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姑娘她戏多嘴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做不到。

    他自认做不到……

    抬起手,钱晖抹了一把脸,眼睛通红。

    既如此? 温辞有没有提前拿到试题? 真的能改变结果吗?

    他钱晖知道了考题? 能答得那么好吗?

    到底是谁不配……

    钱晖转头去看王笙。

    王笙垂着眼帘,不知道在琢磨什么。

    不轻不重的议论声中,有学子向台上拱手? 说了一个他想到的内容。

    温辞拱手回礼。

    待没有人再对这题补充之后? 温辞准备下台。

    “师弟就别下去了,等着问你的人多着呢,一上一下? 你也不嫌麻烦。”戴天帧按住了他的肩膀? 朝着台下道? “众位还有什么题要考他的? 赶紧上来吧。”

    霍以暄抱着胳膊直笑。

    如此直接? 这可真是……

    戴天帧自己下台去了? 真就把温辞留在了台上。

    学子之中,一人走出来,大大方方登台。

    他有备而来,开口问题:“昨日听说要办茶会,我们几位考生同住? 整理了几道题目? 由我来问。”

    先是经义? 一问一答? 考得不算常见,但也不至于太偏显得刁难人。

    温辞答得还算顺,基本脱口而出? 只有一题,略作思考后,也答上来了。

    再是策论,六道题,方向各不相同,不要求做文章,也不要求面面俱到、多说观点,每道题答一个即可。

    高台上,温慧撇嘴,低声道:“他问题还挺多。”

    “就是冲着哥哥来的,”温宴道,“多不怕,大庭广众之下,能站在台上一道道往下问的,其实是敞亮人。”

    曹氏认同地点了点头。

    为人处事,最不怕的就是敞亮人。

    别人听了传闻,心生疑惑,当面解惑,这很正常。

    一旦疑惑解开了,就不会再怀疑温辞了。

    最烦的,是那些阴恻恻的小人,不敢当面对峙,只缩在角落里,寻着机会使绊子。

    “宴……”曹氏看着温辞,下意识换温宴,出口才想起来她今儿带出门的是三个公子哥,赶紧改口,“阿宴,辞哥儿说了这么久,恐会口干,我看他都没顾上喝口水,能给他送到台上吗?”

    温宴想了想,交代岁娘道:“马车里有蜜水,你取一些给哥哥送去。”

    岁娘应下,挤过人群,下去了。

    台上的对答结束了。

    “我要问的都问完 了,”那人朝温辞拱手,“温兄才思敏捷,佩服。”

    温辞回了一礼。

    那人下台去,经过温辞身边,快速又小声地道:“我们几个不会再相信那些传言了。”

    温辞一愣,复又弯了弯眼,轻声道了谢。

    两人先后下台。

    又有提问者上台,请教了另几位学子,温辞稍稍能歇口气。

    岁娘上前来。

    她作书童打扮,别人听说她给自家公子送水,都给她让路。

    温辞接过水囊一喝,没防着是甜口的,下意识皱眉。

    岁娘道:“梨头炖的,润嗓子。”

    温辞笑了声,抬头看向曹氏她们在的高台,晃了晃手中的水囊。

    这一看,他看到了温子甫。

    温子甫今日本是休沐,考虑到衙门事多,便放弃了休假,眼瞅着中午了,趁着短暂的休息时间,换了一身不起眼的常服,裹得严严实实来了宝安苑。

    可裹得再严实,温辞岂会认不出父亲的身影?

    何况,父亲就站在母亲身边。

    温子甫也在看儿子,他来得迟,没听到先前那些,但一路进来,其他人的议论还是让他心里有了底。

    辞哥儿的发挥很不错。

    温子甫松了一口气。

    “不愧是我儿子,”温子甫低声道,“消沉过后,很快就站起来了,我苦口婆心没劝错。”

    曹氏听见了,转头翻了个白眼。

    她儿子才不消沉呢!

    又有学生上台提问,因着前面都是快节奏的问答,后面也都不慢,温辞被请上去答了一回,依旧稳当。

    温子甫怕耽搁太久,听了会儿便打算回衙门。

    刚准备和曹氏说一声,就见一四十岁模样的考生登台。

    那考生道:“在下江绪,来自蜀中,有一题想请温辞作答。”

    又一个点名辞哥儿的,温子甫不走了。

    江绪问道:“蜀中河流多,从古至今,也修了不少设施,却依旧还是难以缓解水患,在下想请问,对于地方水情整治、利用,有什么想法与意见。”

    策论题,论历史,论时事,什么都有,论政务思路的,自然也不缺。

    好不好答,见仁见智,但再怎么样,最基础、浅显的观点还是能说上几句的,顶多就是答得空泛一点而已。

    温辞上台,拱手之后,闭着眼睛,整理思路。

 第428章 因地制宜

    此刻的宝安苑,算不上鸦雀无声,但在场之人,即便是与身边人交流,也都压低了声音。

    他们不想影响台上思考的温辞。

    温辞被“刁难”了一上午了,无论是特特来看热闹,还是兴趣仅在茶会上的人,到了这会儿,大部分人都会承认,温辞学问不错,且极有风度。

    易地而处,被人质疑,还一轮接一轮的考验,哪怕肚子里的墨水撑得住,精神都不一定扛得住。

    温辞抗住了,且抗得很漂亮,举手投足里,一位学生该有的谦逊、大方又不缺自信,彰显无遗。

    这很能得人好感。

    江绪的提问,从语气、态度来看,他对温辞并无“恶意”。

    不是阴恻恻地在题目里给温辞挖坑,也不是为了一探温辞虚实、咄咄逼人,亦不跟戴天帧一样,明着提问、实则撑台面。

    江绪就是问了自己的心中所想,且点了温辞的名,想听一听对方的见解。

    仅此而已。

    因而,这时候就该静下来,让温辞仔细想一想答案。

    可事实是,大家伙都实在忍不住不说话。

    这道题,能说道的东西太多了。

    “不好答啊……”高台上,有人低声道,“纸上谈兵,最容易假大空。”

    “假大空就假大空,”另一人道,“空一些、虚一些,也好过不知状况却硬要接地气,被懂行的人一听,贻笑大方。”

    “这里能有几个懂行的?”

    “喏? ”一人指了指高台下面,“看到搭着的桌子没有,今儿出了什么题、谁做了什么答? 都有人记下来。”

    此举? 方便考生之后整理? 也方便那些没法来宝安苑的人。

    “京里肯定不缺了解蜀地状况的,温辞若是胡乱指点,别人一看……”

    这些议论声? 就在温家人边上。

    温慧听见了? 着急地拽紧了温宴的手:“阿宴……”

    “别急,”温宴以笑容安慰温慧,“先听哥哥怎么答。”

    说着? 温宴抬眼看向温子甫。

    温子甫摸着胡子? 沉沉看着温辞? 眼睛里? 有些紧张? 但也有信心。

    温宴知道? 温子甫和自己想的是一样的。

    蜀地水利状况,这题对温辞很难,太空泛了,但温辞有一个优势,他好好读过李三揭写临安府水情利用、改善的文章。

    李三揭精通水利? 写的这篇文章? 是真真正正的言之有物。

    霍怀定拿到了以后? 让霍以暄细读过? 同样,温子甫也让温辞认真念过。

    不仅让念,他还给讲。

    里头的每一个点? 拆开来揉碎了,全部教给温辞。

    温子甫本就是临安府的官员,解释起来头头是道,即便有不清楚的地方,他后来也请教过李三揭,自己懂了,继续教儿子。

    有这样一篇珠玉文章在前,温辞便是假大空,也不至于飘到天上去。

    至于最后能不能讲出花来,就看温辞读书的脑子了。

    是死读书,还是有灵气。

    曹氏听了其他人几句议论,又见身边的温子甫神色凝重,亦明白了艰难。

    “老爷,”曹氏吸了口气,“辞哥儿……”

    她才刚说了个头,自己就顿住了,因为温辞睁开了眼睛。

    曹氏哪有心情再和温子甫说话,她全心全意都在儿子身上了。

    温辞拱手,清亮的声音传开:“江兄这么问,自不是想听我做一篇空泛文章,也不是拿先生们教的套话来说水利,那些东西,江兄必定也背得滚瓜烂熟,且你熟悉蜀地,滚瓜烂熟之后,还能再扩展一番。江兄想听的,是地方官员、百姓在面对江河水流时,到底能做什么、该怎么做。”

    江绪颔首:“是,这是我的目的。若要以此写策论,我能写出三五篇不重样的。”

    可文章仅仅只是文章。

    文章不等于实际,不等于水流。

    温辞道:“水情的水,是江海湖泊,也是汩汩溪流。

    很遗憾,我没有到过蜀地,我对蜀地水情的了解,仅仅只是那几条出名的江流,知他们源头,以及修建百年、出名的堤坝堰而已。

    不知其支流多少,不知其左右地形,不知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那我说出来的利用、治理,也不过是一拍脑袋、胡乱想象。

    而水,是由不得一个人来胡乱想象的。”

    温辞答题的方式让所有人都愣了愣。

    “答不上来?所以……”

    “可他也没有说错啊。”

    只有江绪,眉头蹙着,却是微微点了点头。

    “你看,江绪好像赞同温辞。”

    “本来就是,那些套话都背腻了,我不信温辞不会背,他就是觉得背那些应对江绪没意思。”

    台上的温辞稍稍停顿,又开口了:“因地制宜,无论是农耕还是水利,都脱不开这四个字。大的、宽泛的,各地自有不同,一些细小之处,我可以和江兄,以及各位分享一下临安府的做法。”

    李三揭在地方上确实费了苦心。

    临安有山,有平原,有临海,山上有溪,平原有河,河入大海。

    不同分布的村镇百姓怎么利用水,怎么跟水打交道,细致又周全。

    江南多雨,再是小心应对,也不可能杜绝水灾侵害,如何观察水患,如何应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