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方的给这些武装矿工配备了09式半自动步枪和09式轻机枪,至于重机枪,就用MG…08的原版好了。这主要考虑到德方在殖民地都有军火库,用原版的话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那些军火库里的弹药。
莱茵哈特有些诧异:“我怎么感觉你在随时准备打仗?”
李思明义正辞严:“我不是,我没有,别瞎猜。”
莱茵哈特说:“但是你这些安排分明就是准备打仗!”
李思明痛心疾首:“我的好公爵,新几内亚是个什么鸟样你应该很清楚吧?咱先不说那些茹毛饮血,喜欢用竹刀把人的脑袋割下来带回去凿开颅骨喝脑浆的食人族了,英国人、澳大利亚人、荷兰人,又有哪一个是善茬?不早作准备,等到他们翻脸动手了,我们哭都没眼泪哭!”
新几内亚的情况确实相当复杂。荷兰最先占据了这个岛屿,将一半左右的面积据为己有;接着德国人看到另一半没人要,也跑去建立殖民据点;英国佬一看德国佬澳大利亚附近建立了殖民据点,紧张起来,也火速在新几内亚靠近澳大利亚这一部分建立了殖民据点……好了,玩起三国杀来了。虽说新几内亚的地确实很肥,但是充沛过头的降雨量和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使得任何大规模的开发活动都举步维艰,这三方任何一方都没有能力,也没那个动力去开发新几内亚,自然也犯不着为它大打出手了,新几内亚整体上保持着和平。但是暗地里的勾心斗角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是英国和德国在斗,占据土地最多却又最弱鸡的荷兰则静静地躲在巴布亚这边独自美丽,当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德国从来没想过要为新几内亚殖民地跟英国大打出手,还是那句话:德国人搞殖民地是为了彰显国力,并没有指望能从殖民地获得多少财富,说白了就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因此,德国人在殖民地得失问题上就看得很开,能占住最好,占不住大不了就丢掉,又不是本土,有什么好心疼的?瞧瞧,多豁达啊!他们的后代则显得非常小气,前殖民地坦桑尼亚全面倒向中国之后,他们就咬着中国不放,跟条疯狗似的。
德国人这么看得开,对李思明来说不是什么好事。那些地方有着他渴望的资源,如果德国佬不想玩了,把那些殖民地丢掉,以英国佬的节操,会让他继续获取那些资源才叫怪事了!所以他觉得很有必要给德国佬提个醒,免得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们把新几内亚这块宝地丢掉了都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莱茵哈特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是笑笑:“你这危机意识也太强了。”没多说什么,就让军火上船了。这位仁兄还特别拜托李思明帮忙多招一些工人到新几内亚的种植园去工作,李思明点头答应————现在流离失所的老百姓非常多,他们无家可归,四处流浪,随时可能死在路边,能到德国人的种植园去工作,也不失为一条活路。
就是这个工资……
必须给老子把工资提上去!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去工作,只给这么点工资,你好意思吗?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至于帕劳群岛的渔业资源开发项目,渔民已经招得差不多了。中国不缺渔民的,早在明朝的时候就有很多渔民跑到菲律宾、印尼附近海域去捕鱼了,现在有人高薪聘请,他们自然非常开心,踊跃报名。只不过他们的文化水平都相当低,让这么一群文盲去驾驶现代化的远洋渔船进行远洋捕捞,实在让人放心不下,得先对他们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当然,在帕劳港口的罐头厂并没有因此而耽搁,已经破土动工了,预计一年后就可以投入生产。
这一堆项目下来,苏北那些无家可归或者游手好闲的劳动力基本上被吸纳一空了,社会治安状况也大为好转,李思明对此大为满意!
但英国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英国佬在全球各个地区都有着巨大的利益,自然的,有利益就有冲突。在大洋洲,他们要跟德国佬争;在北非,他们要跟法国佬争;在美洲,他们要跟德国、法国、葡萄牙、荷兰以及美国争……在亚洲就更不用说了。相对于美洲、非洲和亚洲,大洋洲那边还算是比较平静的,大洋洲的精华在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块油水最足的肥肉都让英国吞进肚子里了,荷兰和德国再怎么蹦,也只能捡点渣子吃,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打澳新的主意。可现在德国和法国跟吃错药了似的,在东南亚、北非和大洋洲大量引进中国的劳动力,这就让英国很不爽了。
租界董事会上,汉密尔顿直接了当的问德法代表:“你们什么意思?”
德方出席代表是莱茵哈特,他满不在乎的问:“什么什么意思?”
汉密尔顿说:“你们把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放进大洋洲,到底是什么意思?”
莱茵哈特撇了撇嘴:“我们要开发自己的殖民地,还需要看你们英国的脸色不成?”
法方代表则是芒勒·皮瓦尔,也是皮瓦尔家族的一员。他轻松的笑笑:“只是从中国招收一些工人到法国人不愿意去的艰苦地区从事采矿、修路、运输方面的工作而已,这好像没有违反任何一个条约吧?”
汉密尔顿怒冲冲的说:“你们这是引狼入室!你们应当知道中国人的生存能力有多强,一旦他们扎下根来,想将他们驱逐出去就难过登天了!在美洲,在大洋洲,在东南亚,我们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的法案,不顾国际影响发动一次又一次排华运动,目的无非就是要将这些该死的中国人排挤出去,把这些地区变成白人的乐园!你们倒好,主动把他们放进来!”
芒勒·皮瓦尔懒洋洋的说:“真不知道你们英国人折腾个什么劲……我们拥有大量殖民地却缺少劳动力,而中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却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为什么就不能让那些中国人替我们工作?”
莱茵哈特绷着脸说:“还是那句话:我不觉得从中国招工到新几内亚工作违反了德国与英国之间任何一条协议,如果真有,麻烦直接告诉我!”
汉密尔顿让这两位给气得直翻白眼。
更气人的是,没过多久,澳大利亚的报纸刊登了头条,块称要跟中国方面合作,从中国招几千名清洁工帮他们清理澳洲牧场里那堆积如山的牛粪……
这一耳光抽得可真不轻。
第240章 心动
一艘艘货轮在盐城港和连云港进过出出间,时光飞速流逝,插下去的禾苗转眼间就让金黄的谷穗压弯了腰,原本青翠欲滴的棉田裹上了银妆,西红柿、向日葵、辣椒、油菜、甜菜……数量众多的作物把小半个苏北平原妆点得五彩斑澜,对于勒劳的农民来说,这是世间最美的水彩画。
丰收的季节到了。
是的,打从李思明来了之后,这片原本疫病横行、水灾频发、堪称民不聊生的土地已经连续三个年头迎来大丰收了,而且这次丰收比以往任何一次来得都要惊人。
这次苏北农场总共种下了三百万亩水稻,连续几年耕作把那些新开垦的土地都变成了熟地,大量堆肥的施用让这些土地的肥力丰沛无比,所以今年的水稻产量创下了纪录,达到了恐怖的亩产四百五十斤,这个产量别说放在中国,放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恐怖的,也难怪农场的农民一个个笑农颜开。
徐州和淮西的农场也迎来了牛收。这些农场用的都是苏北农场提供的种子和肥料,但由于时间实在太过仓促,而且灌溉和肥力都与苏北农场不可同日而语,产量自然要比这边低很多。徐州农场的水稻亩产量勉强达到三百斤,淮西那边由于土地太过贫瘠,产量就更差了,只有两百六十斤出头。但是对于这两地的农民来说,这产量已经让他们很满意了。
徐州和淮西两地的机械化程度都要差很多,连畜力收割机都不充足,而农民也没有那个耐心等着那数量有限的畜力收割机慢慢的收割过来了,他们全家一起上阵,从早到晚埋头苦干,不把所有水稻全部收获完毕他们是不会放下手里的镰刀的。这是很辛苦的工作,干上一天那腰酸痛得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但他们却像机器人一样以惊人的速度收割、脱粒、搬运,好像根本就不知道累字怎么写的!
“难得产量这么好,我们恨不得睡在稻田里呢……累?当然累,但累死也乐意!”上海某报社的记者前来采访的时候,很多淮西农民都是这样回答的。
第二天,这些农民那憨厚的面孔和朴素的语言就登上了报纸的头版,让无数因为种田没有出路被迫进城务工的农民羡慕万分……如果他们能拥有这么多田地,并且年年都能获得这样的产量,还进城务个屁工啊!
获得大丰收无疑是好消息,但是这好消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好坏不一。淮西、徐州那些没能加入农场的农民自然是羡慕到眼珠子都发红的,富农乃至小地主眼珠子骨碌碌的转,寻思着好像加入农场更加划算,而大地主则在瑟瑟发抖……可以预见,等秋收之后必定会有大批佃农跑路,然后主动要求加入农场!佃农也是有田地的,只是田地不多,为了活命不得不在耕种自己的土地的同时,也租一些地主的地来种,以获得更多的粮食,现在看来他们根本就用不着看地主的脸色,只要加入农场,接受农场的条件,获得农场分配的肥料、种子和农耕机械,他们就能获得很好的产量,一亩田的产量顶现在好几亩!
佃农跑光了,地主怎么办?自己下地耕作吗?开什么国际玩笑!
不少地主恨得咬牙切齿,直骂李思明这货简直就是个灾星,去到哪祸害到哪,叫人不得安生!
上海、苏杭这些城市的市民则一片欢呼,苏北这边获得了大丰收,意味着他们可以以比较低廉的价格买到新鲜的大米了,太好了!
洹上村,袁府,徐世昌将一份报纸递给袁世凯,那上面用了大篇幅报道苏北农场的大丰收。
袁世凯的精神比以前好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