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两药酒需要280元?实在是贵,一下子没有人回应。
刚才背上抹了免费药酒的人开始问道:“能不能便宜点?”
中年男人犹豫了一会儿,咬牙说道:“你是第一个上台试药的人,要便宜也只给你一个人便宜,200元一两!”
这个人还是嫌贵:“这一两药酒,就这么一点点,都不够抹二次的,实在太贵了。”
“88元一两,不能再少了!”中年男人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那个人心动了,便掏钱想买半斤药酒,说是药效好的话,以后还要再买。
中年男人先是把玻璃瓶放在电子秤上称重,然后又亲自从大桶里舀了快6两药酒递给那个人。
之后,中年男人什么也没说,开始招呼两个儿子收拾东西就往车上搬,把围观的众人都晾在一旁。
这时,原先那个女人不干了,拉着他问道:“怎么就要走呢?”
中年男人说道:“我都88元一两卖药酒了,还不走?”
女人说道:“别人都还没买呢!”
中年男人大声说道:“不卖了,我只卖给那一个人,都已经亏本了。”
女人开始情绪爆发:“你骂我、打我,我都忍了,现在你居然要走?大儿子的婚房怎么办?一家老小的生活怎么办?到处走村窜乡开车的油钱怎么办?”
中年男人回应道:“这里卖不出去,我们就去下个村子,药酒准能卖出去。”
女人不肯走,哭了起来,中年男人又开始骂“死婆娘”。
就在男人又要打女人时,围观的人群终于动了,不知是出于好意还是为了药酒,反正有好几个村民走了出来,表示愿意买药酒。
一番讨价还价后,中年男人最终还是以一两88元的价格“亏本”出卖。
看见好几个人都买了,于是有需要的人纷纷行动起来。张峰知道,许多人有从众心理,一些人买了,就会一哄而上去抢购。
一些村民手头上没那么多钱,便走回家去拿钱,有人甚至拿了几千元,买了好几斤药酒。
张峰明知是骗局,但不能进行现场阻止,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说明力,甚至会引发麻烦。
关键在于一些村民觉得这药酒抹上去热乎乎的,感觉确实舒服。
一方面觉得出了钱的东西自然是好的,另一方面这个药酒可能真有点效果,于是在心理作用下,能把药效放大了。
陈生在这方面经历更多,他一眼就看穿了这个套路:男人先是故意铁头功表演失败,他的老婆上前进行顶替;他再次上台表演“刀插胳膊”等等,环环相扣,渐渐攻破村民的心防,才让这场骗局得逞。
他还讲到有的骗子卖高价高压锅,顺带送人鸡蛋等等。一般骗子行骗设局,先以小恩小惠聚集人气,许多村民为了免费领取锅碗瓢盆、衣架、洗涤剂啊等等就去了,只要是去了,被骗子一说,很少有不着道的。
张峰心里不禁感叹,农村真是一个富矿,这次江湖艺人的设局,这一天恐怕能骗上万元,看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继续开车往前走,仿佛是陶渊明留下的桃花清梦,穿越千年时光映入了大海之滨的渔港边上。
在繁华喧闹的现代城镇旁,一个幽深的隧道躲藏在绵延的山底,洞口早已爬满了青苔。这里,便是通往方解老家——海山县清浦镇大湾村的幽径。
据方解介绍,限于资金,大湾村隧道并不宽敞,只能够两辆轿车交会。
陈生开车跟在一辆晃晃悠悠的三轮车后面,缓慢地挪动着。现代生活的嘈杂与乡土村味的悠然,在这短短四五百米的通道中,撞了个满怀。
汽车刚驶出隧道,张峰便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大海环抱着月牙形的滩涂。
“海湾缘”度假村坐落在海湾村北端,5幢独立矮楼错落其中,通体白色,依山临海,耀眼明亮。
度假村的经营者就是大湾村的支部书记卫平。
通过方解的介绍,张峰明白一个能人对于农村振兴的重要性。
第812章回家乡创业的大学生
方解对张峰介绍,卫平是大湾村第一个大学生。
当初毕业时,卫平觉得分配的工作远没有改变自己的家乡有意义,而且也没有发家致富的机会。因此,他竟然拒绝了别人托关系都想要的“铁饭碗”,毅然决定回大湾村创业。
卫平回到家里时,听到消息的父亲气得当场掀了桌子,指着卫平的鼻子骂他读书读成了傻子,即便如此,还是没有拗回卫平的决定:“我要改变这个村子,让大家都富起来。”
在那时,大学生毕业只剩少数的地区和专业还有“包分配”这一说,卫平学的农学专业就属于这其中之一,因而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卫平的父亲就因为当年觉得民办老师待遇不好而主动放弃,后来民办教师转正成了铁饭碗,让天天穿梭在田间地头的他悔恨不已。后来,他发誓要让自己儿子吃上公家饭,哪曾想,历史再次重演。
听闻此事的大湾村民,都觉得卫平傻到家了,在他们眼里,放弃“铁饭碗”是除了不给父母养老、没有儿子送终外第三件非常恶劣的事情。
卫平回家的当年夏秋之际,他无视父亲的责骂和村人的非议,开始了他的“行动”。
他独自跑到田间地头,一待就是小半天,偶尔,还骑着自行车往城里跑。秋收时,他父亲本希望他帮着收玉米,可他每天到了自家地头,掰不上几垄玉米棒子,就跑去帮别人掰。
“每天不务正业,分配的工作你不干,地头吃苦你又吃不了,还瞎转悠!”卫平的父亲粗着嗓子骂儿子的声音,夹着玉米叶的摩擦声,统统钻入村里人的耳朵。
卫平对此既不还嘴、也不改正,每天照样“我行我素”。直到秋收的最后几天,卫平才踏踏实实地呆在家里劳动,总算让其父亲稍微消了气。
守着这个读了大学却回家干农活的儿子,卫平的父亲挺直了四年的腰又渐渐弯下来,碰见村人,还没等别人说话,他自己先抱怨起来:“辛苦大半辈子,供出了个败家子。”
“卫平就是脑子缺了弦,放着在城里坐办公室机会的不要,非跑回这山沟沟里天天像庄稼汉一样,撅着屁股在地头鼓捣那把土。”
他说到激动处,就差抹眼泪了。别人也不好再说什么了,有些好事又心善的长辈去劝卫平,让他跟他爹认个错,“再托托关系,看还能不能回到以前分配的地方?”
卫平总是笑着摇头,谁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着什么药。
秋收结束后,村里家家户户都开始往地里沤粪,准备着采购来年春种需要的种子和化肥。
就在这时,卫平和他两个发小就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开始推广化肥和种子。
“叔叔婶子们,我这大半年,天天往地头跑,被我爸说不务正业,收秋时帮别家掰玉米棒子,又被我爸说是操闲心,你们都看在眼里,估计不少人也都和我爸一个想法吧?”他笑着拿自己打趣。
村民们本来就对他的事上心,又不理解他大半年的奇怪举动,听他这么一说,自然极感兴趣,都等着他的下文。
“我这大半年忙的都是正经事,村里现在哪家的哪块地是个什么土质,今年什么收成,我都知道!”卫平挑了几家的情况说,无一不被说中,大家都啧啧称奇。
以前,村里人会根据土地旱涝来定种什么。旱地种谷子大豆,涝地种高粱玉米。但没人会在种子品种上动脑筋,只会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盼着别大旱也别大涝。
旱了,河滩地收成大好,山坡地却苗稀歉收;涝了,山坡地收成不错,河滩地的庄稼却被泡烂冲倒,收成大减。
学过农业的卫平知道,就算是同一种庄稼,也分耐旱和耐涝的品种,他觉得要是村民按照地形采购种子,再配上相应的化肥,那么天气对庄稼的影响就会变小,产量一定会有所增加。
回家的这小半年,他往镇里、县里跑,是去找种子和化肥的购买渠道,还特意拜访了在种子公司上班的同学,把种子价格压到了最低。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又邀请自己两个发小入股,一起来干件大事。两个发小当即同意,很快凑齐钱,采购回了种子和化肥。
听卫平讲得头头是道,村里大多数人都被他说动了。
“反正也要买,毕竟是文化人推荐的。”方解家与卫平家关系不错,立即便定下一批。
“价格居然比外面还便宜,还不用跑到镇上去扛回来。”邻家婶子也凑了单。
第二年暮春地里间苗时,用了卫平的种子和化肥的庄稼,长势果然比往年要好,经验老到的农人看这架势,就知道今年多半是个丰收年,买了卫平种子的人都纷纷感谢他。
卫平就这样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和他一起凑钱经营的两个发小也都吃了不少甜头。
村里上百户人家,每户每年耕种时的种子化肥开支上千元,今年大部分都从卫平处购买,一些邻村的人也慕名而来。买的人多,赚得自然也不少。
卫平的父亲总算不再黑着脸了,完全没了去年秋天大着嗓子骂人的模样,甚至吹嘘说去年收秋时就知道了儿子的计划,是他主张儿子“实地考察”的。
卫平蛰伏半年一鸣惊人,村里夸他“大学读得值”的声音一瞬间又多了起来:“读了书的人挣钱门路就是宽,动动脑子就来钱,卫平这大学读得不亏呀,有本事的人干啥都行,离了铁饭碗也照样能发大财。”
过了几天,他开始动员村里人集资打通村庄通往外界的隧道。
原先,大湾村的出去,外面的人进来,要跑盘山公路,不仅化时间,而且不安全,经常出事故,同时汽车在山路上绕来绕去,很容易让人发晕,为此大湾村守着大好的美景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前来。
当然,大湾村的人也看到了打通隧道的重要性,只是缺乏资金和技术,也就没有人愿意来牵头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