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姑娘她戏多嘴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净面,全要用热的。

    整理之后,霍以骁与兄弟几个一块,去了霍家的祠堂。

    霍怀定等长辈先后到了。

    霍以骁名义上的霍家子孙,实则没有一滴霍家的血。

    娶亲拜霍家祠堂,这搁在半年前,说出来,霍家上下,没有一个人信。

    哪怕霍以骁愿意,皇上那儿肯定也不答应的。

    只是没想到,最后还真就如此了。

    霍以骁,成了“以”字辈的男儿里,头一个成亲的。

    霍怀定前阵子就和府里其他人平辈、长辈都商量过了,霍家子弟怎么拜祠堂,霍以骁就会怎么拜,依着规矩来。

    能不说的废话不要说,也不要区别对待,怎么做叔伯祖爷爷的,就怎么做。

    事情都交代过了,这会儿面上当然也都端得住。

    也不管宫里那位不那位的,长辈的态度摆起来。

    老族长主持,引霍以骁进祠堂,点香、跪拜。

    霍家祠堂,牌位一层又一层。

    霍以骁能在其中,一眼就看到“父母”的牌位。

    幼年时,他从未质疑过自己的出身,他真的把这两位当成了亲生父母。

    母亲难产没有熬过去,父亲因病英年早逝,他没有关于他们的记忆,却不敢有一丝一毫的不满和怨怼。

    不能陪他长大,不是父母的过错,他们也一定很舍不得。

    若父母都在,对他也一定会如大伯父、大伯母对暄仔一样,有严厉有慈爱。

    霍以骁经常跑来祠堂,就为了看一看他们,他把他们的位置记得清清楚楚

    只可惜,他的身份,都是虚构的。

    他不是这两位的孩子。

    他对他们自然不会不满,但对于亲生的那两位,哪会没有怨怼?

    怨怼之处,并非是皇上对他这些年的安排,而是,他的父亲与母亲,原本就不该有这么一个他。

    他的存在本身,他给周边人带来的各种麻烦和不知所措,才是让霍以骁一直耿耿于怀的地方。

    可今时今日,霍以骁跪在这里,想到温宴

    做人,还是有那么点儿意思的。

 第360章 迎

    议程进行到由父亲训诫的一步。

    霍以骁的“父亲”已经故去,便由霍怀定代为训导。

    照本宣科的一番话,霍怀定念着念着,却有些哽咽。

    这种情绪很难用言语形容。

    明明不是霍以暄成亲,但这一刻,霍怀定好像比亲儿娶亲更激动一些。

    念到了最后,他的眼眶都有些泛红。

    他沉沉按了按霍以骁的肩膀。

    有一些肺腑之言,他还想说,却终究全化作这掌心的力度,而没有落于词汇。

    并不是他顾忌议程、不说章程外的东西,而是胸口太涨了,涨得说不出话来。

    规矩全了。

    从祠堂出来时,霍家的小厮急匆匆来报,说是正副使的仪仗已经到了宅子外了。

    惠康伯和毕之安进了霍家,与霍以骁道贺。

    吉时一到,迎亲的仪仗从大丰街出发,往燕子胡同去。

    当然,走得也不是直线,而是以算好的路程时间,在京城里绕了绕。

    礼部的礼官的随行,时刻注意着这种事宜。

    不多时。

    一个小童跑到了温家外头,与忙碌的温冯婆子道:“新郎官那儿出发了。”

    小童腿快,精力充沛,每天都穿街走巷地跑,最合适干这活儿了。

    温冯婆子当即给了他几个铜板当赏钱,而后欢欢喜喜往里头报去了。

    西跨院里,温宴已经盛装打扮。

    她天未亮时就起来了。

    新娘子梳头、描妆,极其耗费工夫。

    宫里请了惠康伯夫人来给她开面、梳头,一连串的吉祥话。

    惠康伯夫人给温宴整理好,前前后后看,弯着眼睛笑:“真是标致的新娘子。”

    曹氏也笑。

    定安侯府的姑娘里,就属温宴模样最好。

    如此隆重打扮,怎么可能不好看?

    看得她这个当叔母的,都不想挪开眼睛。

    留了姐妹们陪温宴,曹氏引着惠康伯夫人去了正屋。

    桂老夫人穿了她的侯夫人冠服,除了前回进宫与霍太妃商议婚事,她这些年很少把这身衣裳穿起来了。

    她理了理衣摆,对惠康伯夫人道:“老了,其实没那么合身了。”

    “听说老夫人讲究养生,这些年身体保养得不错,衣裳能穿起来,”惠康伯夫人道,“我见过很多富贵老太太,上了年纪,突然胖了起来,才三五个月,之前做的衣裳就都穿不上了。”

    大喜的日子,惠康伯夫人很愿意说些欢喜的话题,再加上温宴和她的猫儿救过自家儿子,她对定安侯府心存感激与善意。

    而桂老夫人本就是个面善的,会聊天、会交际,两人隔了个辈,却聊得仿若忘年交。

    “侯府孩子多,我刚给新娘子梳头,姐妹一块,真是热闹,”惠康伯夫人道,“哪里像我们家,两个光头小子,小时候上房揭瓦,现在大了,更不爱往我这个当娘的跟前凑了。”

    “儿子都是这样,”桂老夫人道,“老婆子生了三个儿子,别说不凑前了,娶了媳妇儿就越发顾不上老娘了,但儿子也有儿子的好,这一院子孙子、孙女,若没有儿子,也变不出来。”

    惠康伯夫人哈哈大笑:“那我得抓紧着,给他们张罗张罗,待我抱上了孙子孙女,我才不管那两个糟心儿子。”

    正说着笑,胡嬷嬷进来请了,说是到了时候了。

    桂老夫人起身,直着腰杆走到了院子里。

    定安侯府的家祠在临安府,这小小的院子里,什么都没有,只能供奉天地。

    院子里摆着供桌。

    温宴从西跨院出来,依礼到了桌前,行礼、奠酒、读祝词。

    供奉之后,所有人又回到正屋。

    中屋里,桂老夫人端坐正中,而后是温子甫与曹氏,另一侧,坐了安氏。

    父母训诫,自是由二房夫妇代劳。

    温宴一一与长辈全了礼数,又与兄弟姐妹辞别。

    温慧一双眼睛通红。

    她昨晚上是被温鸢看着,但睡不着就是睡不着,后半夜才睡过去。

    眼睛里有红血丝,眼眶还是红的,看得惨兮兮的。

    温宴笑她:“做什么?大丰街就在后头,你坐个轿子,前后花不了你一刻钟,你还见不着我了?你想找我、想逗猫,只管来。”

    温慧小鸡啄米似的点头。

    前头又来传,说是迎亲仪仗很快就要到了。

    温子甫赶紧站起身,整理仪容,带着儿子、侄子们出去迎。

    迎面,乌嬷嬷的小孙儿与他们擦身而过,他跑到正屋外头,朝里头探了探脑袋。

    青珠瞧见了他,忙道:“怎的跑这儿来了?厨房里忙不过来?”

    小孙儿双手捧出一个小巧食盒来:“阿奶说,给新娘子填肚子。”

    岁娘赶忙来取。

    打开一来,上下两层,各放了四块点心。

    新娘子事情多,到礼成之前,还真顾不上吃口热的。

    乌嬷嬷特特准备,就是怕温宴饿着。

    温宴笑着道:“我嫁出去了,吃不到乌嬷嬷的手艺,真舍不得。”

    “你还说我呢,”温慧乐得不行,“前后花不了一刻钟,乌嬷嬷使人给你送去,你拿到手都是热的,还怕吃不着?”

    这时候就体现独门独户的好处了。

    没有长辈住一块,府里开火的就是小两口,想吃什么都方便。

    娘家人便是天天热菜热饭的送,也不用顾忌谁。

    里头说笑着,大门口,仪仗已经到了。

    寻常人家娶亲,少不得拦个门,热闹热闹。

    可皇子纳妃,哪家敢拦正副使?

    若皇子亲迎,越发不敢了。

    偏霍以骁和温宴,不上不下,最后礼部听了霍以骁的意见,当日随机应变。

    骓云今儿亦十分精神,鼻子哼着白气。

    霍以骁从马上下来,入了幕次,等候温家人。

    温子甫几人就在前院候着,待礼官进来,彼此行礼后,随着礼官去迎新郎。

    不多时,霍以骁见到了温子甫等人,正等着女方家里“发难”,没想到温子甫请他直接入内。

    他挑了挑眉:“不拦门?”

    温子甫道:“姑爷想被拦?”

    霍以骁笑了声。

    这“姑爷”喊得太到位了。

    不多时,霍以骁见到了温子甫等人,正等着女方家里“发难”,没想到温子甫请他直接入内。

    他挑了挑眉:“不拦门?”

    温子甫道:“姑爷想被拦?”

    霍以骁笑了声。

    这“姑爷”喊得太到位了。

 第361章 送

    礼官捧雁先行。

    霍以骁跟在后头,走到案前,从礼官手中接过了这对雁,放在案上。

    温子甫上前行礼。

    一连串的议程,皆谙熟于心。

    宅子大门外,门栏已经卸下,方便轿子进到院中。

    桂老夫人定睛看着那轿衣。

    礼部官员们苦思冥想、设计出来的适合今日迎娶的轿衣,老夫人先前就让温子甫去询问过,再回来一一告知与她。

    这会儿,她就照着看,看上面的刺绣花纹是不是和先前说好的一样华贵精致。

    越看,老夫人的心里就越满意。

    轿身还是用的旧例,雕刻繁复又精美,一层层贴金,用的都是江南的老手艺。

    这些工序,费工费时,原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赶出新的来。

    礼部在轿衣上做了不少文章。

    只看那轿帘上的龙凤呈祥,就用了不知道多少金银线。

    听说,礼部先前斟酌过是不是换一种喜庆纹样,还想让高录珧去问一问霍以骁,最后还是杜泓摸着胡子说,江南姑娘出阁,用“龙凤”的多得去了。

    这是前朝留下来的习俗。

    各种传说都有,传得最广的,是前朝某一位皇帝与一江南姑娘的故事。

    故事以遗憾收尾,但皇上定下了江南姑娘上轿之时不用避讳的规矩。

    江南人家口口相传,亦有落于笔墨上的。

    前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