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11再造中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巧得很,在滑铁卢之战中直接导致法军崩溃的不是别个,正是普鲁士军团。当时法军和英军在滑铁卢杀得血流成河,筋疲力尽,双方都难以为继,渴望着生力军赶紧赶到,谁的生力军能抢先一步赶到,谁就能获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很遗憾,抢先赶到的是普鲁士军团,法军的死对头,所以拿破仑输了,输得很惨。

    将突破口放在这里,未偿没有要一雪前耻的意思。

    当然,历史不能当饭吃,第1集团军选择将突破口放在这里,更多的是出于军事上的考量:滑铁卢有一座山,名为“圣约翰山”,名字起得很有气势,事实上却只是几个高不过一两百米的小山包。然而,这样的小山包却是布鲁塞尔周边的制高点了,德军将大量重炮部署在上面,居高临下轰击比利时军队,给比利时军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如果不先将圣约翰山拿下来,法军也会步比利时军队的后尘,被德军炮兵当成甲虫整营整团地锤成脓血的。

    8月27日凌晨,滚雷般的炮声粉碎了黎明前的宁静,法军两百余门75毫米口径速射榴弹炮同时开火,从炮口喷发的火光几乎连成一线,弹丸如疾风骤雨,铺天盖地的砸向德军防线,炮火之猛,密度之高,都令人咋舌。法国炮兵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一样埋头闷装猛打,每发射一发炮弹就发出一声怒吼:“去死吧,德国佬!”

    一团团一簌簌的火光漫山遍野的炸开,德军的阵地顷刻之间就被飞砂流火笼罩,沙袋、铁丝网、圆木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在猛烈的爆炸中飞扬起来。法国士兵被这壮丽的场面所震惊,无不放声欢呼:“炮兵万岁!法国万岁!”

    与法国将军一起观看这次气势恢弘的炮击的比利时军队联络组的军官们则不由自主地抽搐着嘴角,小声讨论:

    “法军没有使用重型榴弹炮吧?”

    “没有,清一色的75毫米口径速射榴弹炮。”

    “这种榴弹炮根本就炸不动德军的野战工事,打再多的炮弹也是浪费!”

    “法国人怕是要倒大霉喽!”

    “我们就是让他们75小姐打天下的思路给坑了……但凡有几门大口径榴弹炮我们都不至于输得这么惨!”

    “他们要自作自受喽!”

    不得不说,这几天法国人的态度真不怎么好,完全是拿鼻孔看人,对遭遇惨败的比利时军队的不屑都写在脸上了。比利时人自然恼火万分,他们一个中立国因为法国的关系遭到德国的进攻,随时有亡国的危险,这本身就够窝火的了,法国人还对他们冷嘲热讽,那更是火上浇油,他们自然乐见法国人倒霉。

    德国炮兵保持沉默,任由法军炮兵狂轰滥炸,始终一弹不发。这让法军炮兵越发的兴奋,认为德国炮兵都让他们打懵了甚至轰哑了,整个战场都是他们的天下了。就连第1集团军的参谋部也认为自家炮兵先声夺人,已经完全压制了德国炮兵,战场主动权落入他们手中了。

    然而事实却非常可怕:部署在圣约翰山上的德军重炮毫发无损。

    原因很简单,这些重炮都被部署在山脊线后面,并且挖了半地下掩体,只露出一根根炮管,炮弹打过来要么打在山体上让德军当烟花看,要么从山脊线上方呼啸飞过让德军当窜天猴看,真正能落在炮兵阵地的炮弹少得可怜。就算能落在炮兵阵地上,75毫米口径榴弹炮炮弹也很难杀伤到躲在半地下掩体里的炮兵,更别提摧毁德军重炮了。除非炮弹直接落入掩体之中,否则基本没戏。

    德军不开炮还击是因为没必要,与比利时军队交手的经验告诉他们,75毫米口径榴弹炮基本拿他们的防炮工事没辙,法国炮兵愿意浪费炮弹的话就随他们去好了,爷先睡一觉,顺便将法军火炮位置记下来,等天亮了再收拾他们!

    对于德军来说,155毫米口径榴弹炮是一款全新的火炮,装备军队不过两年,勉强够几个主力集团军用,驻扎在阿尔萨斯…洛林和东普鲁士的军队都没得用呢!短短两年时间就别指望能积攒起多少炮弹库存了。炮弹数量有限,他们自然不能像法军那样动不动就调集数百上千门大炮对着敌军阵地疯狂轰炸上三天三夜,他们只能打短促而猛烈的炮火突袭。而且德军发现,这种短促而猛烈的炮击效果反而比持续数天的炮击要好很多,给敌军造成的损失也更加惨重。他们的理论是:炮击的战果有一半以上都是在炮击刚开始的五分钟之内取得的,当炮击持续到半个小时之后,杀伤效果基本为零。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浪费不宽裕的炮弹呢?先让你们得瑟,我们睡觉去。

    于是法军继续得瑟,没完没了地装填、发射、装填、再发射,炮火铺天盖地,将圣约翰山一带给炸得面目全非。

    东方渐渐放白,伴随着纷飞的炮火,黎明到来了。仿佛天空也被炮火染红了一般,半边天空都是铁水样的颜色,霞光红得吓人,仿佛整个天地都被无边的血色淹没。这等奇观,放平时大家肯定会为之震撼,但在大战来临之际看着这无边血色,不管是法国人还是比利时人,都是一阵战栗。

    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德国炮兵依然没有还击。不是他们不作为,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盯上了法军步兵,他们要让法军步兵放心大胆地走向屠宰场。

    早上八点半,确定将值得一炸的东西都炸清光了之后,杜宾将军志得意满地下令:“第7军,进攻!在日落之前,我要在圣约翰山山顶上为作战勇敢的士兵戴上勋章!”

 第768章 圣约翰山2

    此时,法国陆军————或者说世界各国军队的战术跟普法战争相比都没有太大的改变,都是组成密集的队形往前怼,依靠猛烈的步枪火力和凶猛的白刃冲锋去打垮对手。不同的是现在多了一个炮火掩护,比如说八国联军的时候,法军跟义和团交手就是利用75毫米速射榴弹炮交替射击,掩护步兵突击,以极轻微的伤亡打垮了义和团大军。但即便是这样,其战术的核心也依然是拼步枪数量和勇气,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随着机枪普及,组成密集队形在开阔地挺进已经跟自杀没有什么区别了。

    相较而言,德国人是幸运的,他们有两个好朋友给他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第一个好朋友是南非布尔人。布尔战争时期,英军依然是龙虾兵那套,不管是行军还是进攻都组成密集的队形,而布尔人则很聪明地将自己的队形分得很散,尽最大限度降低遭到英军火力齐射时的伤亡,同时利用德国提供的毛瑟步枪在远距离朝那个非常显眼的大靶子射击,没等英军挺进到允许开火的距离就已经将龙虾兵打成一地死虾了。布尔人进攻的时候同样会将队形分得很散,而且不像欧洲军队那样缓步前进好方便军官掌握队伍,他们是拉开散兵线猫着腰向前飞奔,英军密集的步枪射击还没对他们造成多少杀伤,双方就已经短兵相接了。

    不难想象遭遇这种不按常理出牌时英军内心的郁闷和恐慌。

    当时德国跟南非关系很好,德军军事顾问全程经历了布尔战争,对布尔人的战术印象极为深刻,回国后经过整理,在军队里推广。只不过这并不顺利,总参谋部和战争部那帮老头子并不愿意放弃普法战争时的打法,认为布尔人的战术不能突出德国陆军的强大和一往无前的气势。

    于是,第二个好朋友登场了。

    第二个好朋友自然就是黑衣军。德军顾问同样全程观看了黑衣军与俄军交战的全过程,对黑衣军那散而不乱的三三制、四组一队制术战,以及对机枪、迫击炮的巧妙运用,都印象极其深刻,在兵力上拥有绝对优势,但战术陈旧的俄军完全是被吊着打。巴伐利亚王国的军队首先全盘照搬了黑衣军的战术和火力配置,这使得他们在数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中出尽上风,经常用一个步兵团就将其他王国、公国军队一个师冲得一塌糊涂,最气人的是伤亡还很小。其他王国、公国的军队也不是笨蛋,觉得这套战术好用,自然是要学的。这也是李思明在跟以克卢克为首的德军大将实兵对抗时轻松将对方吊起来打,但是面对以曼斯坦因为首的年轻一代军官指挥的德军却有些吃力的原因。这些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已经将他赖以称雄东亚的轻步兵战术学去了好几成了,再加上天赋卓绝,想轻松击败他们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次实兵对抗的惨败震撼了德军总参谋部,哪怕是最固执的老将也不得不承认德军的步兵战术已经过时了,立即就建立了若干个培训班,对全军军官进行长达三个月的特训,让他们务必在这三个月里学会如何展开散而不乱的队形,而不是继续靠士兵的人头和步枪数量去硬怼对手。

    但法军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没有这样的好朋友给他们作示范。再说,就算有,他们也不见得能听进去。法国陆军全军都是进攻邪教,他们坚信依靠75毫米速射榴弹炮那密集的弹幕和法军独步天下的白刃冲锋,一定可以打垮任何对手的。

    现在,新旧战术体系即将发生碰撞,到底哪一种战术体系更加厉害,马上就见分晓。

    各级军官一声令下,早已集结完毕的法军士兵马上给步枪上好刺刀,军官走到队伍的最前方,按照上级的指示向部队下达指令。时代变了,这些军官的行头也变了,不再拿指挥刀,现在他们手里拿的是更轻便也更具杀伤力的手枪,胸前也挂上了望远镜。不过,笔挺的军服,一尘不染的白手套,这些都没变,站在士兵中间辨识度极高,打老远就能认出他们来。站在最前排的军官吹响哨子,第一梯队的攻击部队以营为单位排成密密麻麻的队形昂首挺胸,大步朝德军的阵地走去,要是再多几名鼓手胸前挂着鼓跟着队列边走边敲……嗯,那真的是拿破仑战争的翻版了。

    攻击出发阵地离德军防线有点远,足有一千五百米,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