阵沉默,最后长长的吁了一口气,倚身书案,悠悠说道:说道:“变法大势,已难扭转,杨乐和皇上君臣一体,其志难夺。我等惟有静观其变了。也许,上天会给我等一个机会。记住了,只要不违法,杨乐就不会轻易动我们,因为他凡事讲求一个证据!他是强法明理,唯法是从的那种人。飓风摧木,伏草惟存。这才是我们现在的最佳选择啊。”

    “温大人是说,利用此人的弱点,长期蛰居偃伏?”

    温体仁闭着眼睛点点头。

    “这,能有把握么?”周廷儒担忧说道。

    温体仁冷冷一笑,轻蔑的拉长声调,“回去好生想想吧,那个越王勾践是如何做的?但有命在,焉有不变的世事?杨乐变法,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要是有一天,咱们抓住了他一点儿小尾巴,这些人便会不约而同地跳出来,踩上两脚,到那个时候,就算有皇上给他撑腰,杨乐也会死无葬身之地!在历史上,变法的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周廷儒若有所悟,点点头,将心中的那份不安强压了下去。而温体仁则是将眼中的阴冷藏了起来,其实在他的心中早已经有了另外一个计谋,他微微一笑,忽然觉得内阁首辅的位子已经离他不远了!

    

第142章 闯军聚众袭凤阳,单刀赴会为招安() 
三个月的时间,杨乐陪着崇祯走遍了江南许多个县,还跑了许多零散的农耕区。这江南地区虽然土地辽阔,但有的地方却是荒凉偏远。

    杨乐最想知道的就是,江南这个鞭长莫及的地区变法成效如何?能不能在变法之后成为他坚固的粮草大后方?一番巡视下来,尚算满意。

    杨乐的每道法令都及时的送到了郡署,由国安局几位头领担任的郡守也还算忠实的执行了变法法令,耕地也都分给了农人。今年各地的府库都充实了许多,愿意从军的青壮年也大大增加。

    八月流火,杨乐终于来到了明朝的留都――南京。

    明代中叶,南京城的人口就已经高达一百二十多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首都。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游历中国后,在利玛窦评传中写到:“目睹南京这座大城,未免眼花缭乱,明代的南京城极其雄伟壮观,堪与十九世纪的欧洲任何最大的首都相比拟。本朝开国皇帝洪武把它造成奇迹,东方所能见到的一切都无法望其项背。”

    这是外国传教士对南京都城的评价,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面对这座六朝古都,面对犹如城楼一般的宏大的应天府,杨乐心生感慨。

    明朝初年,直属京师南京的地区为直隶,洪武初年建都应天府,以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等1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