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德皇一句话就把德国带进了那个要命的漩涡之中。不用说,法金汉、小毛奇他们脸都绿了。
德国高层对自己的皇帝的表现作何评价李思明不得而知,反正在他本人对德皇的表现是十分满意的————德国就得有这样的莽夫皇帝,不然一战怎么打得起来嘛!
一战不打起来他怎么找机会狠狠地干俄国和日本一家伙?
他跷着二郎腿说:“等着吧,奥匈与塞尔维亚开战,俄国必然卷入;俄国卷入后德国必然针锋相对的进行战争动员;德国一旦实施战争动员,法国和英国也不能坐视不理……整个欧洲很快就要被鲜血淹没了,他们持续了两百多年的好日子,到头了!”
老宋瞅着报纸财经栏目,看着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神色颇为古怪:“你砸锅卖铁弄了一亿多美元跑去购买期货,该不会是因为早就预见到这一切了吧?”
李思明矢口否认:“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老宋说:“那你……”
李思明打断:“当时大宗商品价格低迷,我贪图便宜,行不行?”
老宋哼了一声:“我信你个鬼!”
心里暗暗庆幸:幸亏最后他还是听了这位能干的女婿的话,千方百计弄了两百万美元,购买了石油和粮食期货。现在战争爆发,大宗商品价格应声而涨,他肯定也能大赚了笔了!
这就是躺赢的感觉吗?好开心啊!
老宋确实开心,但塞尔维亚人开心不起来。
塞尔维亚在奥匈帝国实施战争动员之后也火速实施了战争总动员,征召四十多万青年入伍,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准备迎战奥匈大军。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塞尔维亚自身军工实力也有限,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做到给每一名进入军营的士兵配发一支步枪,很多士兵连军装都没得发————因为仓库里实在没这玩意儿,士兵们入伍的时候穿啥,上战场的时候就穿啥,妥妥的乌合之众。
面对来势汹汹的奥匈大军,塞尔维亚人心里都挺慌,他们只能寄望于在战场上打几个胜仗,再加上法国、俄国等强国从中斡旋,把奥匈逼回谈判桌去。无数塞尔维亚青年就是抱着这么一个朴素的愿望走上了战场。
结果,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铺天盖地的厄运。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奥匈虽然兵力庞大,但装备落后,战术更加差劲,三次主动向塞尔维亚发动进攻,三次被塞尔维亚人打退,尤其是第三次,那简直是兵败如山倒。如果按这个剧本来,那么塞尔维亚人还是可以自傲一把,毕竟他们击败过一个列强。可惜的是,在这个时间线上,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
一切都是德国搞的鬼。
1913年5月,德国和奥匈帝国秘密举行了一场军事演习,德国方面出动的是一个全面换装了半自动步枪、轻机枪、通用机枪和迫击炮的掷弹兵团,有二十几架飞机提供侦察和空中掩护,而奥匈方面出动两个精锐部队师,兵力是德方的六倍。
演习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奥匈在短短三天内就丧失了战斗力!
面对这样的结果,不光奥匈方面傻了,德国方面也傻了:这就是我们的盟友?我们的盟友居然菜到了这种地步?
反应过来的德国果断制订了一揽子的军事援助计划,派出大批军事顾问协助奥匈进行军事改革,同时将大批换装下来的毛瑟步枪、MG…08重机枪半卖半送的甩卖给奥匈,连毛瑟步枪的生产线都送了两条,帮助他们实现装备统一。奥匈方面也努力提拔年轻军官,加强基层军官的培养力度,大力提拔精通德语的人才,以确保指挥顺畅————奥匈的民族实在太多了,一支军队里的士兵操着十几种语言,简直让人抓狂。经过一翻艰苦的努力,原本废拉不堪的奥匈军队居然大有起色,战斗力大大增强。
对于奥匈方面来说这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但对塞尔维亚来说就不见得了。
8月17日,奥匈率先在伏伊伏丁那平原方向向塞尔维亚的防线发动了进攻。率先发言的正是德国援助给他们的150毫米口径榴弹炮以及他们自己研制的149毫米口径野战炮。奥匈自研的149毫米口径野战炮很有意思,实际口径为1491毫米,全重二点七吨,六匹马就能拖着满地跑。它的射程为八千八百米,跟法国的75小姐差不多,但射速就差太远了,每分钟只能发射四发炮弹。但它那巨大的威力却弥补了射程和射速上的不足,强大的机动能力更是让它如虎添翼。奥匈在这个方向调集了一百二十余门大口径火炮,照着塞尔维亚军的防线猛轰!
隆隆炮声粉碎了伏伊伏丁那平原的平静,也粉碎了整个欧洲的安宁。炮火铺天盖地地砸向塞尔维亚人的战壕、村庄、碉堡将一切都淹没在硝烟烈焰之中,塞尔维亚人被炸得血肉横飞。除了数量众多的大口径火炮外,奥匈军队还拥有数门305毫米口径臼炮,这种火炮是专门为塞尔维亚人辛辛苦苦修建的要塞而准备的。这些重炮早早就计算好了坐标,战争爆发后立即被推出炮位,对着塞尔维亚的边境要塞猛轰!
一枚枚重量接近半吨的炮弹呼啸着飞向要塞,钢筋混凝土构筑的要塞在它面前像鸡蛋壳一样脆弱,被毫不费力的砸开,炮弹钻进要塞内部爆炸,要塞就像喷发的火山一样火光冲天,大批塞尔维亚士兵被生生汽化。面对这铺天盖地的炮火,塞尔维亚将士惊骇万分,不少人惊恐之下逃离了防线。奥匈军队趁机发动猛攻,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之下,成千上万奥匈士兵潮水般涌向塞尔维亚军队的防线。塞尔维亚人用相对要逊色太多的炮火以及机枪、步枪火力回敬他们,奥匈军队暴露在猛烈的火力网前,被扫得尸横遍野。整体而言,塞军的炮火给奥匈军队造成的伤亡不算大,但重机枪扫射是真心要命,跟割麦子似的,上去多少就撂倒多少!
奥匈军队的伤亡直线上升。
但是随即,驻扎在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境内的奥匈军队也大举出动,向塞尔维亚的边境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匈牙利军队更是悍然越过边境线,以泰山压顶之势直扑一百五十公里外的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最大的幸运之处就在于它座落在伏伊伏丁那平原上,各种农产品供应非常充足;现在它最大的不幸之处也在于它座落在伏伊伏丁那平原上,一马平川,无险可依,面对三面围攻过来的奥匈军队,塞尔维亚人只能用血肉铸成城墙,在这坦坦荡荡的大平原上跟奥匈大军死拼,根本就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
双方的伤亡都十分惨重。
战争爆发的第三天,也就是8月19日,塞尔维亚国王便向圣彼得堡发报求救了:
“看在上帝的份上,向我们施予援手吧!我们快完蛋了!”
第747章 外交斡旋4
沙俄一直密切关注着巴尔干地区的局势。
尼古拉二世那番“俄罗斯是斯拉夫兄弟最坚强的依靠,我们绝不会坐视斯拉夫兄弟被欺凌、屠戮”的豪言壮语,我们听听就好,别当真,当真就太天真了。俄罗斯对巴尔干地区的局势这么感兴趣,说白了还是有着自己的利益。
打开地图,我们都会被俄罗斯那广袤的疆域所震惊,羡慕万分,其实吧,俄罗斯的领土幅员辽阔是真的,但地缘极其糟糕也是真的。
我们认真看看地图,不难发现,俄罗斯其实是个准内陆国家。沙皇说过:“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一个是陆军,一个是海军。”其实他大可将海军从自己盟友的行列划去,因为真打起来,海军是不大指望得上的,因为他们的舰队能不能进入大洋都很成问题:
首先是黑海舰队。这支舰队驻扎在黑海,得先通过死对头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才能进入地中海,而进入地中海之后,它还得先通过英国人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或者苏伊士运河才能真正进入大洋,英国人不点头,黑海舰队就只能在地中海瞎转悠,休想出去;土耳其人不点头,黑海舰队连黑海都出不了,只能呆在克里米亚半岛喝冷风!
接着是波罗的海舰队。波罗地海同样是被陆地包围的海洋,呆在里面的舰队想要出去,必须经过丹麦人控制的大贝尔特海峡。如果跟德国和丹麦的关系好,那倒没问题,要是关系不好……得了,老老实实呆在波罗的海吧,别想出去了!
然后是太平洋舰队。在丢掉了旅顺之后,符拉迪沃斯托克就成了太平洋舰队在远东最后的立足点,而符拉迪沃斯托克被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三面包围,太平洋舰队不管往哪走都得先通过日本人控制的海峡,而日本跟俄国的关系……大家都懂的,日本人心情好的时候让他们进入太平洋是没问题的,心情不好……要不你们先绕到鄂霍茨克海再南下?
最后是里海舰队……哦,这个没啥好说的,就算周边国家一致点头,俄国人也没那个能耐将里海舰队开出来。
所有出海口都被人家封得死死的,这不是准内陆国家是什么?
在封建时代这样的地缘是没问题的,相反还进可攻退可守,对俄国比较有利。可问题是现在已经是海洋时代了,一个大国想要崛起就必须打通通往海洋的道路,被困在内陆是永远也别想崛起的。沙俄跟土耳其打了两三百年,倒不是他们跟土耳其人真的有那么深的仇,而是不打不行。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咽喉要道时刻被土耳其人捏在手中,他们必须拿下伊斯坦布尔,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暂时不敢想,但俄罗斯至少得确保自己的军舰和商船能够自由地进出于黑海与地中海之间!
想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干翻土耳其之外,没别的选择了。
但是,很遗憾,欧洲人也不是傻子。伊斯坦布尔落入俄国人之手后,欧洲就要直面一个拥有近两亿人口、侵略性极强的国家的威胁了!当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