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军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而是对面的山贼首领见到了机会,大声嘶吼着反击,使得最后阶段让明军损失不小。

    本来五百对阵两百人是碾压的结果,可反倒是明军折损近百人,贼匪也是折损近百人,打了个半斤八两的结果。

    然而主动撤退的可是明军,贼匪那边是追击的一方,如果那首领有意借此机会振臂一呼,说不定能占据一处山间为患,到时候凭借他击退官军的声望根本就不怕招不到那些流窜的凶人,假以时日难免又要成为一处遗祸地方的贼人团伙。

    这一会的影响可就大了,必赢的战事让单寿自己给玩崩了,或者说是这小子被人吓坏了,导致扬州卫指挥使张洪还以为是贼匪情报出现了错漏,为了尽快消灭隐患当即率领大军出征带着卫所三千兵卒便匆匆赶了过来,都已经打算是要围山剿匪了。

    可当他见到单寿见到那副将百户了解到事情真正的情况之后,差点没气的当场抽刀把单寿这个丢人现眼的东西给砍了。

    倍于敌军,战力更是不知道高了多少,结果却让官军和贼人打了个折损相当的结果,还是主动撤离的一方,这说出去简直是让大明所有武人的脸面都不知道往哪戈了。

    所有张洪当场便解了单寿的军职押送回了扬州卫,这时候也不照顾他爹的情面了,此等大事肯定遮掩不住,上报朝廷已成必然。

    但是这一股贼匪却是不能活过明天的,剿灭之战必须要快要狠,一个人都不能留,什么俘虏之类的,为了弥补大明军方的脸面他们还是死干净的好。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扬州卫的军报送到兵部,兵部本来只是按照平常习惯处理,都没有打算上呈朱元璋这里,可锦衣卫好巧不巧的也知道了这件事,蒋瓛犹豫了一下觉得还是上报的比较好。

    也就导致了现在这到诏令的由来,让那些将门武官子弟苦不堪言。

    当然了,真正喊苦喊累的都是一些酒囊饭袋之辈,有能力和才干之人自然不会有什么怨言,那些个家教良好的人家也并不担心。

    所谓授职半俸三年复试等等完全不担心,他们的目标本就是马上从军战功授爵,自然不会像那些只想着承袭父兄余荫浑噩度日的纨绔一样

第555章 大明边患() 
为了大明下一代武人勋贵的培养,朱元璋也算是费劲了心思,最起码也要保证不能再出现单寿那种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的情况出现。

    勋贵子弟承袭父兄爵位,这代表的是大明对他们父兄功勋的肯定,是对那些为大明付出鲜血生命之人的褒奖。

    虽说承袭之时军职爵位递减,世袭罔替的勋贵少之又少,但是这高出普通人不知多少层的出身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所以老一辈的用命去拼,换回来下一代的安乐享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谁人不是妈生爹养的,总不能让那些连战场杀人都没见过的新兵蛋子去统领大军吧。

    没见到那五百人的剿匪都出问题了,所以这复试半俸等等限制规定就是为了让那些打算滥竽充数的勋贵子弟都警惕起来,最起码不会出现临阵脱逃扰乱军心的事情发生,不然不仅丢了的是他们父兄的脸面,连带着大明军方的脸面也不好看的。

    面对这样的规定,怨言肯定是有的,但没有哪个白痴敢说出这样的话来,纵使是在自己家中也绝对灭有这样的胆子,谁知道家里的哪些人是不是锦衣卫的眼线暗探,谁知道第二天这句话会不会就传到皇上的耳朵里去,所以还是紧闭尊口少说为妙。

    以免祸从口出飞来不幸,大不了就是在心里咒骂一番,这样不也挺好的,不过现实还是要认命的,朱元璋陛下的诏令可从来没有开玩笑一说。

    朝令夕改更是没有的事情,所以为了日后不必要的麻烦,这些个往日悠悠逛逛的勋贵子弟都开始忙活起来,尤其是那些临近入职的勋贵子弟,更是疯一般开始适应,就算心里在时难受也要强忍着。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抱一抱佛脚也能多增加一份底气不是,总好过当着众多人的面被罢黜官职来的强吧

    这一条诏令让目前有些自危的武人集团又活跃了起来,最起码现在看起来皇帝陛下还没有继续动怒的意思,不过朱元璋杀人的步伐可从来没有停止过,每天都有送出金陵城的尸体,但确实已经和京城这边的勋贵们没什么关系了,大多数都是地方卫所和南北两地边疆的罪犯押送京城处斩。

    如此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转眼之间便到了一年岁末之时,这一年里大明没有因为失去一个两个国公一堆勋贵而发生什么变化。

    北地的蒙元人,西边的蛮夷和云贵的土著都没有闹出什么乱子,北边有朱棣震着,现在谁人不知道北边燕王的名头,这几年来朱棣带兵出征作战杀伐,早就在北地边境闯下了诺大的名声。

    西边自然有当地戍卒镇守,况且还有两个都司在,一时半伙也没有哪个不开眼的敢出来捣乱,尤其是那几个汗国之中各个内乱不已,自己都打个没玩,哪还有什么功夫来撩拨大明的虎须。

    而且还有不少国度想要借助大明的力量,但是朱元璋却一概回绝了这种事情,严禁西北边军随意掺和到他国内政。

    倒不是大明没有这种能力,而是朱元璋明白一个只知道强硬拼杀的国家不会有什么长远的结果,明与蒙元是世仇之敌,但那些汗国早就跟蒙元之间的关系没多少了,大明没有必要再多树立一些敌人出来。

    要知道明帝国的动向世人也看在眼中,如果随意参与到他国内政干涉兵事,这相当于大明有意对西北动手,这种信号可万万要不得,一个不慎便是让西北各部重新统一的结果,那对大明而言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一盘散沙的敌人是最好应对的,怕就怕凝成了一团同心协力的敌人,所以既是为了让大明锋芒不那么锐利,又是不废刀兵而让西北边防安定稳固。

    这种两全其美的事情哪个皇帝不愿意做,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西北等地相安无事才是最好的局面。

    至于南方山林当中的那些个蛮夷土著到是颇有些令人厌烦,明事理的土司还能和大明沟通,臣服于大明之下。

    可有一部分偏偏脑子就像是缺根线一样,总是心中毛毛躁躁的不安分,这一次大明派兵打服了他们,没过了多久这股劲下去了,那肯定又是想方设法的复叛又跳出来捣乱,让云贵两地的治理颇有些难度。

    不过好在有沐春在,这小子承继其父西平侯的爵位,和那些三流子弟可不是一类人,自小和他的父亲沐英披甲上阵,杀敌斩将作战经验丰富。

    尤其是朱元璋命令沐英镇守云南等地之后,更是对南地蛮夷土著有着不小的认知,对付那些个降而复叛,再降再叛反复无常之人颇有一些手段。

    待还不是一味的杀而后快以血震慑,发而是恩威并施雷霆雨露皆有,让敌人心悦诚服永世不变,如此虽然那些令人心烦的瘊子还有不少,但相比在这现任西平侯的镇压处理下定能早日全都划为大明的子民,也能加大对云贵等地的治理和开发。

    三边问题解决了到是除掉了朱元璋心头一个难题,可是大明有问题可不仅仅是这三边,沿海等地的倭寇更是心腹之患。

    所以才有了海禁的制度,严禁明人出海行商,也严禁外国商人从海陆入明,为的就是让倭寇失去立足之本。

    可这种事情根本上就是屡禁不止,总有一些野心之人想法设法的谋求利欲,更有那些个数典忘祖之辈和倭寇搅在了一起杀戮大明人,其行之恶令人发指。

    但朱元璋本人也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海禁只能治标却并不治本,纵使大明水师也不弱却仍然力有未逮。

    总不可能让水师无时无刻的都在沿海地段巡逻吧,这根本就是不显示的方法,而倭寇那边就不一样了,有明人做内应,更有隐秘的落脚点,烧杀抢掠一处便转移换一个地方,让大明水师也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

    所以这倭寇越发的张狂,朱元璋每次看到沿海被骚扰的军报都觉得一阵烦闷,却也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第556章 冬宴之上() 
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只能继续展开海禁,不让这种事情进一步的恶化下去,想来以后定能有效的治理倭寇的问题,他朱元璋又不是全知全能的无敌之人,自己解决不掉可不代表自己的儿孙也解决不了,这等事情就算作是一个小小的考题留给后世大明的帝王吧。

    现在眼看着冬日来临,这一年来杀的人也够多了,冬天应该是好好地庆祝庆祝去一去血腥气味才是,免得金陵城这一整年都是血色。

    这庆祝自然是由朱元璋发起的国宴,邀请文武百官吃喝一番赏乐享乐,也算是另类的慰劳朝臣的方法了。

    心惊胆颤了小半年的文武大臣们也难得的在宫城内漏出了笑脸,只不过相对于文官那边座无虚席的样子,武人勋贵集团这里就就很有问题了。

    也不知是无意还有有意,现在位于首位坐着的是傅友德没错,往下照例应当是另外一个国公才是,可李景隆这小子不知为何居然跟傅友德之间隔开了一个身位,就好像那里应当还有一个人似的。

    可所有人都清楚,此时的宋国公冯胜不在京中,甚至就算是在京中那位子也不一定是他的,毕竟一个早早就被朱元璋排除出政权中央,手里除了自己的护卫意外连半点的兵权都不在了。

    他的那些旧部等等,这些年不是被蓝玉的人排挤下去就是被朱元璋暗中撤走了,现在连蓝玉都身死又怎么可能有他冯胜的位子。

    可就是这样一个空位却让武人这边没有半点欢庆的意思,冯胜坐不了这个位子,而按照以往的此坐凉国公蓝玉应在的地方。

    可是现在难道还要到阴曹地府去找蓝玉回来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独独空出来此位是何等意思,李景隆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