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阴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点,朝廷就算不想这么干,也没法子,谁让现在的局面如此不利呢。

    最后,就是袁崇焕和毛文龙的问题,朝廷必须给毛文龙平反,同时至少追加伯爵一级的爵位,

    这一点看似没什么特别大的用处,其实不然,此举可以收拢东江镇的人心,毕竟东江镇是毛文龙一手建立起来的,被矫诏冤杀之后,袁崇焕屁事没有,算是崇祯为袁崇焕背书,默认了毛文龙的罪名。

    后来虽然因为皇太极打到北京城,崇祯把袁崇焕砍了,但终究还是没有为毛文龙平反,如果孔有德提出为毛文龙平反,那么毕竟凝聚东江镇的人心,现在东江镇只是暂时平静,不稳定因素还存在,完全可以通过为毛文龙平反的机会,清除掉这些不利因素。

    而且也算是为这次起兵找一个借口,相信崇祯也不笨,到时候可以解释为天策军为毛文龙鸣不平,因朝中奸臣作梗,才被迫起兵为毛文龙鸣冤,至于奸臣是谁,那就太好找了。

    秦致远跟着孔有德一年多了,对于这方面的分寸很有把握,哪些可以让步,哪些没得商量,他都拿捏的准,让他来办这事,孔有德很是放心。

    第二天一早,孔有德就启程前往觉华岛,顺便去松山堡走一圈。

    觉华岛现在成了天策军的地盘,有必要去视察一番,而松山堡则是关宁军的地盘,孔有德去那,主要是因为马世龙。

    孔有德去天津的时候,马世龙曾发来求援信,希望天策军能出兵增援,对付松山堡的鞑子,虽然暂时还不打算和鞑子大规模作战,孔有德还是打算去看一看的。

    当初马世龙从山海关撤走之后,双方的冲突基本上已经停止了,前屯卫以西所有的寨堡,马世龙完全放弃,而后天策军进驻,但没有再向前一步,双方默契的以前屯卫为分界线,各自驻守各自的地盘。

    而马世龙则率领主力,进驻宁远,而后分兵增援祖大寿,在松山堡,大兴堡,大福堡与多尔衮率领的正白旗发生激战。

    马世龙有兵力优势,而且有坚固的堡垒据守,但鞑子的单兵战力更高,作战意志更为顽强,双方基本呈现僵持态势。

    硬要所的话,还是马世龙吃的亏要大一些,几番战斗下来,伤亡了一千五六百人,但只杀伤了不到六百敌人,其中鞑子只有两百来人,大部分都是包衣奴才和汉军旗,以及朝鲜,蒙古仆从军。

    而后,代善的正红旗前来增援,马世龙的压力骤增,不过鞑子的攻城能力还是很欠缺,毕竟红衣大炮就那十多门,进攻锦州要用,水师也要用,分到代善手里的也就两门。

    但即使如此,鞑子的兵力增加,马世龙的压力增加了不少,所以就想到了找孔有德求援。

    朝廷和天策军谈判的事情,他当然知道,而且他也觉得这事儿能成,虽然现在事情还没有结束,但他还是试探性的写了一封求援信。

    这封求援信,言辞很是恳切,以下官自居,而且绝口不提之前双方的战斗,孔有德跟他也没什么私人恩怨,所以就打算去看一眼,顺便跟鞑子过过招。

    虽然现在他还没准备跟鞑子大规模交战,但多谢了解总是没问题的,鸭绿江一线的战斗,虽然徐文仪跟他汇报了,但终究是没有亲眼所见来的真切。

    消灭鞑子天经地义,不说让中华大地沉沦三百年,单单是入关之后的各种大屠杀,还有文字狱,搞得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有一堆遗老遗少在为鞑清招魂,很多跪的太久站不起来的牧羊犬横行网络。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鞑清的奴化政策,同时科技,文学,经济等全方面的衰退,使得新天朝成立的时候,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花了六七十年,才重新崛起。

    大明灭亡是必然的,这点无可争辩,任何王朝都有自己的寿命,二三百年的王朝是常态,基本上没有哪个王朝能够摆脱这个循环,虽然汉朝和宋朝延续了四百年,但基本都可以拆分为两个朝代,只不过名字都叫汉和宋罢了。

    但鞑清的入关,却不是必然的,而是种种偶然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有运气的因素,比如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鼠疫大规模肆虐,等到鞑清入关,鼠疫却渐渐平息了,有明朝自身的原因,比如党争严重,互相扯后腿,既得利益集团根深蒂固,财政入不敷出,最后崩溃。

    还有一些鞑子自身方面的因素,比如鞑子内部出了几个有脑子的人,眼光比较长远,皇太极和多尔衮。

    皇太极自不必多说,如果不是他一改努尔哈赤对汉人随意屠戮的政策,同时战略方面也一改老奴的正面强攻,而是先进攻朝鲜和蒙古,减掉大明的羽翼,同时绕道入寇,一步步削弱大明,如果换一个和努尔哈赤差不多的继承人,估计后金到最后都只是一个强大一些的部落联盟,根本不足以威胁到大明的统治。

    而多尔衮则更值得撑到,如果不是老奴死的时候他还太小,权势还不足以支撑其登位,估计他上台比皇太极做的更好。

    他的突出表现有很多,比如崇祯十六年的继承人之争,当时皇太极突然挂掉,但死的太突然,没来得及制定接班人,很快就陷入了谁来继承皇位的争端。

    当时支持皇太极长子豪格继位的人不少,有索尼,鳌拜,图赖,遏必隆,何洛会等人,而且豪格自己也是战功赫赫,有相当大的威信,成了这些人的支持对象。

    但多尔衮身为另一个有力的竞争者,也有不俗的实力,先不说有多择,阿济格这个两个同胞兄弟,三人掌控了满八旗的两白旗和镶红旗,还有其他诸多支持者。

    诸如正红旗,正蓝旗,正黄旗内很多人都暗中支持他们,此外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更加倾向于多尔衮继承皇位,此外顺承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甚至明言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

    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委决不下。

    双方的实力相差不大,但谁也没有办法让对面屈服,尤其是皇太极自己两黄旗的亲信大臣,他们对多尔衮极度抗拒,而且他们也掌握着不小的权利。

    多尔衮知道如果继续争执下去,延误政事是小事,如果双方的矛盾激化,很有可能陷入内战之中,就像历史上许多强大游牧民族一般,分崩离析,最后彻底衰落下去。

    就比如离他们最近的蒙古,北元之后,陷入各自为战,互相攻伐的地步,再也没有崛起的希望。

    skbshge

第669章 多尔衮() 
原本一触即发的内战,也因为多尔衮这个能人,最后被避免了。

    多尔衮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便放下自己的利益诉求,与支持豪格的那些大臣互相妥协,建议改由皇太极第九子福林继位,双方各让一步,不再为皇位争的你死我活,将一度快要陷入内乱的鞑清,从内战的边缘拉了回来。

    两白旗不能容忍多尔衮继位,但对于福林继位,也没有太大的抵触,多尔衮虽然没能成为名义上的皇帝,但也通过各种运作,是自己的权力达到顶峰。

    虽然多尔衮改为支持福林,跟大玉儿有一腿之外,更多的是他的远见,能够看到争端继续持续下去,将会面临的恶果。

    如果当时没有多尔衮这么有魄力的决断,内战几乎是不可避免,历史上太多强大的国家,是倒在继承人之争引发内战之中,比如西晋的八王之乱,帖木儿死后的分成四大阵营,互相攻伐,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多方面因素,外加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才造成了鞑清的入关,即使如此,后来也不是没有翻盘的希望,但南明内部继续内斗,李自成还没有把自己从一个流寇头子,转变为一个真正的统治者,最终还是让鞑清夺取了天下。

    而孔有德身为后世人,知道因为鞑清的入关,让中华大地饱受的痛苦,当然要阻止这种情况发生。

    至于大明朝,已经是指望不上了,既得利益集团根深蒂固,而且内部争斗太严重,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否则以大明朝的体量,哪怕已经日暮西山,对付体量不到百分之一的鞑子,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这一切,还得靠自己。

    山海关距离觉华岛并不算远,不到四个时辰,船队就抵达了觉华岛。

    觉华岛暂时是徐文仪在打理,孔有德登上岛屿的时候,徐文仪便迎了上来“大人,您来啦!”

    “老徐,这觉华岛怎么样,适不适合当一个水师的基地?”

    徐文仪乐呵呵的说道“大人,这觉华岛确实是个好地方,距离宁远比较近,无论是从此地海州还是耀州,亦或是关宁防线任何一点,距离都不算太远。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深冬之后海面会结冰,这十多里的海面不足以成为觉华岛的屏障,觉华岛的防守就会变得艰难,当初努尔哈赤就是从冰面上攻陷觉华岛的!”

    “这倒是个棘手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大人,依我看,修建菱堡最合适!地址我已经勘探好了,只需要修建三座菱堡,再配备足够的防守火力,互为支援,除非皇太极愿意以两万人阵亡的代价强攻,否则绝不可能攻下来!”

    孔有德点点头,对于这个法子很满意“那好,就按你说的这么办!所需要的材料,我会通知孟有才负责,人手的话你自己想办法,那些俘虏不够用的话,就去陆地上招募一些,从登州运送过来太麻烦了!”

    “大人放心,在海面冻结之前,属下一定能完成任务!”

    接下来,孔有德便在徐文仪的带领下,沿着觉华岛走了一圈,确实和徐文仪说的一样,觉华岛除了冬天海面结冰之外,绝对是一个上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