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人数越来越多。
很快,镇抚司衙门就被两千多人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黄府。
黄锦道:“你速速离开南京城,最好回杭州去做准备。”
“现在好戏刚刚开始,我为何要回杭州。”
“若是杭州也能被调动起来,皇帝将彻底束手无策!”
“你是说在杭州城发动游行?”
“没错!”
此时,信件已经八百里加急送往两个地方。
一个当然是北京城,给崇祯。
另一个则是河南商城,给中部军区大都督卢象升。
第200章 蛋疼的温体仁(第一更)
崇祯四年,二月十八日,这注定不平凡的一天。
两千贡生将镇抚司衙门围堵起来,围得水泄不通。
温体仁提前在镇抚司衙门准备好了干粮,甚至还组织人在前面堆起了土堆,做好了简陋的战争防御措施。
咱们的温部长,现在是双腿发软得很。
在南京城也待了这么长时间了,小红、小兰、小翠、如花等等妹子们该照顾的也都照顾的,也没腿软过。
可现在温体仁腿在发抖。
这货阴险无耻,陷害、暗算别人是一套一套的。
真面临生死存亡的事情的时候,绝对是最怂的那个。
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温部长干脆搞来了一副铠甲,把自己包裹起来,然后为了掩饰自己的怂,还装出一副要和锦衣卫们同生共死的架势。
外面的声音越来越大,贡生们仿佛有发泄不完的精力。
如果大明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复活看到这幅场景,估计会再死一遍,这次一定是被气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元璋这个人,最反感的是生员议政,并且明文规定生员不能议政。
生员是什么人?
生员就是读书人。
并且朱元璋明确规定:诸人皆许直言,惟生员不许。
当然,站在后世人的角度来看,这个规定不一定正确,但肯定有其理由在里面。
朱元璋大概是认为没有经历世事的读书人,书还没有读透彻,就开始讨论国家大事,很大概率上会想歪。
想歪也无所谓,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人真的将世界想正了呢?
但大概是觉得这帮人想歪后,还总喜欢闹情绪,还贼迷之自信。
宋代的名人陆游不是说过一句话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意思就是,读了再多的书,终究还是觉得太浅,不够深刻,如果要深悟此事,还是要亲自去,哦不,它,一遍!
这就是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古代版。
中华文明是这个世界上最讲实际作用的文明圈。
子不语怪力乱神。
早在思想的轴心时代,先哲们就奠定了华夏的核心思想。
意思就是别扯鬼神那些没用的,多干点实际意义的。
可惜儒家后人一个比一个胡扯。
倒不是说读书不行,书肯定是要读,而且要多多的读。
只是实践这一环缺了就容易出大问题。
例如崇祯的五省新政,推行银行,税制放权,都是为商业时代铺路做准备。
其本身在执行中会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例如贪官,例如假钞。
但它正面的影响是能改变整个时代的。
有大臣说可以用银币,那是没有考虑到天下的商业崛起后,总体量的大规模,以及银币本身的制造难度。
大明朝是这颗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它的未来,一定不是两京十三省,也不是东海之滨,更不仅仅只是西域。
汉族的汉是什么意思?
汉在古语中指的是银河。
天汉即天上的银河。
乾坤朗朗,灿若星河。
所以,本身这个民族在很久以前就被赋予了星辰大海之梦。
一千多年前的大汉王朝就开始了将天汉文明远播四海的正途。
话说回来了,张凡坐上了那个位置,他的梦想,就是点亮大明2亿人的梦想。
大明2亿人的梦想就是星辰大海。
既然是星辰大海,就要做好星辰大海的准备,任何阻拦那都是螳臂当车!
读书人的认知出现偏差,或者无法理解皇帝的格局,张凡是没有时间和经历跟他们解释太多的。
只能说,思想需要改造。
一个锦衣卫飞快跑进来道:“温大人,快要压不住了,要不要动手?”
温体仁嗓子有些发干,动手?
杀人吗?
你是想让老子被碎尸万段吗!
外面有两千贡生,这要是真动起手来,锦衣卫肯定可以将他们都杀了。
但后果谁承担?
那可是2000贡生啊!
国子监的贡生,天子门生!
这个决定普天之下,只有皇帝一个人能拍板,谁来了都不行。
也许现在当机立断,用铁血手腕将外面的人镇压了,南京城内其他人也害怕了,事情平静下来了。
但那样,他温体仁的全家也就可以自己去给自己挖坟了。
就算皇帝不杀他,全天下读书人也绝不会放过他。
温体仁强作镇定,给自己找了个借口:“守好!你们是天子亲军,天子是圣德仁君,不要随便动手。”
“是!”
高起潜也很郁闷,他没想到自己刚到南京城,就发生了这档子破事。
这特么大明朝开国两百多年都没有发生的事情,被自己给赶上了。
“部堂大人,能不能派一些人,先送我出去,我这还赶着回京师去复皇命。”
呵呵,你个死太监现在想单独跑?
开什么玩笑!
老子被派到这个鸟地方已经待了半年了,老子有说要回北京吗!
温体仁心中那真是一万只草泥马在咆哮。
“高中官,你也看到了,现在外面局势如此紧张,你这要出去,万一被哪条突然冲出来的疯狗给咬住了,本官也无法向天子交代啊!”
高起潜吓得不敢说话了。
外面,锦衣卫一排排列队,神色冰冷,贡生们也没有立刻动手。
双方陷入僵局。
温体仁想着,那些贡生也是人,围在外面几天不吃不喝不拉,也受不了吧?
几天之后人应该就撤了。
可是他没有想到啊!
丫的居然还有专门的人送吃过的过来,这简直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有纪律的游行。
更坑爹的是,有一天中午温体仁正在吃饭,突然闻到了一丝屎臭味。
他将一个锦衣卫叫过来问是怎么回事,这个人卫生要注意啊,春天快来了,疾病高发期呢!
那锦衣卫给了个让温体仁差点原地爆炸的解释。
一是镇抚司衙门被围堵,挑粪工进不来。
二是外面还围着两千人呢,人家不吃不喝不拉么?大家都只是凡人而已!
温体仁感觉全身都在发凉,这要是再多待几天,岂不是臭气熏天了?
二月二十日,正在河南商城的卢象升接到了温体仁的信。
二月二十一日,两千国子监贡生出动,围住镇抚司衙门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在北京引发了海啸一般的恐慌。
二月二十一日下午五点,乾清宫的军令发出。
传令兵八百里加急向中部战区的商城赶去。
与此同时,黄锦秘密见了兵部尚书许宏纲。
第201章 更大规模的叛乱?(第二更)
黄锦与许宏纲的对话其实很简单。
黄锦:纲纲,你要被弄死了你造吗?
南京兵部尚书许宏纲一脸问号地看着神棍黄锦:你脑子出门被驴踢了?
黄锦不紧不慢:皇帝废除卫所,清查全政,南直隶马上就要动手了,你的烂账曹程已经在翻了。
许宏纲就不说话了。
因为黄锦两句话就说到了他的心坎儿上。
南直隶的存在,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
而且对于大明朝来说,是无法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得从大明朝的开国说起。
大明朝开国之君是朱元璋,他把首都是定在了金陵城的,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那个时候,没有北京这个说法,北京只是北平,朱棣的封地,大明朝北疆的军事重镇。
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削藩失败,被朱棣赶下来。
朱棣一寻思吧,还是迁都吧。
迁都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一、金陵洪武旧臣太多,而且朱棣毕竟是篡位,在应天府杀了不少人,心中总感觉应天府的人天天在背后说自己。
二、当时北边的边境并稳定,北平还需要重兵把守,但鉴于自己篡位成功,朱棣是不可能再派一个大将或者藩王去镇守北平了。万一到时候这个藩王再来一次靖难之役怎么办?所以出于帝国内部军事平衡的考虑,就把都城迁到了北京。
三、篡位后的朱棣,是想建立一番功业,才掩盖篡位之实质。所以,他当上皇帝后,一生都在亲征,将蒙古人打得也是东躲西藏,大明朝在他的治理下,疆域、文化、经济都达到了巅峰。
但是有一个问题。
南京毕竟是朱元璋定下来的,而且朱元璋的陵墓就在南京。
做儿子的总不能说,走,咱迁都,金陵就降成省府吧?
这是大逆不道啊,下去后万一被朱元璋一顿毒打怎么办?
而且迁都也要安抚好之前的旧臣吧。
所以,就干脆南京依然保留六部,洪武、建文的旧臣官位并没有降低,大家也没有意见。
但是,从此帝国的权力中枢就北移到了北京城。
大明朝有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只有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人的陵墓在南京,大明朝其他皇帝(建文帝除外)的陵墓全部在北京。
往后的皇帝呢,那是必须尊重南京的,谁也不想把南京撤掉,因为那样是对不起祖宗。
可张凡不同啊,张凡是后世人,他脑海中就没有这个概念。
对他来说,南京的六部,就是个累赘,不但没有作用,还容易搞事情。