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军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53章 朱元璋的杀() 
为了大明,为了大明,为了大明,朱元璋在心里翻来覆去的提醒着自己,一切都是为了朱明江山为了天下稳固,心要狠手要辣,袍泽之情血缘之系都可以舍弃,只要让自己皇孙朱允炆的前路走的平坦,老朱根本不会在乎自己的手上沾有多少无辜者的鲜血。

    也许后世的史书上会评价他为暴君,会说他一个杀伐残暴的刽子手,但朱元璋自己不在乎这些,所谓后人评价与他何干,人活一世但求一个问心无愧,他又不是活给后面世人们看的,哪用得着在乎那些个凡俗琐事。

    朱元璋本人也并没有想着自己的朱明皇朝会经久不衰千年不倒,王朝交替天下复主是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避免的事情,哪怕是强汉盛唐这等帝国也终有倒塌的时候,又怎么可能单单大明就会逃过此劫。

    可是朱元璋虽然看的开,却不代表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他要给大明留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要让朱明江山在最初的时候就稳固下去。

    哪怕后世皇族之中的君主并非什么明君善主,甚至如果是昏庸无道的主君,只要大明的根基足够牢靠,大明的本钱足够挥霍,也足以让朱明江山延续下去。

    这就是朱元璋最真实的想法,也是他最根本的愿望。

    让皇孙朱允炆为二世天子,想的就是一武一文兼容,不可两世之主皆强霸图横之人,那对大明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如果穷兵黩武甚至还有有损大明的根基柱石,这是朱元璋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朱棣而是更倾向于朱允炆的原因之一。

    不过江山的稳固根基的牢靠可不仅仅只在于帝王的作为,也要有满朝文武的协助,皇权威严是一方面,臣下的辅佐则就是另一方面。

    这样看来只有那些安分守己不会对大明造成遗祸的臣子才是最合适留下来的,所以蓝玉的死很突然,但却是必然的结果,只是他本人都没有料到这一点,亦是小觑了朱元璋的帝王心性。

    所以杀乃是必要的手段,隐患这种会让大明出现动荡的不安分因素则必须要清除掉,詹徽,蓝玉,何荣等等,哪怕他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方面的心思,那也要做好最提前的准备。

    很多人可能现在安分守己是个忠臣,但如今是在他洪武一朝当中,他朱元璋君临天下没有人敢有小动作。

    但如果到了二世皇孙允炆登基之时,帝王不同臣下的心态难免也要有所变化,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因为世界上真正忠心不二的人往往在高官勋爵当中甚是少见,如有主弱臣强的局面,那不就是在将大明的江山至于危险的境地。

    所以朱元璋必须要做好保险的手段,而任何预先的准备都不如提早一步的铲除威胁,正好趁着他现在还能杀的动,心还没有软下来的时候,尽可能的为皇孙允炆解决一切的隐患和麻烦。

    不单单是蓝玉,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当中,还有一些人其实已经在朱元璋的清洗名单上了,只要简简单单的划到蓝党当中便足以让这些人家破灭亡。

    满朝大臣们也发现了,皇帝陛下和十三年前的时候一模一样,这种接机杀人铲除异己的手段依然没有变化。

    所以这也就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朝堂之上的杀戮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现在看起来是已经牵连身死尽两万五千余人,但整个蓝玉谋逆之案尚没有完结,也就是说蓝党还有可能称为大臣们脑袋上的死罪。

    当初的胡惟庸案持续了十年之久,那这一次的蓝玉案会持续多久呢,没有人敢猜测做准数,也许是十年,也许是十五年,也许一直到陛下身死的那一刻这案子才会完结吧

    一国公爵身死,牵连人数众多,说对大明一点影响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从勋爵贵胄到朝廷六部,从五军都督府到亲军卫所,再从殿前指挥到地方,哪里都免不了要有人被处死的下场。

    这也让大明数百个被牵连的兵丁卫所上出现了大规模的空缺,五军都督府也需要人添补缺漏,至于户部和吏部这两处倒不用太操心,六部的官员早就适应了自己没有长官的日子。

    当初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这三件案子牵连了多少六部大臣,那是数都数不清楚的,如果真要是没有了主事便无法运作,大明朝可能早就完蛋了。

    更何况当初郭桓案的时候,六部人手十去七八,比现在只折一个尚书一个侍郎再加上一点文吏那是不知道要惨上多少倍的。

    可那样大明不还是一点都没有乱套,六部该怎么运作还怎么运作,而且很快便从地方或者其他衙门调遣委派人员添补空缺,也没有让大明有什么疏漏的地方。

    所以说现在这样的程度对六部官员而言就是毛毛雨了,经历了那么多的杀戮清场,他们早就习惯了,尤其是那些能够经历三大案到现在还在六部当差的官吏,这对他们而言完全没有丝毫的影响,更不会担心牵连到自己的头上来。

    毕竟朱元璋这一次针对的是武人勋贵团体,是蓝玉一系的人,和他们文人一脉的关联岂是并没有多少。

    至于詹徽和傅友文两个,倒霉的成分到时占了八成,其余两成才是他们被朱元璋下令处死的原因,对整个六部而言根本就没有什么其他的影响

    杀戮还在继续,每天都有人被抓,每天都有人被处斩,午门外的百姓从一开始的看热闹到后来的习以为常,只是这浸透了砖石的血迹和那股难闻的气味实在是很难清除掉,毕竟这死了不知道多少人的断头台,流血如溪流的地方,怎么可能干净的了。

    连那些在这边的摊贩商铺都难免受到了影响,但是这又怎么可能让朱元璋改变自己的态度,所以纵使气味难闻血迹干涸也仍然要继续。

    不过幸好已经是寒冬时节,虽然金陵城的冬天不如北平那般寒冷,飘雪也是甚为少见,但总归还是让这血腥气味减少了许多,随着寒风吹散开来

第554章 武二代的培养() 
屠刀在颈人如筛糠,现在对于大明勋贵们来说确实屠刀在定不知何时落下于谁的头上,每天过的都是心惊胆颤惶恐不安,和文官那边看戏的态度完全是两个极端。

    不过就在众人都小心翼翼的过活时,朱元璋却从传下了另一道诏令,命令武官子弟学习骑射武艺,不可消极懈怠安享父兄俸禄萌荫。

    平日里纵酒嗜乐歌舞是为游戏娱乐,但如果承袭职位勋爵之时,不能上马为将捉刀弄武者,焉能有资格承袭父兄荫爵,安能为国效力乎?

    尤其是以最近承袭扬州卫指挥佥事之子单寿为例子,这家伙接了他老子的班做了千户,正好碰上泰州有一股匪盗作乱,上头下令单寿带病剿匪保地方太平。

    本来这就是一小股山匪,其中大部分都是闲散汉子没有生计的惫懒之人一时恶念丛生而为,本身人数就不多,战力更是不高,就连他们的兵器都残破不堪,毕竟是半路出家的匪盗,哪能和那些纵横山野间的悍匪相比。

    可就是这样的贼匪,单寿以五百军士对两百贼人却是败阵的结果,令扬州府大为哗然,还以为是匪盗扩张迅速弹压不住了呢。

    但一经调查才发现事情的真相,原来当时作战的时候,单寿作为指挥位于队伍之头,行进到贼人所在地界之时正好碰见贼人下山劫掠的场景,两边撞了个正正好好。

    初一见数百官军之时贼首大惊失色,差点没有当场就抛下自己的这些手下逃跑了,而单寿的表现更为不堪,仓惶之间差点没有跌下马来,简直丢人至极。

    要不是其副将搀扶下令出击应敌,说不定单寿要作为大明第一个面对弱敌受惊之将领,那简直是在往大明武人的脸上抹黑炭一样,就算这一次没死回去也难逃夺职的凄惨下场。

    可事情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在其副将越权下令之初,麾下将士确实发挥出了明军的作战能力,将贼匪杀的连连败退,因为不管是在装备还是甲胄上明军都是碾压的地步,再加上人数和战力的差距,只要步步紧逼下去必然是大胜的结局。

    然而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次剿匪,甚至就是白得的一次功劳到了单寿的手里就变了一个模样,大胜变为败阵,丢弃武器兵甲不说,丢尽了大明军方的脸面才是真的。

    事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单寿只是一个口头吹嘘的武人,说白了就连刀他都拿不稳,平日就是仗着自己身为扬州卫佥事的老爹作威作福,不习武事不练身体,更是留恋青楼酒肆,早早的便被掏空了身体羸弱不堪。

    别说是上阵杀敌了,就是见到残肢横飞鲜血迸溅的场面都觉得两腿发软胆战心惊难以自持,手下士卒越是英勇杀敌他越是害怕,尤其是那阵阵的喊杀声就好像是大鼓一般在心头敲响,脸色是越来越白。

    这才是整件事最令人气愤的地方,不是敌人的战力压迫之强,也不是我军势弱战事不利让他心生畏惧,而是因为己方高涨士气阵阵厮杀声让这个第一次上战场见识刀兵的废物吓破了胆子。

    就连副将都没有料到这一点,当单寿惊慌大喊着撤军的时候,这副将当即吓得四处寻找敌人,还以为自家千户发现了什么敌军偷袭才撤军呢。

    可转头找了半天也只是看到面前这一股贼匪,哪有什么敌袭的人影,然而在等他回头看去的时候单寿早就惊慌着打马而逃了,他彻底被眼前的厮杀给吓坏了。

    这主将一逃当场就坏事了,作为副将百户能借着单寿的名义下令出击,但他毕竟不是单寿本人啊,这五百人真正的统率还是单寿,现在眼见着自家统率都跑了,当场士卒便没了战意,士气更是连连暴跌,士卒们自然也是仓惶之间后撤而走。

    反而是对面的山贼首领见到了机会,大声嘶吼着反击,使得最后阶段让明军损失不小。

    本来五百对阵两百人是碾压的结果,可反倒是明军折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