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洹上村,袁府,徐世昌将一份报纸递给袁世凯,那上面用了大篇幅报道苏北农场的大丰收。
袁世凯的精神比以前好了些。以前糖尿病把他折腾得不轻,心悸、头晕、头疼一直在折磨着他,经过这几个月的调理已经好多了。他接过报纸细细的看完,陷入了沉思。
徐世昌也不说话,只是静静的喝茶。
半晌,袁世凯才问:“东海,你说他这路子,真的走得通吗?”
徐世昌放下茶杯,神情严肃:“走得通。盐城先不说,徐州、淮西的土地怎么样,项城你心里有数,那是出了名的贫瘠,尤其是淮西,贫瘠不说,还非旱即涝,产量少得可怜,十亩不顶苏湖一亩。但经他这一拨弄,连淮西那么贫痟的地方都丰收了,足以证明他这路子走得通!”
袁世凯试探:“如果我们效仿他……”
徐世昌说:“那你将成为中原百姓的恩人,士绅的仇敌,功满中原,怨满中原。”
袁世凯喃喃自语:“功满中原,怨满中原……好一个功满中原,怨满中原,真叫人难以取舍啊!东海,如果你坐在我这个位置,你会作何选择?”
徐世昌不答反问:“项城,你在那边呆过一段时间,对那边有何看法?”
袁世凯不加思索:“物产丰饶,老百姓丰衣足食,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简直如同人间乐园一般……只是,那边已经只知道李氏,不知朝廷了!”
徐世昌问:“那支军队战斗力如何?”
袁世凯沉吟了一下,说:“很硬朗!名义是他们是民团,但论武器装备,比起咱们北洋六镇来毫不逊色,战斗力更是极为凶悍,在与淮西、徐州豪强决战中,他们的步兵敢挺着刺刀跟骑兵对冲,用刺刀生生将骑兵捅到崩溃!那场大战打得天崩地裂,却没有一支黑衣军主动投降,更没有一名士兵当逃兵,被打散的都在两天之内主动回到部队了,这放在国内任何一支军队中都是不可思议的!”
这是大实话。此时的中队,哪怕是新军,都存在大量抓壮丁的行为。新军兵员的文化程度确实比旧军队要强上不少,但那仅仅是针对炮兵、工兵、通信兵、侦察兵、参谋人员等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兵种,普通步兵仍然是文盲一抓一大把。既然是文盲,自然也就别指望他们有什么家国情怀和牺牲奉献精神,他们只知道跟着大帅有肉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出现大量逃兵那一点也不稀奇,哪怕是北洋六镇也不例外。北洋六镇尚且如此,其他军队就更不用说了,哪怕是打胜仗都能逃散一堆士兵,至于大败……得了,十成兵马能收拢两成就算你本事了。可黑衣军却不存在什么逃兵,哪怕是被打散了也会积极想办法归队,这真的有点儿不可思议。
徐世昌却看得很透:“如果我当兵就有一百几十亩上好的田地,每个月可以及时拿到军饷,受伤了阵亡了还有一大笔抚衅,立功了更是能得到奖励,换我我也舍不得当逃兵。他们根本就没有后顾之忧,哪怕是受伤了,阵亡了,家人也只会过得更好,绝不会过得更差,自然是拼死力战……这支军队,可怕啊!项城,如果将来你有意争天下,这支军队将是你最可怕的劲敌!”
袁世凯苦笑:“真不希望有这样一个劲敌啊……东海,你说如果我能给每名士兵五六十亩土地,他们会怎么样”
徐世昌说:“他们会视你为再生父母,哪怕是让他们去跳火坑,也绝不会皱一下眉头!”
袁世凯沉吟片刻,说:“那……就这样干吧!让我们的人想办法搜集河南、河北、东三省等地的地主的罪行,然后找借口抄家,把他们的田分给士兵,模仿苏北办大农场……先从中小地主抄起,那些大地主,等到天下有变了再收拾他们!”
徐世昌正色问:“项城,你真的做好怨满中原的准备了吗?”
袁世凯淡然一笑:“怨满中原又如何?难道等到天下有变,我还能指望那些地主跟我一条心不成?他们爱骂就让他们骂好了,只要军队跟我一条心,我便无所畏惧!”
徐世昌叹了一口气,说:“我建议先在辽西那边试行。那边地广人稀,地主更是亦农亦匪,找借口容易,抄得的田地也多,抄得的田地可以论功行赏,立三等功赏田二十亩,二等功四十亩,一等功八十亩,如此既能提高部队的士气,也能避免竖敌过多,过早地遭遇太大的阻力。”
我们时常把“北洋六镇”挂在嘴边,其实在辛亥革命之前,北洋军已经编成了七镇精兵,其中第三镇就驻扎在东北,镇守着那白山黑水。此时的东北人口不过一千八百万,那是真正的地广人稀。不过,闯关东的浪潮不可遏止,每年都有无数无地或者少地农民拖家带口的从山东、河南、河北出发,浩浩荡荡地穿越辽西走廊,挺进东北,尤其是山东,是这次人口大迁徙的主力,东三省那边数量众多的山东村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过大量新移民的涌入不可避免地带来治安上的问题,东北那边土匪多如牛毛,很多地主既是地主,又是土匪头子,平时种田,机会来了就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着实令人头疼。
在这种背景下,在东北那边以剿匪为名灭掉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地主,把他们的田地收为军功田,似乎……
行得通!
第241章 野心勃勃
袁世凯却有点不满意:“东北那边遍地都是林莽沼泽,更气候严寒,只怕就算有田地,也没人愿意去种吧?”
徐世昌笑:“项城,你还是不懂农民啊……只要有地,他们就断没有舍弃的道理,再贫瘠也舍不得扔,更何况那边的地肥得流油!”
袁世凯说:“再肥也只能种种高粱大豆,又有什么用?”
徐世昌说:“也不一定只能种高粱大豆……可以向那位神通广大的团练使请教一下嘛,我想整个中国没有人能比他更懂如何种田了!”
东北大米全国闻名,尤其是五常大米,更是有钱都很难买得到正宗的。只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东北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历史其实是很短的……或者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东北都不怎么种水稻。最早在东北种水稻的是朝鲜移民,他们大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进入东北,在一些无法种植小麦、大豆、高粱的土地尝试种植水稻,并且获得了成功。但他们的成功并没有被迅速推广开来,一直到日本全面占领东北,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都有限,所以日本把东北人吃大米列为经济罪完全是他妈闲得蛋疼,东北压根就不怎么产大米,吃个屁啊!
为什么东北大移民到日本占领,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时光里,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发展得这么慢?
原因很简单,不适合种。
大家都知道三江平原是著名的水稻产区,但是它并不是天生就适合种水稻的,谁都知道水稻产量比小麦高,但是从汉代一直到清代都没有人尝试过在这片沃土种水稻,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降雨太少,一年才四百来毫米,没有水种个屁。其实三江平原不是因为缺水种不了水稻,恰恰相反,是水太多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聚于此,把三江平原变成了千里大沼泽,谁会脑残到跑到一片大沼泽去种水稻?新中国动员了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用了二十年时间才修建起了完善的灌溉系统,排干了沼泽,把三江平原变成了中国的大粮仓,消耗的人力物力难以计量,在新中国之前没有一个政权有这么强大的动员能力,更没有这么强悍的意志,所以三江平原只能是沼泽。
对于中国人来说,小麦和大米才是主食,一片不能种植小麦和大米的土地对他们的吸引力是有限的,更别提这地方还冷得要命!所以袁世凯觉得徐世昌这法子保险归保险,但效果怕是有限。徐世昌却不是这样认为的,东北也不是完全不能种水稻,只是限于自然条件,种植面积有限而已。没准李思明有办法把那些土地都变成水稻或者小麦产区呢?我们是没有办法,但是可以找他取经啊!
袁世凯沉吟片刻,说:“好吧,按你说的法子来,先在东北那边发力,但河南、河北、山东也不能落下。对了,那两支勘探队有进展吗?”
徐世昌拍拍额头,说:“瞧我这记性!那两支勘探队都在那位小朋友圈定的位置找到了矿,分毫不差!”
袁世凯精神一振:“储量如何?”
徐世昌说:“第一支探矿队在武安找到了好几个矿体,储量极丰,最保守的估计也在亿吨以上,矿石品位不如大冶铁矿,但据专家说,有害元素含量极低,伴生矿极少,拣选、冶炼难度非常低,极具开发价值。勘探队更同时找到了好几个煤矿,储量也非常大,要在邯郸地区成立一个类似汉冶萍那样的煤铁联营集团,条件是完全具备的!”
袁世凯用力拍了一下大腿,大声说:“妙,妙啊!回头就着手准备,找那小皇帝要钱,把这个煤铁联营集团办起来!对了,第二支勘探队呢?他们怎么说?”
徐世昌说:“第二支探矿队也在大戈壁滩里找到了铜矿,据他们说,这矿几乎都不用探,只要进入那一地区就能看到无漫山遍野的孔雀石,漫山遍野绿油油的一片,真的太壮观了!”
袁世凯激动得那张脸都胀红了:“太好了,我们要发大财了!那个铜矿的储量如何?”
徐世昌说:“还在勘探中,按勘探队队长的说法,那里的铜矿储量不可估量!”说到这里,他露出几分忧色:“不过……项城,你也知道,那里一直动荡不安,沙俄更是虎视眈眈,就算发现了铜矿,想要开采只怕也不易啊!搞不好还会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俄国人的胃口,我们是领教过的!”
袁世凯冷笑:“那是我的东西,他们把爪子伸过来试试!”
很好,这个铜矿八字都还没有一撇,袁胖子已经将它视为囊中之物了,真的不要太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