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如宠不动声色,出列,淡定道:“回禀陛下,原因温大人在奏疏中也写得很清楚了,一个叫刘宏的国子监贡生,在大街上公然抨击朝廷重臣,被锦衣卫拿到了镇抚司衙门的昭狱,文安之带着人去要人,是以引发了这场争斗。”
“既然如此,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说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朕今日要听听你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第178章 毫无根据的妄言(第一更)
大明朝朝堂上的大臣,一个个都是演员。
放在后世,那都是影帝级别的人物。
这么说吧,根据进化论来说,若是演技不合格是要被大明朝朝堂淘汰的。
所以,能成功进入这里的,都是曾经被无数次教做人,无数次在哭与笑中磨砺出来的,都是老戏骨。
就说何如宠这个礼部侍郎,实际上已经准备好奏疏了。
什么奏疏?
为南京国子监贡生求情的奏疏。
他为什么会为南京国子监贡生求情?
首先,何如宠是南直隶人。
其次,何如宠是一个很正直的人,是那种真正的很正直的人。
但是,也是一个没啥政绩的人。
这里有哪些人有可能会站出来为南京国子监的贡生求情,崇祯在上朝之前,已经自己在纸上写了一遍了。
何如宠就在第一位。
这也是崇祯点名让他出来说的原因。
崇祯继续道:“这个刘宏公然抨击朝廷重臣,都说说话,人是温体仁和许显纯去抓的,这事办得如何?”
何如宠道:“陛下,臣以为,刘宏公然抨击朝廷重臣,虽有不妥,但也表明此人不畏权贵,清流正直,后生可畏,假以时日,亦可成为国之栋梁。”
“陛下也曾经写下过《少年智》,少年强则国强,如刘宏这等敢于直言者,若是因言被抓,臣担心,恐怕会引起民间恐慌,被有心者利用,残害忠良。”
何如宠的道理是没有说错的。
这也是崇祯心里比较担忧的一点。
言论这种事,是大杀器。
古话早就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如果在不允许老百姓自由说话了,那离亡国就不远了。
但是,有一点要搞清楚,自由不是随心所欲。
自由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
一旦毫无节制,随心所欲,便会被有心人利用,谋求政治利益。
那就彻底乱套了。
何如宠的道理是站得住的,但显然他在偷换概念。
崇祯道:“其他人呢?没有看法?”
“韩爌,你刚从东南回来,你来说说。”
韩爌每次上朝的时候,脸上就写着一个字:正派!正派!俺是个正派先锋!
韩爌全身仿佛都散发着正义的气息,他说道:“陛下,圣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威武不能屈者,便是不畏权贵,为维护心中正道,舍身忘死也!”
韩爌这话就差直接说“刘宏骂得好,骂得妙,骂得呱呱叫”了!
刘宏骂的是谁?
是孙承宗、宋应星等人。
是新政派的主力成员。
在天启年间,韩爌这种东林党和孙承宗关系非常好。
为什么关系会非常好咧?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友谊,大部分来源于有共同讨厌的人。
那个时候,是魏忠贤党政的时期,最黑暗,最无耻的时期。
韩爌是东林党,当然被魏忠贤迫害,被迫辞官。
孙承宗也算半个东林党人,又是帝师,辽东督师,手握重兵,被魏忠贤忌惮,甚至还让天启罢了孙承宗的官职。
总之,他们都有共同的敌人,当然就是朋友咯。
可是,自从穿越者崇祯将魏忠贤的权力拿得差不多了,这几年又在朝堂搞大换血。
现在早就不是东林党和阉党对立的时代了。
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孙承宗又成了改革派,韩爌站在钱龙锡这边,属于保守派。
当然就慢慢成了政敌。
所以啊,韩爌这话,表面听起来很光正伟,其实就是在含蓄地指责新政派有奸臣。
至于谁是奸臣,大家心里都清楚。
崇祯看着韩爌,笑道:“韩大人果然是清流。”
“臣读圣贤之书,谨遵圣贤教诲。”
“凌义渠,你是大理寺卿,你来说说,刘宏的行为到底如何?”
凌义渠出列道:“回禀陛下,臣以为,刘宏是小过,并非大错,断不至于当朝礼部尚书和锦衣卫亲自去捉拿,此事应天府衙门做一下管控和问话即可。”
崇祯又道:“看来不少人都认为这个刘宏无罪,都认为温体仁小题大做了。”
“顾炎武,你来说说。”崇祯看着后面站着的顾炎武和黄宗羲,点了顾炎武的名。
顾炎武可是东南一带的天才少年,文坛新星。
不过呢,崇祯二年,他和黄宗羲被张凡召入北京的北京大学。
读了张凡的《国富论》、《矛盾说》、《阶级论》之后,已经是皇帝的小迷弟了。
顾炎武出列道:“回禀陛下,微臣以为,此事当严办。”
“哦?”崇祯不动声色问道,“你且细细说来。”
“陛下在《阶级论》中说过,老百姓有自由说话的权力,但是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可据可循的自由。”
“自由不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自由的说话,有据可循,有理可依,而不是胡编乱造。”
“陛下的《国富论》中也阐述了一点:信息失真。”
“世界上的问题,来源于信息失真,即刘宏根本不知道他口中所言的奸臣到底做了什么。”
“北京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理。”
“臣以为,刘宏案最大的问题便在于此,刘宏之言论,乃毫无根据的妄言,并非韩大人所说的威武不能屈。”
“威武不能屈固然值得尊重,可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说得好!”崇祯差点就忍不住鼓掌了,他很高兴,心里是真的很高兴。
顾炎武是读自己写的那些书读的最认真的人之一。
一个古代读圣贤书的人,现在能在朝堂上说出这番话来,说明顾炎武是真的在仔仔细细研究自己的书。
这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像某些满脑子鸡血的儒生,一言不合就用道德开始指责别人,沉迷在自我的感动中不可自拔。
崇祯扫视了一转所有人,目光落在何如宠和韩爌身上,道:“韩爌,朕这里有一封检举信,说你韩爌贪污军饷,勾结建奴。”
韩爌微微一怔,连忙跪在地上,把头埋下来:“陛下,臣冤枉,臣万万不敢!”
其他人都交头接耳起来,觉得这事绝不可能发生,韩爌怎么会勾结建奴呢。
崇祯笑道:“可是有人已经把状告过来。”
“陛下明察!”
崇祯不肯罢休,道:“还有何如宠,有人告发你私通亲王,意图谋反!”
何如宠吓了一大跳,连忙跪下:“陛下,臣冤枉,臣怎么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举!”
崇祯又道:“你们现在还认为举报你们的人威武不能屈么?”
韩爌与何如宠闭口不言了,冷汗直冒。
“朕来告诉你们,没有人举报你们,你们都是朕的好臣子。”
“那刘宏如果认为朝中有奸臣,大可以向廉政督察府检举!”崇祯的语气明显加重了,变锋利了,有一种威压在里面,“当街胡言乱语,蛊惑人心,意图何在!”
第179章 仅仅只是前奏(第二更)
大明朝的朝堂风气实在不好。
这其实从朱元璋时期开始的,明太祖是鼓励“捕风捉影”。
这当然有好的一面,例如下面相互制约,相互举报。
但是往往事情就容易往失控的方向发展,例如下面相互以莫须有的罪名攻击对方,搞得朝堂乌烟瘴气。
大明朝堂群臣互殴那是历史上出了名的。
大臣们互怼,互喷,也是出了名的。
这人啊,空话说多了,就容易自我感动,自我迷恋,自我沉迷。
在正统历史上,崇祯挂歪脖子树后,满清南下,南京城的大臣们在干什么?
没错!
他们在斗阉党,在沉迷于道德的光辉下自我陶醉,自我迷恋。
这特么就是空谈误国的典范!
要是朝堂上上下下都这种风气,吏治算是白整顿了。
这样下去如何实现他张凡的星辰大海?
这样下去,皇太极分分钟有翻盘的机会。
所以啊,要整治东南,第一件事就是要从这种浮夸的风气开始整顿!
崇祯看着韩爌,道:“韩爌,你再说说,这刘宏如何?”
韩爌喉咙有些发干,道:“陛下教诲极是。”
“朕问的是刘宏此人如何?”
“捕风捉影,毫无根据,轻则误民,重则祸国,当严惩。”
崇祯就是要韩爌亲口说出来。
崇祯又问道:“何爱卿,你认为如何惩治比较合适?”
“回……回陛下的话,臣以为收监关押三个月,以示惩戒,既达到了惩罚的效果,又体现了陛下的仁德。”
呵呵,这顶高帽子戴过来,朕可戴不起。
杨所修立刻就跳出来了:“陛下,刘宏此人必有私心,当严惩,臣以为,当斩立决,以儆效尤!”
他此言一出,其他人都忍不住骂起来。
钱龙锡忍不住骂道:“杨所修,你胡言乱语,因言而掉脑袋,必使国子监贡生心生恐惧,有损陛下圣德。贡生乃天子门生,杨大人这是在挑拨陛下与贡生的关系,其心可诛!”
杨所修立刻回应,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道:“刘宏无故栽赃朝廷首辅大臣,其言甚于刀剑,若不研判,其他人必效仿,届时人心惶惶,朝堂不安,社稷不稳,这个责任,钱阁老担当得起么?”
“你!”钱龙锡指着杨所修的鼻子骂道,“奸臣!奸臣!”
其他人也忍不住大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