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11再造中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法的血放干?这也太扯了吧!

    李思明说:“德国没你想的那么弱,相反,他们很强,真的很强!他们将会把欧洲头顶那些最耀眼的光环一一粉碎,让欧洲从金字塔顶端狠狠跌落……嗯,不知道如果能够预见到这样的结果的话,他们是否会后悔发动这场战争?”

    蔡锷对此持怀疑态度。

    当然,这些事情都太过遥远,暂时跟李思明没什么关系。他签发了两份文件,一份是关于放松对轻工业放贷门槛、缩短放贷流程以及降税的意见书,世界大战爆发了嘛,轻工业很快就要迎来一波绝好的崛起机会,别说造跟军用有关的东西了,就算是造卫生纸的都能赚得盆满钵满。此前他一直压着轻工业是怕大家一窝蜂的去搞来钱相对快,相对容易一些的轻工业,忽略了重工业,现在大好行情来了,当然要放松一下,让那些被他割得够狠的韭菜们茁壮成长……等它们长得足够茂密了再割!

    第二份则是关于扩军提议的白皮书。根据这份白皮书,**陆军将在两年之内扩军三十二万。**陆军本来就拥有四十八万正规部队了,扩军三十二万意味着陆军的规模将达到八十万,这是一个……

    哦,英法俄德奥等国的陆军规模都奔着几百万去了,区区八十万真心不值一提。

    这两份文件一出,民间登时一片欢腾。无数民营企业家激动得泪流满面,不容易啊!被那个混蛋当韭菜割了好几年,他们都已经认命了,万万没想到这个混蛋居然主动给他们降税并且放低放贷门槛了,真心不容易!战端一开,各种商品的需求量登时暴增,这些精明的商人自然早就嗅到了商机,跃跃欲试了,只是害怕挨削,暂时不敢有大的动作,现在国家主动给他们松绑了,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从银行贷款!购买机械设备提高产能!咱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一时间,跑去银行资询贷款业务的队伍排起了长龙。

    扩军决议一出,大家伙更是欢欣鼓舞。过去几年就不断公民代表提出**太大了,四十万陆军守卫如此庞大的国家,根本就不够用,要求扩军,但都被李思明压住了。现在那家伙终于意识到军队不够用了,要扩军至八十万,简直太好了!

    这些年军队跟老百姓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尤其是经历了南方抗洪之后,全国老百姓都意识到这支军队是他们的守护者,而不是过去那些烧杀起来比土匪还狠的混蛋,这样的子弟兵,别说八十万,八百万他们都不嫌多。几乎是眨眼间,全国各地的民兵便掀起了一股参军热潮,无数接受了好几年训练的民兵磨拳擦掌,嗷嗷叫着涌向征兵站。征兵的原则没有变,首先看军事技能,挑军事技能最好的;如果两个人军事技能相当,那就挑年轻的;如果年纪相当,那就挑家里兄弟多的;如果家里兄弟一样多,那就挑家境富裕的……总之,想当个兵真心不容易。扩军三十二万看起来很多,可全国两千万民兵争这三十二万个名额……

    也颇有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

    各军区将领们也一个个欢欣鼓舞,这可是增强自身实力的绝佳时机啊!必须拿出十二分精神来,挑选最好的兵员,把那些个建立了好几年的架子师给填满!他们精神抖擞,嗷嗷叫着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在两千万民兵中精挑细选,都是奔着那些军事技能最好、家境最殷实的兵去的。经验告诉他们,这种兵没有后顾之忧,一心只想靠着手中的枪杀出个前程来,战斗力最强。那些穷得当当响的则要差一些,打起仗来也很不要命,但总牵挂着家里,很多时候会选择当逃兵,不是怕死,而是怕自己死了家中父母无人照顾。

    只是,这些军区将领还不知道,那个混蛋正憋着大招等着他们。

    “你要打破本省兵在本省服役的传统?”蒋方震、王士珍、蔡锷等人听完这家伙的鬼主意之后都只觉得脑壳隐隐作痛。

    李思明说:“对,本省兵调往外省服役,服役期满立即返回原籍,这是打破兵为将有的最好办法。”

    蒋方震揉着太阳穴说:“好是好,但是你想过没有?全国那么多省份,每个省份的气候、风俗都不一样,语言也不一样,把将本省兵调往外省服役,他们能适应吗?”

    李思明说:“那就让他们慢慢适应,反正他们的服役期有五年,足够了。”

    蔡锷说:“你就不怕把陆军变成奥匈军队的翻版?”

    奥匈军队一大弊端就是兵员来源繁杂,一个连队里能找出十几个民族的士兵,每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一样,不难想象指挥起来有多困难。虽说过去几年奥匈强行在军中推广德语,所有入伍的士兵一律讲德语,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的老兵和士官也更容易获得提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短短几年时间不足以改变这一切。**同样有着众多民族,地方方言更是不计其数,把这么多操着不同语言的士兵塞到一块,那绝对是军官的噩梦!

    李思明一脸诧异:“怎么可能会变成奥匈军队的翻版?过去几年我不是一直在全国,尤其是在军队里推广普通话么?”

    蔡锷:“……”

    靠,差点把这茬给忘了。

    还在苏北拓荒的时候,这家伙就开始在军队里推广普通话了,甭管你是从哪来的,必须会讲普通话,不会讲的话会有诸多不便。其实那时候清政府已经在大力推广国语,试图实现全国语言统一了,他这样做也算顺应潮流,得到了官方的支持。苏北老百姓也觉得这南腔北调的没有一种统一的语言实在太不方便了,于是学习的劲头很高。等到建国后,他又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尤其是军队,更是重中之重。每一名士兵入伍后必须花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去掌握普通话,不求能书写,至少要能作口语交流。他同样也不放过民兵,每一支民兵部队都得学,普通话流利的民兵更容易被选中,成为一名真正的陆军士兵。民兵学习普通话劲头还是很高的,几年下来,成效卓著,别的不敢说,至少将东北的兵调到广东去,他们绝对不会因为听不懂当地的语言产生误会跟人家大打出手了。

    不过“只因为在人群里多看你了一眼”然后开扁这种事情怕是少不了……

    王士珍说:“这样搞,各军区恐怕不乐意啊!”

    李思明说:“哪个不乐意的让他来找我,我跟他摆事实讲道理!”

    王士珍翻了个白眼……神他妈摆事实讲道理,你老人家像是个讲道理的人吗?压根就不像!你老人家摆事实讲道理的具体表现就是给人放一个终身制不带薪长假,对吧?

 第767章 圣约翰山1

    自古以来,兵为将有都是个大问题,古今中外都一个样。这个问题不去解决的话很容易演变成藩镇,把整个国家拖入血海之中;解决的话……

    参照挫宋。

    想要打破兵为将有的模式,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本省兵在本省服役的老传统,并且给服期加上明确的期限。罗马、汉唐、阿拉伯帝国等等这些极其辉煌的古典文明帝国都实现了将本省士兵调往万里之外服役,但他们都没能打破兵为将有的魔咒,原因是士兵的服役期限太长了,动不动就二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一支军队在一个地方驻扎了二三十年,那跟本地土著有什么区别?他们的一切还不是牢牢掌握在将领手里?

    现在李思明就要打破这一魔咒。他要将本省兵调往外省服役,并且随机打散分散到各个部队让他们不能以乡党的形式抱团,同时明确了服役年限:五年。假设一个新兵十八岁的时候应征入伍,那么接下来的五年正是他野性最足、心气最高的时期,这五年是最佳的服役时间。过了这五年,整个人沉淀下来了,野性没那么足了,对军旅生活也失去了新鲜感,他们当中一部分人会选择继续过这种艰苦的生活,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拿一笔退伍金复员。短短五年时间,并不足以让将领将这些士兵变得唯自己马首是瞻,指挥他们去打仗是没问题的,但想带领他们割据……

    不好意思,我们的家乡在千里之外,搞这种事情落不下半点好处,相反还要被人戳脊梁,不干!

    更狠的是,军区将领也要每隔十年轮调一次,这还不包括人事任免权被国防部牢牢抓在手里……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都能形成割据,那李思明只能尊对方一声天才。

    见李思明决心已下,大家伙也只能接受,着手安排去了。事实上他们也知道这样对国家有好处,毕竟现在整个国家是三足鼎立,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的。现在国家正在蓬勃发展,百业俱兴,谁也不希望在这个时候留下隐患,让它有朝一日像安史之乱一样在整个国家最繁华的时候轰然爆发,将整个国家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所以……

    认命吧!老老实实去干活吧!

    杜宾将军也在老老实实的干活。

    抵达布鲁塞尔外围之后,他便毫不客气的接手了战场指挥权,将比利时军队踢到一边免得这些沮丧的家伙影响了第1集团军的士气,接着便密锣紧鼓的着手准备对德军防线的进攻。

    首先得选择一到两个突破口。

    他派出大量侦察兵侦察德军的防线,又结合比利时人提供的情报,经过简单的研究之后便决定将突破口分别放在哈勒…滑铁卢这一方向。这两个都是布鲁塞尔外围的小城镇,哈勒可能没人听说过,但滑铁卢的大名,每一个军事爱好者都不会陌生————对,就是终结了法兰西战神拿破仑的军事生涯的那个滑铁卢,这个地名对于法国人和英国人都有着特殊的含义。滑铁卢战役之后,法国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动摇英国的霸主地位了。

    巧得很,在滑铁卢之战中直接导致法军崩溃的不是别个,正是普鲁士军团。当时法军和英军在滑铁卢杀得血流成河,筋疲力尽,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